當潮水漫過黃金海岸的細沙,石獅永寧鎮(zhèn)的洛伽寺便成了一座真正的海上佛國。這座始建于二十世紀末的寺院,以普陀山洛伽為名,卻生長出閩南獨有的海天氣質(zhì)。三重飛檐歇山頂浮在鷺江灣的浪尖上,漲潮時,朱紅的圍墻仿佛被海水托起的蓮座,退潮后,灰褐色的礁巖在寺基下顯露滄桑的紋路。
大悲殿內(nèi),九米高的觀世音垂目俯瞰翻涌的潮信,漢白玉雕琢的衣褶里藏著浪花的形狀。僧人們踏著浸透鹽分的石階早課,梵唄聲與鷗鳴在八角亭的藻井下交織。回廊轉(zhuǎn)角處,三十三尊應身觀音化作漁女、船工模樣,手中的凈瓶與蓮花換成了船櫓與羅盤。
最妙是農(nóng)歷六月十九的黃昏,落日將海水熔成金箔,琉璃瓦反射的光斑在波峰間跳躍。礁石棧道上,禮佛者與逐浪人擦肩而過,香爐中升起的煙柱被海風揉碎,化作飛向五里橋的云絮。當燈塔在暮色中亮起,整座寺院便成了媽祖髻簪上的一顆夜明珠,隨潮聲輕輕搖晃。
可惜的是這次去,沒遇上漲潮,沒有看到浮在海上的洛伽寺奇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