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產芯片產業(yè)界不斷有好消息,美歐芯片行業(yè)的一些代表性企業(yè)的態(tài)度也不斷轉變了。
尤其是荷蘭光刻機制造商阿斯麥,拒絕停止對中國市場光刻機的售后服務、恢復部分高端DUV光刻機對華出口,以及宣布擴大在中國市場維修中心規(guī)模。
果不其然的是,這些決策說明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的自主化進程正在加速,而阿斯麥等美歐芯片廠商不得不調整策略以應對這一變化。
1.
阿斯麥的第一個關鍵決定,是拒絕美國提出的“停止對華光刻機售后服務”的要求。2024年4月,美方試圖通過限制阿斯麥的售后服務來削弱中國芯片制造能力。
不過,當時時任阿斯麥CEO的彼得·溫寧克明確表示,公司沒有理由不為已售出的設備提供支持。這一表態(tài)并非單純出于道義,而是基于商業(yè)現(xiàn)實。

阿斯麥在中國市場的龐大裝機量意味著售后服務是長期收入的重要來源,若貿然切斷,不僅損害自身的收益,還可能加速中國企業(yè)自主替代的步伐。
第二個決定是荷蘭政府放寬部分DUV光刻機對華出口限制。2024年9月,TWINSCAN NXT:1970i和1980i兩款浸潤式DUV光刻機重新獲準出口中國。
這兩款設備理論上可通過多重曝光技術生產7nm甚至5nm芯片,此前被西方嚴格管制。荷蘭政府的政策松動,一方面源于阿斯麥的游說,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已無法忽視。
第三個決定是阿斯麥宣布擴大在華維修中心規(guī)模,投入數(shù)億歐元提升光刻機的本地維護能力。

這一舉措表面上是為了鞏固市場份額,但我們認為阿斯麥更多的是為了應對中國國產光刻機的潛在競爭。畢竟當前國產化替代浪潮不可逆。
2.
阿斯麥無法割舍的核心收入來源,正是中國市場日益增長的權重。2024年,阿斯麥在華營收達到101.95億歐元,占總收入的36.1%,遠超美國、韓國等傳統(tǒng)市場。
但是,阿斯麥的供應鏈仍受制于美系技術,例如其EUV光刻機的光源來自美國企業(yè)。若美方進一步施壓,阿斯麥可能面臨兩難選擇:要么妥協(xié),要么承受技術斷供的風險。
因此,阿斯麥的三大決策本質上是在平衡商業(yè)利益與壓力,既不能完全違背老美所謂的意愿,也不能忽視中國市場的現(xiàn)實需求。
當然從競爭角度來說,阿斯麥的焦慮不僅來自美國,更源于中國光刻機技術的快速進步。2024年,上海微電子宣布28nm浸潤式光刻機即將商用,標志著中國在成熟制程領域已具備自主能力。
雖然與阿斯麥的EUV技術仍有差距,但這一突破意味著中國在中低端光刻機市場已具備替代能力。
讓阿斯麥更擔憂的是,中國在半導體設備領域的投入持續(xù)加大。一旦28nm光刻機實現(xiàn)量產,中國企業(yè)將逐步向更先進制程邁進。阿斯麥CEO克里斯托弗·福凱曾坦言,中國在成熟制程領域的自主化將使其在5-10年內對阿斯麥的高端市場構成挑戰(zhàn)。
這一判斷并非危言聳聽。歷史證明,一旦中國企業(yè)在某一技術領域突破關鍵節(jié)點,其產業(yè)化速度和成本優(yōu)勢往往能迅速改變全球競爭格局。
3.
阿斯麥的三大決策,本質上是在延緩中國半導體產業(yè)自主化的進程。通過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務、放寬出口限制、加強本地化布局,阿斯麥希望維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同時減緩中國國產光刻機的崛起速度。

但阿斯麥的這種“平衡術”能否長期奏效,仍存在不確定性。
一是,中國半導體產業(yè)的自主化趨勢不可逆轉。無論是政策支持還是企業(yè)投入,中國在光刻機領域的突破只是時間問題。
二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碎片化趨勢”也在加劇,有能力的市場都在推動本土芯片制造能力,以減少對美西方企業(yè)的依賴。
正因為如此,隨著國產芯自主化進程不斷加速,美歐企業(yè)的“態(tài)度”也不斷地在轉變,當阿斯麥維修中心的燈光在中國點亮,映照出的不僅是阿斯麥的處境,更是中國企業(yè)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后贏得的議價能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