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在五千年泱泱中華歷史上,是源遠流長最傳統(tǒng)的文化,它博大精深,彪炳史冊。它既函育了中國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它又深刻積聚了儒家倫理道德的文化,它既孕育了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說的精髓,它又融匯了文化藝術的審美情韻。它與時代同發(fā)展,它與地域共風情,它與民族同昌盛,它與民俗同繁榮??傊?,一句話,飲食文化是融貫神州赤縣的茫茫九派,是刻進尋常百姓骨子里的蔚蔚大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談眾說紛紜的“八大菜系”,不論民間珍藏的萬種烹飪技藝,也不說制作菜品的繁復佐料,單是食材又有哪個說得全,道得盡呢?民間百姓常說,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下跑的除了汽車,河里游的除了輪船,其它萬事萬物皆可烹調成食,制作為菜。即使是泥石竹木,哪一樣不可制作成美味佳肴呢?“泥裹叫化雞”、“玉蘭氽里脊”、“香椿煎雞蛋”等等,當然還有“菊花溜肉絲”、“茉莉戲銀魚”等眾多的花卉菜系。百姓們?yōu)榱素S富餐桌,可謂是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他們窮盡一生都在追求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上殫精竭慮,胼手胝足。從最早的茹毛飲血,到鉆木取火,從初始的生吞活剝,到后來的圈養(yǎng)池蓄,中華民族似乎從未停駐過對飲食的不息追求,從未放棄過對烹調的精心研制。為了一裹腹欲,富貴可以屈身卑微,窮困可以赴湯蹈火。千百年來人們對滿足口腹之欲的俚俗顏語俯拾皆是,張口就來:“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薄ⅰ俺燥埐环e極,思想有問題?!薄ⅰ坝朴迫f事,吃飯為大?!薄ⅰ凹矣懈粢辜Z,心里不慌張?!本瓦B揭竿而起的綠林好漢們所追求的也是,“食為政首,糧安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那么,我就沿著“一勺一筷,品味世間百態(tài)?!钡乃悸穪硐鹿P成文吧。

二.

我出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母親一生共生下10個兒女,因流產(chǎn)和病夭一男一女便剩下了我們四女四男。我上面4個姐姐,下面三個弟弟。多子女的家庭如果是富裕之家還好,可我們家偏偏就極度貧困。父親曾是國民黨部隊的軍醫(yī),解放后被安置在長沙公立學校當校醫(yī),工資不高,母親后來也隨遷在父親工作的學校食堂做炊事員,工資亦不高。按10口人計算每月平均收入不到10元錢,這樣的標準放在城市里,生活自然顯得十分拮據(jù)。但好在那時城市是計劃供應,我們家除那些配給不多的雞鴨魚肉外,糧食和搭配的諸如紅薯豆類的副食,是一定要買回來的。家里吃的是定量缽子飯,從三兩到一兩不等,但盡管如此,我們子妹都極孝順父母。父母要上班工作,下班還要開荒種菜,洗衣漿紗,怕父母吃不飽,我們在家的子妹們便總要將自己的那份飯撥一口或一筷到爸媽的飯缽里。有幾次爸媽發(fā)脾氣了,不準我們往他們的飯缽中再撥飯了。我們囁嚅著說,我們吃不了那么多,剩下可惜了。我們知道爸媽最是簡省,從舍不得浪費一粒糧食,每每我們沒吃凈的飯碗菜碟,他們還要或用手刮刮或用開水沖刷下缽中的飯粒菜屑,然后倒進口中吃干凈,只差舔盤缽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我們家的日子緊巴巴的,但母親對鄰舍和她娘家的鄉(xiāng)親卻從不吝嗇。我們樓上有個手肢殘缺的老奶奶,她兒子因犯雞奸學生的罪孽被抓去坐牢了,老奶奶便靠檢破爛為生,常常是半饑飽。母親總讓我們上樓往她家送一碗半升白米或三兩個紅薯,有時家中做了好飯菜,母親還總把那個老奶奶請到家里飯桌上,為她添飯夾菜。我們子妹有嫌她手臟,身上有異味的,嘟嚕著不高興。母親等那個老奶奶走后,就斥責批評我們,千萬別嫌貧愛富。母親說老奶奶有幾次餓昏在外,實在可憐,她兒子是她守寡養(yǎng)大的,原是講師,也是極風光的,只是一時犯渾被抓走了,我們是她的鄰居,不能看著她餓死呀。

還有一次大雪天的傍晚,我們家來了母親娘家的一個老頭,母親連忙把他讓進屋,拍去他滿身的雪花,讓他坐在火爐旁后,母親便連忙量米煮飯給他吃。那個老者顫顫巍巍地揉著他糜爛紅腫的雙眼,他對母親說他已餓得吐清水啦,他讓母親別把飯煮稀了,多放把米把飯煮硬些,有沒有萊不要緊。他還對母親說早上在大隊吃了一缽子水煮飯,盡是米湯糊糊沒有幾粒米,幾兜尿放盡,肚子也就空了,現(xiàn)在又冷又餓渾身打顫。母親答應了他,連忙煮了一大缽子熱騰騰的硬飯端給他,還把我們家計劃供應春節(jié)吃的臘八豆,專門為他炒了大半碗大蒜葉臘八豆。那個母親讓我們叫著彭伯伯的老者,吃得滿頭大汗,一個勁地感謝母親,說他半年來頭一回吃了餐飽飯,還是硬爽爽的白米飯,實在是太過癮了。彭伯伯邊擦汗邊瞇縫著糜爛的、流著淚的一雙紅眼對母親喋喋不休的說著。他的這副神態(tài)又使我眼前浮現(xiàn)出另一副畫面來,同樣是一個老頭,但畫面中的那個老頭卻更顯單瘦,更顯可憐,也更加老邁龍鐘。

長沙的七月驕陽似火,酷熱難擋,那次母親帶著我舟車輾轉去望城縣一處叫“洗心寺”的廟里求飲神水。母親從她工作的食堂一個廚工口中得知,長沙挨邊的望城縣有座傾塌的破廟,那座叫洗心寺的破廟,從前也是香客如云,晨鐘暮鼓,青燈早課,十分地熱鬧。公社化一來,寺廟里的和尚被譴散后,廟宇煙消火滅,墻倒屋塌,只有倒了半邊的大雄寶殿那屋檐掛著的鈴鐺在風中仍日夜令人驚悚地響過不停,似是在追尋過去晨鐘暮鼓的緲緲余音。但一段時日洗心寺卻突然火了起來,據(jù)說破廟來了個盲眼的和尚,他有攪水成神的夲領。和尚每日于半夜后、黎明前,打坐在破廟一處神龕下,手持一破碗,碗中有半碗混濁的水,他口中念念有詞,烏黑的手指總在水中攪來攪去。只要有人飲了他那碗中被他手指攪過的混濁的水后,百病皆除。但求飲神水的信眾須半夜三更,手持一升白米前往破廟,挨人等候喝飲盲和尚那手指攪過的半碗神水。晨曦朦朧,天剛放亮,那盲眼和尚便離廟而去,且渺無蹤跡。這事聽起來十分的玄乎,然信眾如云,人們經(jīng)常是要舟車輾轉,還要在破廟里等待半夜三更,才有可能挨人排隊,奉上半升白米,求飲到神水。

那日,我母親帶著我和三三兩兩陌生的信眾一樣,在破廟中手舉忽明忽暗的燭光等候到半夜之后,挨到我們來到那盲和尚跟前時,母親喚醒瞇瞇瞪瞪的我。我揉了揉腥松的眼睛,依??匆娔鞘且粋€打座在神龕下邊陰濕地磚上的盲老頭。他身形瘦小佝僂著,上身光裸著皮搭皮的胳膊和肚子,下身僅一條襤褸的褲衩,左手持一個破了一個口子的碗,右手指在碗中不斷攪著,口中念念有詞不知在嘟囔著什么。他身邊有一個布口袋,求神水的人須先把帶來的一升米遞到那盲和尚手中,盲和尚用手托了托捏了捏那升米后,就把米倒進他身邊的口袋,然后又從他的那只口袋中抓出一把米,放進信眾的口袋中,遞還給信眾。之后那盲和尚讓信眾伸過頭去,他左手摩娑著信眾的頭,右手端起身邊那半碗神水遞到你嘴邊,讓你喝上一口,再交代你回去后,按他給的單方將他給的米和藥熬在一起,喝上七天,你的病便可痊愈了。我在母親的囑咐下顫顫驚驚地伸過頭去,那盲和尚卻連我的耳朵都捏了兩下,口中念叨著什么,我卻一個字都沒聽清,只驚魂未定地將他遞在我嘴邊的水喝了一小口,趕緊扯著母親的衣下擺落荒而逃。黑暗中母親一手牽著我,一手緊抓著剩余的那點米,踉踉蹌蹌地走出那處破廟。母親很是欣喜地告訴我,那盲眼和尚給了我治療眼睛的單方,還夸了我生得很有福相,前庭保滿,耳輪厚實,長大定是個有福之人。

望城洗心廟里,盲和尚在半夜三更給人喝飲神水的事,很快就被當?shù)卣掖┤【喠恕D侵皇潜蛔l散的一個老和尚,因抗不過饑餓而設置的一場騙局。那神水壓根就治不了什么病,之所以也有三兩個病人喝了他破碗中的神水,喝了按他給的單方熬制的藥湯而病情轉好,那也只是瞎貓碰上死老鼠,偶然撞上的。但信眾的那大半升白米卻能救得了那盲和尚一條饑餓的老命,讓他瘦弱佝僂的身軀得以茍延殘喘。饑饉的歲月,荒誕的鬧劇,并不高明的騙局由一個盲眼老和尚自導自演,居然騙了不少自身挨餓,卻還要奉上半升白米的盲目信眾,今天想來實在好笑又可憐。

長大后每每去外地公干或旅游,我總要去下當?shù)氐乃聫R。徜徉流連在金碧輝煌的廟宇間,聽聞聲聲入耳,空靈而緲緲的佛號和眾僧們靜心慧氣的瑯瑯誦經(jīng),我眼前總會不時浮現(xiàn)出童年母親帶我去求喝神水的那一幕場景。斷壁殘垣,驚悚的屋檐鈴聲,身形瘦弱佝僂著光膀子的盲眼老和尚,一群饑饉刻在臉上的病人。那是什么光景?“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薦臻”盲眼老和尚為了不至于當餓殍,用半碗所謂神水和他給出的單方而設下并不高明的騙局,騙得遠遠近近身有疾恙的愚癡之人輾轉前來。半夜等候,半碗神水,一副單方,幾粒白米熬成的米湯居然也真救了一些信眾的病和命,我相信那是瞎貓撞上死老鼠的功效。望著眼前廟宇里各處殿堂富麗堂皇的裝璜,形態(tài)逼真的羅漢雕飾,供桌上香客們堆積如山的各色精美供食果品,還有一個個肥頭大耳,面色紅潤雙掌合十的和尚僧人,一切都表明,今天早已淌過了饑饉薦臻的荒蕪歲月,而進入了一個物質空前繁榮的時代。和尚們再也不必為了半升米,半夜三更假模假樣去摩娑信眾的頭顱,遞上半碗啥病都不治的混濁臟水,去糊弄他的信眾。僧人和尚們即使飲食的是齋飯素菜,那也是精心烹調,制作精美的上等飲食齋菜,連城里一些齋萊館都要仿效的售價昂貴的素食。何況還聽聞如今的一些僧人和尚,思想開放,行為不羈,他們若饞了仍可出得山門去,進得餐館來,魚鴨好酒大快朵頤,早把勿殺生的信條即或佛祖,忘得一干二凈。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食為天同樣是他們心中不二法門的佛念。

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饑饉的年代比洗心寺里盲人老和尚騙大半升白米更荒誕,更凄涼的故事,在人間是處卻時時上演,叫人好不唏噓。我的河南老家豫東黃泛區(qū),上了年紀的人只要一提起類似1942年蔣介石扒黃河制造的人為災難,或是哽咽在他們心頭的饑荒歲月,那便成了一場人人吐苦水,個個嘆饑饉,爭相憶苦思甜的洶涌漩渦。能吃的樹葉捋光了枝頭,能啃的樹皮剝光了樹干,能挖的野菜把阡陌翻了個遍,甚至是吃進去拉不出腫漲肚皮的觀音土都被爭搶挖光。父子母女夫妻間相互哀號著摳屁眼,扒拉屎粒子的凄苦情景不時上演,只差沒有啖食死尸人肉了。盡管如此,極端的時候,一個村莊每天被抬出去掩埋的餓殍仍不盡其數(shù)?;氖彆缫岸喟坠牵櫛橐凹闯蔀牡膽K狀在饑饉的歲月把“食為天”的人世間,書寫出了血淚成河的悲天長歌,“食為天”在饑饉洶洶襲來時,是尊嚴掃地,靈魂出竅的悲慘世界。

我一個表嫂是“扁擔親”嫁給我表哥的,扁擔親今天的年青人是不了解的。那個饑饉的年代加上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形勢,成分高一點的地富反壞右分子和他們的子女是很難娶到老婆的,于是應運而生的“扁擔親”、“車轱轆親”便在農(nóng)村誕生了?!氨鈸H”即是兩家兄妹或兩姐弟互換姻緣,“車轱轆親”則是三家的兄妹或姐弟互換姻緣。我表哥人高馬大,長得帥氣無比,可地主成分的他,30大幾了卻娶不到老婆。我如花似玉的表妹雖只有16歲,說媒的卻踏破了門檻,我表嬸便央媒人說合了一門扁擔親。當時表嫂比表哥還大兩歲,雖然說媒的也曾踏破了她家門檻,但無奈表嫂的弟弟小表嫂許多,不到15的年歲夠不上成婚的法定年齡。于是表嫂的父親便留著表嫂這老姑娘,30大幾了為他家兒子換親,嫁給了我表哥。

可惜表哥空有一副好皮囊,他命短壽夭,表嫂嫁過來大半年光景,表哥便去見了閻王,留下有孕在身的表嫂苦熬光陰。表哥是為了懷孕的表嫂餓得實在沒辦法,去偷生產(chǎn)隊飼養(yǎng)棚里的料豆而撐死的。那晚表嫂餓得實在心慌意亂,她央表哥趁夜色黑暗去生產(chǎn)隊紅薯地扒兩個生紅薯給她充饑。饑荒年月里為了抗饑餓,農(nóng)村偷盜現(xiàn)象十分猖獗,生產(chǎn)隊里的保管室,飼養(yǎng)棚時常失盜,甚至是莊稼地里即將成熟的糧食作物也經(jīng)常有人偷食。麥穗被掐,玉米棒被掰,高梁被捋,紅薯被挖是常有的現(xiàn)象。但我那表哥雖高長個大卻生性膽小,地主成分壓抑著他從來就只會循規(guī)蹈矩,從不敢越雷池半步。平日里在人前,表哥總是微微喏喏,更別說去偷東西了。表哥在那個晚上在表嫂的哀告下,先是期期艾艾,但后來經(jīng)不住表嫂的唆使,最后還是提著口袋偷紅薯去啦。表嫂用順口溜唆使表哥說,“公社大食堂,餐餐喝米湯,米湯喝不飽,偷往地里跑,掐麥穗捋高粱,挖紅薯擋饑荒,賊偷賊賊喊賊,誰不偷餓死誰?!辈恢獮楹伪砀绫槐砩┻@一唱,他陡升起一股子膽量來,許是看到自己恩愛的妻子身懷有孕,餓得可憐。許是想到生產(chǎn)隊社員為擋饑餓偷盜成風,抑或他自己也是實再抗不住一波又一波襲來的饑餓了。

月黑天高的夜半時分,表哥拎著一只口袋便出門了,他躡手躡腳盡揀陰暗之處往村頭走去。當他就要經(jīng)過村口飼養(yǎng)棚時,表哥看見有個人影從飼養(yǎng)棚里溜了出來,那人同樣鬼鬼祟祟地夾著半截白色的口袋,朝村里走去。表哥躲在暗處,他定睛看后便判斷是生產(chǎn)隊喂牲口的飼養(yǎng)員,他肯定是裝了些喂牲口炒熟的大麥黃豆,正準備偷送回家。于是表哥斂聲屏氣,待飼養(yǎng)員走遠,迅急溜到牲口棚。牲口棚里牲口正在嚼食著草料,表哥聞到了炒大麥黃豆的清香。他摸摸索索尋到了飼養(yǎng)員睡覺的床邊,表哥猜想剩下的炒料,肯定就藏在飼養(yǎng)員的枕頭前。果不其然,一口袋炒大麥黃豆的炒料還剩下半袋,表哥也不貪,他抓了約一半的炒料到自己的口袋中,拎起就尋摸到家了。到家后表哥搖了搖因饑餓睡得并不踏實的表嫂,倆人于是就趁黑吃起了偷來的炒大麥和黃豆。也合當那晚出事,表哥表嫂不敢點亮油燈,只能摸黑吃炒料,不知不覺吃得腹飽胃漲,口渴難擋。于是他們又去水缸里舀了幾瓢水喝了下去,一直折騰了半晚。表哥牛高馬大,食量驚人,加上第一次偷盜的驚心與興奮,他匆忙吃了許多的炒料,有些炒料帶著大麥須和豆殼,表哥也咀嚼進肚了,加上幾瓢水一發(fā)漲,表哥便腹?jié)q如鼓,他又不敢聲張。何況表嫂吃了點炒料,抗住了饑餓后,就酣然入睡,也顧及不了表哥因腹?jié)q的痛楚。翌日臨晨表哥竟因吃多了炒料而由餓死鬼變成撐死鬼,與表嫂及他留在表嫂肚中的孩子陰陽相隔了。這事表嫂對外豈敢聲張,她只哭訴著告訴了我表嬸實情,一家人哭成淚人謊稱表哥是腸絞痛而斃命的。

表哥死后表嫂內心太過自責,因悲傷過度和營養(yǎng)不良早產(chǎn)下一個瘦弱多病的男嬰,男嬰勉強滿月后便也夭折了,被裝在藤筐里扔進了亂墳崗。但這個死嬰不是被常光顧亂墳崗的野狗撕吃了,而是被生產(chǎn)隊新上任的一個半吊子隊長,伙同幾個不怕死而怕餓的二百五烹食了。那個半吊子隊長早就覬覦表嫂的美貌,表哥在時他看表哥懦弱好欺,時不時調戲表嫂,表嫂也只能飲泣吞聲。那晚半吊子隊長烹食了表嫂夭折的男嬰后,更是騷燥難擋,他便摸進表嫂的房間,把仍在傷心不已的表嫂強奸了。傷心又屈辱的表嫂在以淚洗面一段時日后,終抗不過那個半吊子隊長的不停騷擾,她一瓶農(nóng)藥也去追隨她那個被饑餓而撐死的死鬼男人,我的表哥去了。這不是我編寫的一篇小說,這是發(fā)生在我親戚家中一個悲切痛心的故事,這是饑饉歲月一件凄楚而又謬妄的真實事件?!笆碁樘臁痹谀莻€饑饉而荒誕無稽的年代竟把人世間扭曲成了不可理喻的荒唐鬼域,遮敝了日月,顛倒了乾坤。在饑荒中,無數(shù)無辜的生命被吞噬,無數(shù)的家庭因饑餓而破碎,饑饉像一場噩夢,它摧毀了人們活著的希望,給人們帶來的是無助和恐懼,“憂心烈烈,載饑載渴”。

四.

歷史終于艱難跋涉向前,我們淌過了“故畦遺穗已蕩盡,天寒歲暮波濤中。鱗介腥膻素不食,終日忍饑西復東?!?,“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那些曠日持久,慘不忍睹,駭人聽聞的饑荒歲月。我們終迎來了改革開放,物阜民豐的好光景。四十多年來,我們創(chuàng)造了國庫充盈,民間豐盛的美好時代?!懊褚允碁樘臁痹缫巡皇丘囸~年代那些“憂心烈烈,載饑載渴”的古詩名句所描述的內涵了,它已演變?yōu)椤笆巢粎捑?,膾不厭其細”的普遍現(xiàn)象。蘇軾“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描摹不了光怪陸離的現(xiàn)代餐盤那些美味佳肴。陸游“白鵝炙美加椒后,錦雉羹香下豉初。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壓春蔬?!钡纳秸湟拔兑膊蛔阋悦鑼憰r下人們對精美絕倫各色食材的挑剔和追求。即便是杜甫,“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彼莱龅慕^味食材駝峰和細鱗白魚再搭配上精巧的烹飪餐具,似乎也難于把現(xiàn)代人對“民以食為天”所演釋出的飲食文化那些新概念新民詞統(tǒng)攝在他不朽的詩篇中了。而且泱泱大國,普天之下,各個民族,各地域的飲食文化更是色彩斑斕,氣象萬千。

今年八月深圳的濕熱終讓我受不了啦,一飛沖天我便落地在北國江城哈爾濱。為我接風洗塵的首餐飯菜便是這座好客城市推出的鍋包肉,一道代表當?shù)靥厣朗?,擁有百年歷史文化背景的餐飲美食大菜。這道菜放在盤子里,鮮黃透亮,聞著香氣濃郁,吃著外焦里酥,酸甜透著咸爽。朋友告訴我,地道的鍋包肉,精選上等的鮮里脊肉,將之片為厚約3mm左右的薄片,放少許鹽,然后少量多次放入土豆淀粉抓勻捏熟,不讓淀粉糊流淌便可。掛糊后的肉片放入約50度的熱油中慢炸至外焦里嫩,金黃透亮。然后再佐以白糖,九度米醋,在鍋中用熱油化開,再把姜絲,大蔥,或胡蘿卜絲或大紅菜椒絲,倒入鍋中稠粘的糖醋中快速翻炒,最后倒入炸好的里脊肉片,翻炒均勻出鍋裝盤,將翠綠的香菜葉三五根蓋在盤中的鍋包肉上即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哈爾濱尋常百姓的餐桌,一般情況下除年節(jié)親友的探訪,鍋包肉也并不常吃。農(nóng)村城市大冬天的就要數(shù)鐵鍋燉最為常見了,邊吃邊燉,吃得渾身冒汗,吃得全家暖氣洋洋。除了鍋包肉、鐵鍋燉、小雞燉蘑菇、還諸如殺豬菜、豬肉燉粉條、溜肉段、焦燒肉條、蒜泥血腸、炸茄盒,地三鮮等都是哈爾濱乃至東三省常見的餐桌萊肴。哈爾濱人最常見的餐食,我以為是大列巴就紅腸。大列包即是面包,它原產(chǎn)于俄羅斯,現(xiàn)在是哈爾濱四大美食中的一絕?!傲邪汀笔嵌砹_斯語,意即面包。這種面包體積大,配料中有麥芽糖、啤酒、面、鹽、糖和酵母,味道極具傳統(tǒng)的歐洲風味,吃起來麥香濃郁,口感筋道。

說起哈爾濱的紅腸,還是大有講究的。哈爾濱紅腸也是20世紀初,由俄羅斯傳過來的美食,紅腸的制作工藝與中國傳統(tǒng)香腸制作工藝差不多,哈爾濱人便將兩種制作方式中最優(yōu)的方法和特點制成了人們最喜愛的獨具哈爾濱風味的紅腸。哈爾濱紅腸品種多樣,價格適中,口味獨特,煙熏蒜香,拆包即食。當然也可以炒尖椒,蒸切片,拼冷盤,方便又好吃。咀一大口列巴,就一片冷熱紅腸,喝一杯熱牛奶,那是一頓美味可口的餐飲,口舌生香,腹飽胃滿,愜意人生。如今哈爾濱紅腸已走遍神州大地,成了華廈兒女們佐餐最為便利的佳肴。

五.

作為土生土長的長沙人,禮贊了北國哈爾濱最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我的筆觸在濃得化不開的湘菜大觀里,自然要集錦綴玉,如數(shù)家珍。湘楚飲食文化源遠而流長,從屈原的《楚辭·招魂》中就有許多描寫和贊美湘食文化的優(yōu)美詩句,有些詩句還具體介紹了珍饈美味的烹調方法。請讓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一下詩人用錦詞麗句匯聚而成的珍奇斗艷,美味爭香,洋洋灑灑的飲食大觀吧。“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麥,挐黃粱些。大苦咸酸,辛干行些。肥牛之犍,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鵠酸臇鳧,煎鴻鸧些。露雞臛臇,厲而不爽些?!?/p>

這段詩句翻譯過來就是“這是鐘鳴鼎食之家啊,飲食是這般多樣豪華。大米、小米、新麥相互登場,還有高粱米也摻雜進來。調味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味道真不差。肥牛腱子肉,燉鹵得香又軟綿。酸甜的湯加上軟爛的黃豆,濃湯美味是大師傅的拿手。紅燉甲魚、叉烤羊羔,佐以甜醬,美味可口。醋烹天鵝、干燒野鴨,配上大雁肉,煎烹起來滋滋冒油。鹵雞悶龜?shù)拇鞠阄叮珣{火候?!焙靡粋€歌吟楚地飲食文化的先軀者,好一篇描寫贊美湘楚飲食文化的壯麗詩章,屈原在這里滿懷深情,纏綿款款,把湘楚地域飲食天地,佳肴美味作了全方位的巡禮,為我們湘楚地域的飲食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我們循詩人的詩篇去照觀今天湘楚流域,人們傾心所向,精心烹調的美味佳肴或尋常飲食,我們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林林總總的湘楚飲食,各色萊系無不是承傳了祖先們?yōu)槲覀兞粝聛淼娘嬍澄幕墓鍖?。只是勤勞智慧的人們千百年來在承傳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才使得湘楚飲食文化的煙火,香飄天下,享譽世界。

把三湘四水“民以食為天”的內涵和外延詮釋得最透徹,在湘楚民間也流傳得最廣泛的幾道菜系掐指算來最精典的不外乎二葷兩素。那便是芋頭煮蘿卜萊、芹菜炒香干、酸辣椒蒸雞、水煮活魚。這二葷兩素無論是饑饉的歲月還是富足的日子,它們幾乎都是尋常百姓家餐桌上常見的菜系。芋頭蘿卜菜既當菜又當飯,既頂飽又抗寒。這道從鄉(xiāng)野走向城市的素食曾在共和國三年嚴重困難時期,被心系蒼生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一條語錄迅速推向了全國百姓的餐桌。毛主席說:“忙時吃干,閑時半干半稀,雜以番薯、青菜、蘿卜、瓜豆、芋頭之類。”為此毛主席還就糧食問題專門寫過一首打油詩《手里有糧》:“手里有糧,心就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毛主席出生湘中山區(qū)韶山一個農(nóng)民家庭,他深知饑荒年代的萬般艱難,他也領略過勞動農(nóng)民的智慧,在農(nóng)閑的日子怎樣勤儉持家,節(jié)約糧食的美德。

十月小陽春,暖暖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收過晚稻的湘中田野上,田野上農(nóng)民隨意撒在稻田里的蘿卜青萊一片油綠,一畦翡翠。正是收芋頭的季節(jié),鄉(xiāng)民們把穿著黑絨外衣,露著粉紅色頭頂?shù)挠箢^婆芋頭嵬它們娘倆分開,掰去泥土,裝筐入籃。再從田里扯上一把巳長有大拇指粗的嫩嫩的蘿卜菜,準備讓家里的婦人煮上一大缽蘿卜菜攪和芋頭崽的美食。勤勞聰明的農(nóng)家婦女更會勤儉過日子,她們把芋頭用木擂擂去外衣,露出小芋仔們興奮的紅臉,切片下鍋豬用烹炒,然后將煮飯瀝下的一大盆米湯悉數(shù)倒入鍋中,讓小芋仔們煮出它們粉糯的本質。待小芋仔們在米湯中已煮得粉嘟嘟不分你我時,農(nóng)婦們再把潔白的蘿卜根須和翡翠般碧綠的蘿卜葉剁得粉身碎骨,把它們從砧板上趕往米湯和小芋仔沸騰著的合唱隊伍中。她們推動鐵鍋鏟,讓這支合唱隊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集體同心唱出主旋律的強音后,便在鍋中加上一勺從老墰里舀出的鮮紅剁椒,出鍋入缽。于是飄著濃郁的甜香味,冒著騰騰的熱氣,粉粘的湯為鋪墊,青白軟嫩的蘿卜菜為主線,紅艷艷的剁椒作襯托,一大缽芋頭和米湯蘿卜萊端上了餐桌。你一碗,我一瓢,吃得愜意,唆得爽快,既擋飽又頂餓,食為天的農(nóng)家歲月,便悠悠倏忽。

酸辣椒或蒸或煮自家散養(yǎng)的雞公雞婆,那是逢年過節(jié),探親訪友才能在餐桌上見到的頭牌。鄉(xiāng)村百姓把辛勤的勞動化著智慧的收獲,把民以食為天的日子過得豐儉由人,條清理晰。霜降時節(jié),末茬辣椒紅黃綠艷艷地掛在葉子落盡的枝頭,呼兒喚女寫完作業(yè)后,就挎籃去采摘。摘回這辣得起勁還含著霜打過的清甜辣椒,洗凈晾曬。然后煮蒸一鍋香甜的紅薯。紅薯揀盡剩下的煮蒸紅薯水放涼后,倒入老甕水罈子,放上半碗一斤粗鹽,兌進三兩半斤白酒。完成上面這道工序,浸酸辣椒水就制作好了,簡單明了,撲鼻幽香。第二道工序,把已晾蔫巴的青紅黃的扯樹辣椒悉數(shù)倒入甕水罈子里,壓實壓緊,讓放好鹽兌好酒的紅薯水漫上壓緊的辣椒,再在辣椒上飄撒一層細鹽,蓋好罈蓋,在罈蓋邊沿添上凈水,將甕水罈放置在廚灶的陰涼通風處。約摸一周,揭開罈蓋,好家伙,一罈散發(fā)著濃郁酒香醋味的酸辣椒,個個脆生生的挺著腰桿,帶著它們樸素的本色,爭先恐后,讓你把它們夾起盛盤入菜。它們是上等菜肴的佐料,是各式菜式爭相搭配的最好伴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咬一截酸辣椒入口,辣得勁道,酸得正宗,甜得微妙,咸得鮮香,帶著霜降的斑爛秋色,讓你舌尖享受,口味酣暢,通體舒爽。

有這盤地道酸辣椒當綠葉,再送你一朵小紅花吧。臨近年尾,在農(nóng)家院子里山林間放飼的雞婆雞公們正是毛色油亮,肉質鮮嫩,拿來和酸辣椒做菜的絕配。油黃皮裹,粉白細嫩的閹雞或母雞劈半入鍋,三五片老姜置于雞肚,一小段當歸放入淹沒雞身的潔凈水中,起火燒鍋。待筷子能順利插進雞肉中,熄火撈雞。雞涼后剁塊切條,或蒸或煮,客隨主便。蒸有蒸的方法,煮有煮的講究。蒸,簡單明了。雞塊鋪在碗底,再把切碎的酸辣椒蓋在雞塊上,然后一盅白酒,一蠱9度糧白醋,一勺上等生抽倒入酸辣椒上,一勺純白糖也均勻撒在酸辣椒上,最后將搭配好的碗盞放在大火燒開的隔水蒸屜上,蒸上8分鐘左右即可。關火待碗盞不燙手時,將蒸好的雞倒扣盤中,撒上一小撮翠綠的蔥花,于是這碗老墰酸椒蒸雞便大功告成。一縷縷一塊一塊黃澄澄白生生的雞肉,覆蓋著紅黃雜糅的酸辣椒,油閃閃醬朦朦的湯汁浸泡著雞塊,一筷下去,酸甜咸辣,酒香四溢,滿口什味。你咀嚼驚嘆之余,竟不知今夕是何年,萬家煙火把食為天的文章怎生做得這般錦繡華麗?

從哈爾濱人大列巴就紅腸的放曠,到湘楚百姓酸辣椒蒸雞的婉約,隨著這幾十年改革開放人口遷徙大潮的裹挾和推動,“民以食為天”的傳統(tǒng)理念也正經(jīng)歷著一波又一波的創(chuàng)新洗禮。從“只要吃得飽”到“更要吃得好”的飲食思維演變和追求,我們華夏兒女經(jīng)過了五千年坎坷的歷史歲月,在始終秉承“民以食為天”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長河中,我們淌過了茹毛飲血的原始,我們攀上了今天食不厭精的高原。從簡單求生之欲的鉆木取火食難裹腹,到繁復烹飪技巧而妝扮成五彩繽紛的現(xiàn)代餐桌,飲食文化始終就是一首款款鏗鏘的長歌,是一篇落拓浩蕩的詩章。它傳達著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它凝聚著民眾勤勞智慧的心血,它是萬家煙熏火燎的結晶。每一樣端上餐桌的美食,都淋漓盡致地綻放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不息追求的理想。每一道精心烹調的菜式,都融會了無數(shù)勞動者的情韻和睿智。但“民以食為天”又是我們泱泱中華,天下百姓最質樸的夲能需求,今天作為一門精致的生活藝術,它更多地體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高尚審美情趣的追求。“鱸肥菰脆調羹美,蕎熟油新作餅炊”,“圍爐聚炊歡飲處,百味消融小釜杯?!蔽跷鯓窐返纳睿腋C罎M的感受,不會讓我們忘卻往日里我們曾踏平苛坷,一輩子追尋“食為天”的終極理想,也不會讓我們沉淪在迎來財富,推杯換盞后笑傲人生的狂歡。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廣廈千間,夜寢六尺,富貴或貧困,“食為天”最樸素的詮釋仍然是,日食不過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