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三顧茅廬之后,劉備如風云化龍,一下子連戰(zhàn)連勝,在諸葛亮的策劃下,火燒博望坡、水淹火燒曹軍、草船借箭、華容道等經典橋段接連上演。諸葛亮羽扇綸巾,指揮若定的形象深入人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真實的歷史上,在劉備死前,諸葛亮很少參與軍事行動,既沒有提出什么建議,也沒指揮過作戰(zhàn)!

翻閱《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是政治方面的主要參謀;軍事方面,則全由劉備決策,諸葛亮很少參加意見,更很少在決策方面起主要作用!

<!--@@SectionTitle="火燒博望坡的是劉備" Type="normal"-->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國演義》里說,諸葛亮剛加入劉備陣營,關羽張飛二人輕視他,諸葛亮設計火燒博望坡讓關、張拜服。然而其實真實的歷史上,火燒博望坡是劉備自己指揮的?;馃┩率沁@樣的:公元202年,那時候劉備剛投靠劉表,諸葛亮還在隆中鋤禾日當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縣,與夏侯惇、于禁等相拒于博望坡。劉備以偽遁之計,設下伏兵,夏侯惇、于禁中計,一起追擊劉備,最終,被劉備率軍打敗,恰逢李典率兵前來救援。劉備因為軍力過少,于是不再繼續(xù)追擊夏侯惇、于禁。劉備畢竟是個老兵油子了,對付夏侯惇還是毫無壓力的。

<!--@@SectionTitle="草船借箭的是孫權" Type="normal"-->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的作用,其實只是促成了孫劉聯(lián)盟,而且是和魯肅一起完成的。魯肅、周瑜、孫權君臣三人本就打算抵抗曹操,諸葛亮只是推波助瀾。赤壁之戰(zhàn)中指揮作戰(zhàn)的是周瑜和劉備,諸葛亮當時剛加入劉備陣營,并沒有具體任務。

另外需要說一下,經典的“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干的事情,時間是在公元213年。據(jù)《魏略》記載,當時曹操親率大軍進攻濡須口,孫權親自率兵迎戰(zhàn),孫權乘船近距離窺探曹軍動態(tài),曹操下令弓弩齊發(fā),以至于船因為重量不均差點要翻了。

孫權淡定的下令,讓船掉了個頭,然后又被射了一遍,之后孫權乘船瀟灑的離去,曹操與孫權對峙了幾個月,雙方互有勝負最終無奈退軍。也就是在這一年,曹操發(fā)出了那句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SectionTitle="入蜀之戰(zhàn)、漢中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 Type="normal"-->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211年劉備入益州,帶的是龐統(tǒng)、黃忠,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留守荊州,這一方面說明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劉備認為入蜀作戰(zhàn),不需要諸葛亮在軍事行動中的謀劃。

龐統(tǒng)是劉備入蜀的軍事高參,一如郭嘉之于曹操,可惜龐統(tǒng)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加之戰(zhàn)斗膠著。213年劉備召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人入蜀支援。率軍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兵分三路掃蕩西川與劉備在成都匯合,這算是劉備死之前少有的諸葛亮帶兵作戰(zhàn)的經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218年劉備發(fā)動漢中之戰(zhàn),跟在劉備身邊的是法正,龐統(tǒng)死后,法正成為劉備的軍事高參。定軍山陣斬夏侯淵,就是法正的計謀,最終劉備成功逼退曹操拿下漢中,諸葛亮當時留守成都,為前線輸送兵力、糧草,就如蕭何在后方支援劉邦一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221年,劉備舉大軍伐吳,當時法正、關張黃等人都已去世,趙云反對伐吳被留在江都。諸葛亮則仍然負責留守成都,后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夷陵慘敗讓劉備羞慚難當。夷陵之戰(zhàn)后,諸葛亮曾感嘆:“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p>

總而言之,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只是受命而行的政治能臣,在軍事方面并不是協(xié)助劉備決策的人。223年劉備死后,蜀漢的政治、軍事才完全有諸葛亮一人負責,平定南中、北伐則由諸葛亮全面主導。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何茲全《三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