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圖為抗戰(zhàn)時期中國營造學社位于李莊的舊址,梁思成、林徽因曾在這里生活了五年)

1. 李莊,這個隱匿于四川宜賓的靜謐小鎮(zhèn),看似平凡無奇,卻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震撼人心的歷史。它宛如一部活著的史書,翻開每一頁,都能讓我們領略到先輩們在烽火歲月中不屈的精神脊梁與深沉的家國情懷,承載著華夏文明之光,值得每一位國人虔誠探尋與銘記。

2. 當抗日戰(zhàn)爭的硝煙彌漫,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之際,同濟大學師生如漂泊的浮萍,四處尋覓安身之所。此時,李莊,這個擁有著豁達胸懷與非凡擔當?shù)男℃?zhèn),毅然伸出了援手。當?shù)厥考澚_南陔等深明大義,聯(lián)名發(fā)出“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豪邁電文。這短短十六字,背后蘊含的是傾盡全力的支持,是毫無保留的付出,是對知識傳承與民族希望的堅定守護。他們敞開懷抱迎接同濟大學,不在乎自身資源的有限,不在意可能面臨的艱難困苦,只為給莘莘學子營造一片知識的綠洲,在亂世中為中國高等教育保留希望的火種,這份擔當與責任感,穿越時空,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李莊古鎮(zhèn)為內(nèi)遷的文人學者提供了一個平和的環(huán)境,守住了一方寧靜的書桌,也表達了文人學者"不避世途風雨,但守山河寸心",為延續(xù)中華文脈不廢研求的堅定信念。 隨著文教機構(gòu)的遷入,文化的種子埋進了李莊質(zhì)樸的大地。創(chuàng)辦學校、興辦展覽,破除迷信、啟迪民智,世界各國發(fā)來的郵件,只要寫上"中國李莊"四字,就能準確無誤地送達。戰(zhàn)時的李莊,從名不見經(jīng)傳的川南小鎮(zhèn)一躍成為大后方的"文化抗戰(zhàn)中心"之一。

4. 同濟大學師生抵達李莊后,迅速開啟了艱苦卓絕的辦學之路。廟宇搖身一變成為教室,在莊嚴肅穆卻又略顯破舊的佛堂內(nèi),傳出的是朗朗書聲。師生們沒有被簡陋的條件擊退,黑板雖簡易,卻承載著知識的傳遞;桌椅雖破舊,卻支撐著求知的夢想。他們深知,在這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唯有知識能夠抵御外敵,唯有學習才能拯救民族于危亡。于是,他們挑燈夜戰(zhàn),潛心鉆研,在艱苦環(huán)境中磨礪意志,積累知識,為日后的國家重建與發(fā)展默默蓄力。

5. 與此同時,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等諸多科研學術(shù)機構(gòu)也紛至沓來,李莊瞬間成為戰(zhàn)時的文化學術(shù)重鎮(zhèn)。傅斯年帶著 300 余箱殷墟甲骨、珍貴明清檔案奔赴至此,安置于板栗坳。為確保這些文物萬無一失,他殫精竭慮,親自設計存放木架,時刻守護。面對當?shù)剜l(xiāng)紳對占用民房的些許抱怨,傅斯年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補貼房租,只為護住這些承載華夏文明的珍寶。在那昏黃黯淡的煤油燈下,學者們?nèi)绨V如醉地埋首于甲骨研究,一筆一劃地解讀著歷史的密碼,讓古老華夏的文明脈絡在紛飛戰(zhàn)火中頑強延續(xù),不被截斷。傅斯年任史語所所長二十三年,培養(yǎng)了大批歷史、語言、考古、人類學等專門人才,組織出版學術(shù)著作70余種;先后組織十多次殷墟甲骨發(fā)掘,大大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和商代歷史的研究;搶救性保護、整理和研究了明清大庫檔案資料,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李莊時期的傅斯年成全了一批一流的學問家,帶出了一個學術(shù)救國的團隊。

6. 梁思成林徽因,這對建筑學界的傳奇伉儷,也在李莊度過了艱難卻又意義非凡的歲月。他們棲身的小屋破敗簡陋,林徽因被肺病折磨得憔悴不堪,梁思成的脊椎舊疾頻頻發(fā)作,生活的苦難似無盡的深淵。然而,就在這局促昏暗的空間里,梁思成以鋼鐵般的意志完成《中國建筑史》初稿,林徽因強撐病體,用她細膩的筆觸繪制出精美的插圖。每一頁手稿,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與對建筑藝術(shù)的無限熱愛;每一條線條,都勾勒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與困苦,在硝煙彌漫中筑起中國建筑文化的堅固堡壘,捍衛(wèi)著古老建筑技藝的尊嚴,使其不被戰(zhàn)火吞噬。

7. 童第周所在的同濟大學實驗室,同樣演繹著可歌可泣的故事。實驗設備極度匱乏,他便憑借自己的巧手與智慧,自制玻璃器皿;顯微鏡稀缺,師生們就輪流排隊,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觀察時間。深夜,搖曳不定的煤油燈下,童第周全神貫注地盯著鯽魚卵子,一次次實驗,一次次遭遇挫折,卻從未有過絲毫放棄的念頭。終于,“童魚”驚艷問世,那是中國克隆技術(shù)的萌芽,是在絕境中憑借頑強毅力與卓越智慧向科學高峰發(fā)起的勇敢沖鋒。童第周用科研成果為祖國的未來點亮希望之光,淋漓盡致地詮釋著科學家對祖國的赤誠熱愛與深沉眷戀。

8. 當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到訪李莊時,眼前的景象讓他深受震撼。他看到了衣衫襤褸卻目光堅定的學者,看到了在艱苦環(huán)境中依然蓬勃開展的學術(shù)研究,不禁發(fā)出由衷感慨。他驚嘆于中國人在如此絕境下對知識的執(zhí)著追求,對文化傳承的堅守不渝。他看到了一個民族即便深陷戰(zhàn)爭泥沼,卻依然能憑借頑強精神,守護著自身的文化基因,延續(xù)著文明的火種,這是對人類精神傳承的偉大壯舉,值得全世界敬仰與學習。

9. 中國人的堅持讓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同樣驚嘆不已。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美國著名漢學家、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被譽為“美國中國學之父”。他長期致力于中國歷史、文化及中美關系研究,與中國學術(shù)界淵源深厚。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曾以美國駐華使館官員和學者的身份來華,與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知識分子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1942年,費正清受美國國務院委托,前往中國西南地區(qū)考察戰(zhàn)時學術(shù)機構(gòu)。他專程前往四川李莊(當時中國營造學社南遷至此),探望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及其他學者。李莊時期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研究,費正清目睹了他們的困境與堅守。費正清在日記中寫道,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李莊“過著半原始的生活”,但仍“堅持在學術(shù)上追求卓越”。他尤其稱贊林徽因“在病體纏身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對建筑史研究的熱情與敏銳的洞察力”。費正清認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基礎”,他們的學術(shù)成果“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建筑史都具有重要價值”。費正清對學者們在戰(zhàn)亂中堅守學術(shù)的精神深表欽佩,他在著作中提到,李莊的學者們“用知識和毅力對抗著物質(zhì)的匱乏與戰(zhàn)爭的威脅,展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費正清在李莊還接觸了其他學者,如梁思永(梁思成之弟,考古學家)等。他認為這些學者“在極端困難的環(huán)境中,依然保持著嚴謹?shù)膶W術(shù)態(tài)度和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這種精神“象征著中國文化的堅韌與生命力。

10. 今天,當我們漫步李莊時,隨處可見當年留下的遺跡。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仿佛還能看見梁思成團隊風餐露宿探尋古建筑奧秘的身影;那些由廟宇改造而成的校舍,似乎依舊回蕩著師生們激昂的讀書聲。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著先輩們的血汗,承載著他們的理想與追求。

李莊,于我們而言,絕非僅僅是一處歷史遺跡,它更是一種精神的圖騰。在這里,知識分子們于絕境中堅守初心,永不言棄;當?shù)孛癖娦貞汛罅x,傾囊相助。他們共同為家國傳承文脈、開拓新知,用行動向世人昭示:即便外敵肆虐、戰(zhàn)火紛飛,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堅如磐石,文化火種永不熄滅。

當我們告別李莊,內(nèi)心滿是敬仰與感動。它宛如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一本生動鮮活的愛國主義教科書。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踏上這片飽含歷史韻味的土地,聆聽先輩們的英勇故事,汲取奮進的磅礴力量,將這份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融入血脈,砥礪前行,守護祖國的繁榮昌盛,續(xù)寫中華民族的輝煌篇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