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身為丫環(huán)的李氏已經(jīng)站著伺候丈夫譚鐘麟和他的正妻33年了。那天晚上,李氏正在給正妻添加飯菜,突然管家推門而入,語氣迫切地向譚鐘麟匯報消息。李氏聽完后,手一滑,把碗給摔碎了,就在正妻要埋怨她的時候,一旁的譚鐘麟笑著說:“快坐,我們一起吃飯!”
譚鐘麟的話讓李氏感到非常惶恐,這幾十年來,她都沒有和譚鐘麟和正妻一起吃過飯,她能坐下嗎?這符合規(guī)矩嗎?

李氏唯唯諾諾不敢坐下的樣子讓譚鐘麟很生氣,他又對她說了一遍:“趕緊坐下吧,飯菜都要涼了,難道還要讓我們等著你嗎?”
聽到這話,李氏立刻坐在椅子上,低頭吃起來。管家究竟說了什么?譚鐘麟為何會讓身為丫環(huán)的李氏上桌吃飯呢?
李氏是河北省宛平縣人,她的父母早早就去世了,她跟弟弟兩個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非常清苦。李氏原本是一個官宦家的丫環(huán)。這個官宦是譚鐘麟的好朋友。
有一年,譚鐘麟在杭州當知府,他的這個老朋友帶著家眷回到家鄉(xiāng),路過杭州時,被譚鐘麟留在家中做客。譚鐘麟是個好客的人,在他的照顧下,朋友在這里住得很舒心。
一段時間,老朋友準備告辭回家,他家里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處理,他在譚府停留的時間夠久了,必須要回去了。譚鐘麟得知老友著急回家的原因后,便沒有阻攔他返鄉(xiāng)。

然而,變故突然發(fā)生。正當老朋友忙碌著收拾行李之際,他家中的一個丫環(huán)在慌亂中不慎碰倒案幾,一只價格昂貴的花瓶瞬間摔落在地,碎成無數(shù)片。丫環(huán)嚇得臉色慘白,滿心恐懼,下意識地躲到了譚家內(nèi)室的一張床鋪之下,瑟瑟發(fā)抖。
那位朋友忙著要啟程,可是,找來找去,都沒有找到這個丫環(huán),不知道她究竟去哪里了,甚至譚家的人都出來幫她找人,但就是沒有找到。
找不到人,朋友也沒辦法,只好在臨行前對譚鐘麟說:“如果找到了那個丫頭,就讓她留在你們譚府干活吧!”
送別老朋友后,譚鐘麟發(fā)現(xiàn)床鋪下似乎有東西在閃,走近一看才發(fā)現(xiàn),床底下竟然藏著個人,直到這時候,譚鐘麟才明白過來,朋友府上的丫環(huán)根本就沒有丟,她一直躲在自己家呢。這個丫環(huán)最后就留在譚府了。

1871年,譚鐘麟奉命趕赴陜西任布政使,正妻患病沒有辦法跟著他一同前往,因李氏性格溫順,做事利索,于是就納為妾。
李氏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雖然是妾,但她還是沒有擺脫掉丫環(huán)身份,所以別說跟著譚鐘麟和正妻一起吃飯了,她連站著吃飯的資格都沒有,只能站在一旁為譚鐘麟和正妻夾菜添飯。
1879年的一天,李氏突然感覺腸胃不適,幾次嘔吐,譚家畢竟是個大家族,有經(jīng)驗的下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很快就明白李氏并非是腸胃不適而是懷孕了。
在那個封建年代里,大多數(shù)都是母憑子貴,李氏心想,如果自己順利生下這個孩子,她在譚家的日子或許會好過些。

李氏并非有虛榮心,她只是想在譚家求個安寧。譚家并不缺孩子,所以當譚鐘麟知道李氏有孩子后,態(tài)度是非常平淡的,這就讓李氏感到很傷心。
由于地位低下,身懷六甲的李氏也不敢休息,她繼續(xù)做著苦活累活。
李氏地位卑微,但是她所生下的孩子卻成了譚鐘麟最看重的一個,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就在孩子快要出生的時候,譚鐘麟在夢中看到嘉慶時期的進士,做過工部、吏部、戶部尚書的湖南道縣人何凌漢戴著官帽,穿著官服,從天空中飄下來,前來拜見他,這可把他嚇一大跳,瞬間就被驚醒了。
幾天后,李氏的孩子就出生了。
看著懷里笑著的孩子,譚鐘麟非常高興,他覺得前段時間的夢絕非偶然,這個孩子將來必然會成大器,于是,譚鐘麟給孩子取名叫“譚延闿”,字“祖安”。他的名字里也蘊藏著父親對他的祝愿和期盼。

譚延闿出生后,李氏雖然落得一個妻室的名號,但是家里的苦活累活還是要做。在這之后,李氏又給譚家生了兩個兒子。
李氏雖然出身寒門,但是在待人接物上,她未曾有半點超越于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地方,處理事情識大體,不像一般人那樣斤斤計較。
李氏待人忠敬慈祥是天生的,當她聽到別人有急事、難事,生怕來不及同情幫助他們。李氏經(jīng)常教育譚延闿:“人們依靠富人就在于他們能在人們危急困難時給予解救……”
在她的教育下,譚延闿也有生長出一顆天生悲憫的心。
除此之外,李氏還教育孩子,一定要以古人為預(yù)期的目標,而且說:“讀書就是為了學做有用的人,僅僅只是獵取富貴又有什么益處呢?我還是希望你可以做個有用的人,不希望你們獲得一個好官職。我服侍你們的父親走遍各地,久知做官的難處……”

在母親和父親的嚴苛教育下,譚延闿學會了自立自強,學會了不爭不搶。但是譚延闿還是很心疼母親因身份卑微不能從正門進,不能上桌吃飯。
為了能提高母親在家中的地位,譚延闿發(fā)奮讀書,努力給自己和母親找一條出路。后來,譚延闿參加了甲辰科會考試,取得了好成績,放榜公示時竟然是第一名會員。
當譚家管家收到消息后,便馬不停蹄前來匯報,為此就出現(xiàn)了文章開頭那一幕。已經(jīng)在譚家做工33年的李氏,終于可以上桌吃飯了。
進入民國后,譚延闿囑咐弟弟要好好照顧母親。1916年,李氏在上海病故,得到消息后,譚延闿立馬趕回來奔喪。
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身為妾的李氏的棺材是不能從正門抬出的,必須走偏門,這讓心疼母親一輩子的譚延闿怒火中燒。母親為了這個家已經(jīng)操勞了一輩子,現(xiàn)在離開了,難道還不能走正門嗎?

家里人勸譚延闿三思,要遵守規(guī)矩。心里只有母親的譚延闿完全聽不進去,他一氣之下就躺到了母親的棺材蓋上,大呼:“我譚延闿已死,抬我出殯!”
族人見狀,面面相覷,鴉雀無聲,只好讓路,讓扛夫抬棺從大門出去。
后來,譚延闿在就任武漢國民時期政府主席期間,對武漢轟轟烈烈的婦女解放運動十分關(guān)注,并給予了極大支持。母親的人生遭遇給譚延闿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不愿看到后來人重蹈覆轍母親的可悲人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