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是豆瓣成立20周年的紀念日。

作為一家互聯(lián)網公司、作為今天中國大多數社區(qū)產品的老前輩,豆瓣的生日并沒有引起什么積極的討論,關注到這件事情的人,除了豆瓣的資深用戶、除了十年如一日般地將豆瓣視作自己精神家園的文藝青年、文藝中年們,實際上并沒有多少人。關于紀念與慶祝的聲音細碎且零散。
或者,我們還可以把這個問題問得更犀利一點,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豆瓣、在用豆瓣?
豆瓣的生存哲學——老前輩太講武德
20年來,豆瓣走出了一條最神奇、最難以復刻的互聯(lián)網生存路線——茍著。
是的,當回憶梳理豆瓣的生存狀態(tài)時,我們幾乎找不出比“茍著”這樣的網絡熱詞更貼切的形容詞來概括。“茍著”,既包含著一種怒其不爭的譏諷、戲謔,又包含著一種震撼于它居然就能這么活了20年,卻不被淘汰的不可思議。

今天的豆瓣,一方面好像遠未到日薄西山,要被新一代社交媒體巨頭碾碎的時刻;另一方面,它卻幾乎再也無可能打一場翻身仗,改善自己目前的生存處境。
就像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豆瓣創(chuàng)始人阿北一樣,過去20年,誰都知道豆瓣的存在,但誰也都不會時時刻刻意識到豆瓣在中國互聯(lián)網生態(tài)的存在感。
那豆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也肯定來不及在一篇不長不短的文章里講得完。所以,我們不妨挑選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切入點來聊——豆瓣對中國電影市場產生過怎樣的影響。

最初創(chuàng)立產品的時候,重度的書和音樂愛好者阿北,最早設計和上線的功能,其實是豆瓣的書和音樂點評功能,電影點評功能,曾經只是為了完善產品屬性,做的一點錦上添花的補充。但20年后的今天回頭來看,我們可能不太能板上釘釘地說豆瓣是目前中國最重要的書籍或音樂評分網站,但它絕對是中國最重要的電影評分網站。
豆瓣評分8.0冷門佳片、豆瓣年度佳片、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電視劇、豆瓣評分前100名電影……

上述類似的這種說法,你大概每隔一天就能在一篇新的影視類評論文章或者短視頻中找到。就算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唱衰說豆瓣電影的評分沒那么準確了、沒那么有參考價值了,但依舊挑戰(zhàn)不了豆瓣評分的權威性。新片上映的宣傳期間,片方最熱衷于做的宣傳海報里,一定有諸如“豆瓣評分再漲0.2”“豆瓣評分三周連續(xù)上漲”的文案,但你從來不會看到這些片方會如此鄭重其事地把貓眼或者淘票票評分當做宣傳點來吆喝。
中國電影的同行者——無可取代的評分體系
一直以來,豆瓣都是中國電影的同行者。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被視為真正開啟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的里程碑作品,2005年,豆瓣就成立了,也差不多是在同一時代,文藝青年們開始接觸互聯(lián)網,借助互聯(lián)網的力量成為最早的一批kol、影評人、書評人、樂評人,靠豆瓣標記電影、分享交流觀影心得、寫影評也逐漸成了國內電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少在很多熱愛電影,或者學電影相關專業(yè)的年輕學生那兒,豆瓣影評人一度都是處在鄙視鏈上游的互聯(lián)網文化偶像。
這種相對小眾的影迷文化雖然在面對很多商業(yè)大片的時候體現(xiàn)不出多大的影響力,但確實是真真切切地左右著很多中小成本藝術影片的票房?!队钪嫣剿骶庉嫴俊贰逗舆叺腻e誤》《銀河寫手》這類從平遙電影節(jié)或者first影展走出來的影片,標準的模式無不是先去電影節(jié)試試水,一旦在電影節(jié)口碑大爆,影迷們看完電影在豆瓣上一夸,很多片方甚至會立馬著手考慮上全國院線。First甚至一度出現(xiàn)過主創(chuàng)因為擔心觀眾在豆瓣罵得太狠、分數太低,影響票房而屢屢聯(lián)合主辦方一起懇請觀眾手下留情的情況。

而這種看完電影,然后在豆瓣標記電影、討論電影的潮流又因為10年代盜版資源泛濫,各種字幕組搬運翻譯國外電影成風,以及20年代流媒體的盛行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這里的每個年代,豆瓣都有足夠有威脅力的競爭對手,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貓眼和淘票票。
老實說,今天無論是從系統(tǒng)算法層面、用戶數量及活躍度層面,貓眼和淘票票其實都有資格去建立一套和豆瓣一樣的評分體系,而且這兩家的確也努力建立過。但它們不能取代豆瓣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這兩家都逃不過被人質疑“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嫌疑。反過來,在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影票務平臺這件事情上,豆瓣曾經其實比這兩家有多得多的優(yōu)勢,但豆瓣愣是選擇放棄了這種優(yōu)勢,繼續(xù)堅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所以,一直以來,恰恰是這種不功利,造就了如今的豆瓣。它既能憑借其開放、包容(至少曾經如此)的社區(qū)氛圍吸引一大群影評人、影迷,甚至專業(yè)學者進入,成為所謂的豆紅影評人,又能憑借阿北設置的評分算法機制,保證每個單獨的影評人都不能徹底左右一部電影的評分,做到了電影評分的去中心化。不得不承認,這種非常健康的豆瓣電影評分機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幫助豆瓣證明了它在電影評分這件事情上的權威性。
社區(qū)氛圍——成也烏托邦,敗也烏托邦
這20年來,圍繞著豆瓣電影評分,最常被討論的話題,就是豆瓣評分值不值得被當做權威參考標準?豆瓣的電影評分有權威性嗎?高分豆瓣電影還能帶來高票房嗎?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豆瓣評分系統(tǒng)從來沒辦法代表什么官方立場,它一直都只是一種民間自發(fā)的評分體系。另一方面,中文互聯(lián)網上,除了豆瓣之外,又實在沒有其他的平臺或者媒體能夠在給書影音這樣的文化產品打分這件事兒上這么有說服力和公信力。
時至今日,當網絡社交的形式越來越多之后,關于豆瓣評分權威性的問題,已經逐步演變成了另一種問題——誰看電影還在乎豆瓣評分。試想一下,同樣是一部電影,今天你可以通過微信上某個朋友的推薦、通過小紅書上文娛博主的分享、通過抖音的營銷短視頻而產生買票進影院觀影的沖動,豆瓣評分這事兒本身也就顯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所以,與其說是豆瓣評分不值得信任了,不如說是依賴、相信豆瓣評分的那一批文藝青年,今天在互聯(lián)網上的聲量變小了,成了相對的少數派。這背后更本質化的問題,顯然和評分規(guī)則的設計無關,而更關乎于一種經由豆瓣塑造出來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可能忽視的一個事實是,豆瓣實際上創(chuàng)造了今天互聯(lián)網上一套非常獨特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鼓勵大眾在欣賞完一部文藝作品后,通過打分和寫短評的形式發(fā)表自己對這部作品的看法。時至今日,這種生活方式在很多文藝青年的圈層里,依舊是一種代表著優(yōu)質生活趣味的潮流。試想一下,把時間倒退回90年代,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大概很難理解看一部電影、讀一本書還能夠去互聯(lián)網上打分評論。
所以,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豆瓣本身的社區(qū)氛圍,恰恰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套關于理想化的文藝生活的想象之上的。而且還是一種高度互聯(lián)網化的文藝生活——把分享看做是彰顯自身文化趣味、結交處于同溫層的好友的主要模式。
但豆瓣成也氛圍,敗也氛圍,這是一個從創(chuàng)始人到公司核心員工,再到用戶都高度理想化的產品。一直以來,豆瓣好像都沒什么商業(yè)上的野心,它不是沒嘗試賣過電影票、不是沒嘗試做過豆瓣FM這樣的音樂社區(qū),但每次的嘗試最后都不了了之,直至很多年后被后起之秀們奪走了市場。你說這樣的社區(qū)氛圍好吧,它的確能成為很多人的精神避難所,能成為某種互聯(lián)網桃花源的典范。你說這種氛圍不好吧,它也的確限制了豆瓣的盈利途徑和版圖開拓,導致這20年來,它始終只能很尷尬地成為一個原地踏步的互聯(lián)網另類。
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認的,“豆瓣”這兩個字本身,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塊深深嵌入中國文化生活的文化符號,它代表著一種文化趣味,代表著一部分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而這塊文化招牌本身,才是豆瓣如今最重要的資產。
如今,這塊招牌,之于豆瓣,之于中國電影,之于以書影音構建起來的文藝青年生活想象,可能都已經成了一種烏托邦式的存在。就像燈塔,你不求它有多亮,不求它照亮整片海面,只要它還沒有暗下去,就足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