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北省西南部的邯鄲市涉縣,在該市各縣區(qū)里的排名,按面積1499平方公里計算列第二、按2024年GDP233.6億元計算排第六、按人口37.54萬人計算排第十二,怎么說也算得上是一個妥妥的大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涉縣在邯鄲市的位置

但是在清朝,它卻僅僅是個“彈丸”之邑,據清嘉慶《涉縣志》中《舊序一》評價:“古來貧瘠頑梗之區(qū),……夫涉僻處,鄴城西鄙彈丸山邑也……

而在《舊序二》中則曰:

……我涉僻,介鄴郡西鄙,蕞爾瘠區(qū),萬峰萃嵂,復嶺嵚欹,土性寒確,樹藝歉收,且漳水不時泛溢,洶涌激嚙,瀕水田廬,每有汨沒洪流之慮?!?/p>

在《舊序五》載:

涉處豫西北,極偏,彈丸小邑,又界太行東,居萬山之中,為車轍馬跡所罕到,簿書期會,簡要不煩……

總的來說,涉縣就是一個位置在萬山之中,土地貧瘠、車輛與人員少至,且有漳水時常泛濫的“彈丸”小縣。而其中所說的“簡要不煩”,則更是說明了在任命該縣主官時,應該是由歸于“簡缺”官員擔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光緒三十一年《大清帝國全圖》中的彰德府圖,涉縣在其西北部

清朝在任命官員時,依據“沖、繁、疲、難”四要素“缺分制度”。沖、繁、疲、難對應不同的治理難度和重要性:“沖”是地理位置方面,比如地處驛路、交通樞紐、戰(zhàn)略要地等為沖;“繁”指的是政務繁重程度,人口多、賦稅重、訴訟案件多為繁;“?!敝傅氖窃谪斦矫?,賦稅拖欠、經濟疲敝為疲;“難”指的是治理難度,民風強悍、治安混亂、自然災害頻繁等為難。

把“沖、繁、疲、難”四要素組合,以此來劃分全國各府州縣,就成為確定官員任命時不同等級的“缺”,共分成四類:1、四個全占為“最要缺”;2、占三個為“要缺”3、占兩個的為“中缺”;4、僅占一個或者一個不占的為“簡缺”。

哪類官員任哪種“缺”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最要缺、要缺知縣,一般由科舉考試中進士出身者擔任,特別是“二甲”進士或翰林院庶吉士外放者;中缺、簡缺:可由舉人或貢生充任,偏遠地區(qū)甚至允許捐納(買官)者任職。

越是最要缺和要缺越是能鍛煉人,而往往到這樣位置任職的官員也是科舉考試中最優(yōu)者,通過在“沖、繁、疲、難”之地任職,不斷鍛煉他們治政的能力,最后加到朝廷中樞發(fā)揮作用,成為國之重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38年《河南分縣詳圖》中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涉縣

清朝的涉縣,屬于河南省彰德府,地處該府最西北的大山之中,因此在其縣志的《序》中反復說“僻”“極偏”,又因山多,面積雖大但人口偏少,所以“疲”“難”問題也少“簡要不煩”,也成為官員任命中的“簡缺”。

“簡缺”,一般是由舉人或者貢生擔任。舉人是古代科舉考試中“進士”之前的功名,而是秀才通過選拔進入國子監(jiān)讀書的人員,兩者都比“進士”的地位低。

但是,清朝嘉慶《涉縣志》《序》的作者,也就是這一版縣志編修的主導者“戚學標”,卻在其名字前邊綴有“賜進士出身、特授文林郎”的名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嘉慶《涉縣志》序中的戚學標的“賜進士出身”

“賜進士出身”,這可不簡單,在清朝的科舉制度中,考中者統(tǒng)稱“進士”,“進士”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級。一甲賜“進士及第”稱號,有3名,由高到低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在給官員按照科舉名次分配縣“缺”時,二甲進士優(yōu)先分配“要缺”或“最要缺”,三甲進士多授“中缺”或“簡缺”。分配方式則是“最要缺”由吏部直接分配,其他缺抽簽分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民國元年的《河南省一覽圖》中的彰德府圖

既然戚同標是“賜進士出身”,那么他應該是位于“進士”群體中的“二甲”序列中。按說應該是由吏部直接分配的最要缺或要缺中,怎么最后卻到“簡缺”的涉縣了呢?

特別是,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中記載有戚學標任職情況:

御覽謹奏,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臣戚學標系浙江臺州府太平縣人,年五十二歲,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候選知縣,今簽掣湖北黃州府蘄水縣知縣缺,敬繕履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中戚學標的信息

由此看來,他仍然是“簽掣”即抽簽而得的“缺”,哪怕最初抽到的縣是湖北蘄水縣,最后任職的是涉縣,仍然無法改變其由抽簽得到縣缺的實情。

“二甲”進士的身份,卻用了“三甲”進士才采用的“抽簽”形式,最終得到了“三甲”進士才去的“簡缺”??瓷先ナ遣皇怯行┰幃?,讓人感覺是不是出現了什么問題?

不過當看到《元明清三朝進士名碑錄》中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名錄時,會發(fā)現了答案:在那一年共有一百六十九名進士,一甲、二甲進士名單里并沒有“戚學標”這個名字,在三甲名單的偏下位置才看到。

清朝光緒年間的《臺州府志》也載:戚學標,三甲七十九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明清三朝進士名碑錄》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名錄

原來戚學標僅中了三甲進士第七十九名,屬“同進士出身”,而非他在清嘉慶《涉縣志》中所綴的“賜進士出身”!

明白了這件事情,他到“簡缺”涉縣任職一事就沒有任何謎團了。

一個地方的地方志會留傳千古,喜好名聲的古代文人都想在上面留下自己光輝的一面,戚學標也不例外。

縣志對于任職知縣的記載并不詳盡,就像這一版的《涉縣志》中對戚學標記載的那樣:“戚學標,浙江太平縣人,乾隆辛丑進士,初選蘄水,調涉縣,以五十九年六月任。”

在呈送皇帝“御覽”的資料中,以及上任時官員的文書里都沒有說明是幾甲進士,當時通信也不發(fā)達,了解一個人的信息極為不便,這就有了空子可鉆。既然官員到任之時的所出具的文書上并沒有說幾甲進士,而一甲進士留京在翰林院任職,二甲進士又可出京當官,在撰寫自己科考身份時,寫上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又有誰能發(fā)現,這樣一來顯得自己的出身不就更是“高大上”了嘛?

可能是出于這樣的心理,作為當年那一版的《涉縣志》“總修”的戚學標,就做了如此的安排。

戚學標在涉縣政績卓著,減輕百姓賦稅、重修任公渠、主修《涉縣志》、在任上繼又著《漢學諧聲》23卷,任涉縣知縣達12年之久。但就這樣一個體察民情、治有政聲的官員,卻于嘉慶十一年(1806年)因“性強項,多與上官齟齬,卒以是罷”,得罪了學使鮑桂星被罷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明清三朝進士名碑錄》中的嘉慶四年進士,鮑桂星排二甲第十名

其實,得罪學使鮑桂星被罷官一事,也是值得說道說道的。因為鮑桂星跟戚學標相比,恰恰是正兒八經的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并且還是二甲進士中排名比較靠前的第十名。他的政途就是正常的二甲進士晉升歷程,通過朝試選為“庶吉士”成為翰林院編修,于嘉慶九年成為河南學政。

值得注意的是,鮑桂星于嘉慶九年(1804年)任河南學政,而戚學標在嘉慶十一年(1806年)因得罪鮑桂星而被罷官,短短兩年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了戚學標的丟官。

“學政”一職主管全省的教育、科考,主要業(yè)務有科舉事務、主持院試、教育管理、文風教化等。戚學標在任成為進士之前,曾掌教家鄉(xiāng)縣城的鶴鳴書院,并且在乾隆四十三還應孔府邀聘到孔府任教,其管理教育、科舉方面的能力應該要強于一般進士的,在這些方面應該不會被主管學政的鮑桂星挑出毛病,并且進行嚴懲的。

不過學政在“文風教化”方面的工作卻是:維護儒家正統(tǒng)思想、表彰節(jié)孝、編纂地方志等文化事務。會不會是鮑桂星在主持檢查全省地方志工作時,發(fā)現已編修完成的《涉縣志》中戚學標在自己身上所貼的“賜進士出身”標簽,從而導致鮑桂星責問,并且罷免了其官職呢?

這種事情,發(fā)生在重“德”的國人身上,就是一個不小的瑕疵了。因此而丟官也不是不可能,您說呢?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