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年,明朝撤銷了奴兒干都司。嚴格來說,不是撤銷,是內(nèi)遷到了遼東。不過,由于奴兒干都司已經(jīng)不再發(fā)揮任何重用,其實質(zhì)上就已經(jīng)撤銷了。奴兒干都司是明朝招撫黑龍江下游女真部落的一個羈縻機構,它的撤銷標志著明朝正式放棄了對女真部落的經(jīng)營。此后,明朝在東北的防線全面退守到遼東邊墻以內(nèi)。不過,許多人認為奴兒干都司雖然撤銷了,但明朝在東北依然擁有300多個衛(wèi),所以明朝依然管轄著廣大的女真部落。這種觀念到底正確嗎?

一,明朝和女真之間僅存在“封貢關系”

這個明朝管轄東北300多個衛(wèi)的說法是源于《大明會典》,其中描述“東北屬夷”:“都司一,奴兒干都司;衛(wèi)三百八十四?!痹闹械亩妓竞?84衛(wèi)是并列關系,并沒有管轄關系。而許多人在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就人為改成了“奴兒干都司,衛(wèi)三百八十四”,這就是斷章取義了。

關于奴兒干都司的管轄范圍,明朝史料早有記載。《明太宗實錄》明確記載奴兒干都司最初管轄11個衛(wèi),后來增加到18個衛(wèi),都在黑龍江下游?!秾氂钔ㄖ尽酚涊d奴兒干都司的范圍,“其地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可見兀良哈三衛(wèi)等也并不在其范圍之內(nèi)。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文說的“三百八十四衛(wèi)”,是“東北屬夷”的范圍,并非奴兒干都司的范圍。原文用了“夷”,就說明了不再明朝的管轄范圍內(nèi)了,而是蠻夷之地。

那么這些衛(wèi)是真實存在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明朝時期,對所有與之有來往的國家、民族和部落都推行封貢關系,“封”就是明朝對之進行冊封,冊封的名號有王、都司、宣慰司、衛(wèi)等;“貢”就是周邊部族對明朝進行朝貢,而明朝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賞賜。為了吸引各國來朝貢,明朝推行“厚往薄來”的政策,也就是“回賜”的金額遠遠超過貢品的價值,所以蒙古各部才會逼迫明朝給朝貢特權,日本人也因為爭奪朝貢特權而在明朝發(fā)動“爭貢之役”。

總體而言,這種“封貢關系”只是一種古代的國際關系,并非存在內(nèi)部的管轄狀態(tài)。而且,這種冊封的數(shù)量不會減少,而是越來越多。所以女真地區(qū)所有的“衛(wèi)”,都不會記載是哪一年廢除的,因為實際上不存在,也就沒有廢除一說。而隨著和明朝建立封貢關系的部落越來越多,或者部落分裂為多個部落,那冊封的數(shù)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明朝前期到后期,女真部落的狀態(tài)早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的部落遷到了其他的地方,有的早已消散,有的早已兼并融合,比如所謂的“毛領衛(wèi)”早已加入了建州女真之中。而明朝曾經(jīng)頒布的朝貢憑證——敕書,也早已變成了各部落爭搶的對象。一個部落消失了,但其他部落會拿著這個消失部落的敕書去和明朝貿(mào)易,獲取賞賜和經(jīng)濟利益,而明朝的官方文書只會記載“某某衛(wèi)來朝”。對于各部落的實際情況,明朝是不了解的。在萬歷年間,明朝給予東北女真部落大概1000道敕書,但基本被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壟斷。

《扈倫倫四部的對外關系初探》指出“這種土官制實際徒有虛名,往往造成衛(wèi)所印與地分家,人與敕不符、印敕與所治及官銜沒有任何聯(lián)系等混亂現(xiàn)象。這就給某些既無衙署,又無領地的都督、指揮使們造成可乘之機。他們憑著虛銜,內(nèi)控部下,外邀貢賞,貪圖貢市之利,以達本部衛(wèi)發(fā)展和強大的目的。這便是他們想方設法搞好同明朝關系的出發(fā)點?!?/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朝鮮和女真也存在封貢關系

這種名義上的封貢關系,不僅僅是明朝和周邊地區(qū)有,基本只要是古代都普遍存在。比如,明朝冊封了不少緬甸北部的小國為宣慰司,但這些小國同時也接受暹羅的冊封,對暹羅稱臣納貢。東北的女真各部,在接受明朝冊封的同時,也接受朝鮮的冊封,對朝鮮稱臣納貢。朝鮮也積極招撫女真各部,“量授萬戶、千戶之職”,甚至要求女真各部“披發(fā)之俗,盡襲冠帶:改禽獸之行,司禮儀之教”。

我們比較熟知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都經(jīng)常接受朝鮮的冊封。例如比如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深受朝鮮三代榮恩,被朝鮮冊封為上將軍,并得賜萬戶印信一顆。而董山被冊封為“中樞密使”。海西女真“扈倫國”在1443年對朝鮮朝貢,當時朝鮮知道這些朝貢并非真心誠意,但朝鮮還是給與了一定的賞賜,以及封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萬歷年間,烏拉部首領布占泰攻入圖們江“六鎮(zhèn)藩胡”后,要求朝鮮封官,他甚至說自己“本是高麗人,先世因討胡而來此,遂為此地之人”,“若得朝鮮官爵,而為之何幸”。1605年,朝鮮正式封布占泰為官。

可見,這種封貢關系并不是真正存在管轄,而只是東亞的一種國際關系。

三,明朝眼中的東北疆域到遼東為止

在明朝人的眼中,明朝在東北的疆域就到遼東為止,遼東邊墻就是分界線。明朝初期編撰的《寰宇通衢》對明朝的疆域描述到“方隅之目有八,東距遼東都司,東北至三萬衛(wèi),西極四川松潘衛(wèi),西南距云南金齒,南踰廣東崖州,東南至福建漳州府,北暨太平、大寧衛(wèi),西北至陜西、甘肅?!边@里的三萬衛(wèi)原本設置在綏芬河一帶,是管轄建州女真的,但很快就內(nèi)遷到了遼東。

明朝編撰的《皇明地理述》提到“余聞之學士大夫嘗言我朝疆域,過于宋,敵于唐,不及于漢。蓋以朔方、大寧、交趾,及開平、興和、玄菟、樂浪、燉(敦)煌不足故也?!币簿褪钦J為明朝疆域在西北、北方、東北方面以及安南方向不如漢朝,而漢朝在東北方面就是遼東和朝鮮之地,明朝人認為在東北不如漢朝的原因就是沒有朝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朝編撰的地理志《大明一統(tǒng)志》記載明朝的疆域“惟我皇明誕膺天命,統(tǒng)一華夷,幅員之廣,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極八荒,靡不來庭。而疆理之制,則以京畿、府、州直隸六部,天下分為十三布政司”。在東北地區(qū)是“東盡遼左”,“遼左”就是遼東的意思。

《明史》對明朝的疆域總結為“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jù)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云、朔”。無論是前期還是后期,其東北都不包括黑龍江一帶。

在萬歷初期,李成梁在遼東邊墻之外的建州之地建設了“寬甸六堡”,這件事在明朝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因為是明朝開疆拓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后來,巡查遼東的熊廷弼將寬甸六堡稱之為“八百里新疆”。既然一塊新開辟到建州的土地在明朝被視為開疆拓土,被視為“新疆”,那足以證明明朝眼中女真之地不屬于明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努爾哈赤在統(tǒng)一建州女真后,就要求明朝歸還寬甸地區(qū)。當時,由于遼東一半的軍民逃入建州,寧愿當建州女真的佃戶、包衣也不愿意當明朝的兵,所以明朝很是頭疼。而寬甸地區(qū)的逃亡現(xiàn)象也非常嚴重。為此,重新被重用的李成梁選擇將寬甸六堡的軍民全部內(nèi)遷到遼東邊墻以內(nèi),放棄了六堡之地。

1608年,明朝和努爾哈赤達成了邊界協(xié)議,并在遼東邊墻一帶樹立界碑,規(guī)定禁止邊民越界,不然格殺勿論。這個邊界協(xié)議,也能夠證明明朝未將女真之地視為自己的疆域。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歷代古地圖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8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識別以下的二維碼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