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的視頻號“城市財經”↓
作者:余飛
01
廣東人口增量重返第一
時隔四年,廣東的常住人口增量,終于再度超越浙江,位居全國第一。
3月26日,廣東省公布人口數據:
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1278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4萬人。
74萬人的增量,超過了浙江省43萬人,登頂人口增量榜榜首。
2021年之前,廣東的人口增量長期霸榜全國第一。
七普數據顯示,2010至2020十年間,廣東省常住人口增加了2169萬人,是增量位居第二的浙江(增加1014萬人)的兩倍多。

仔細梳理廣東統(tǒng)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可以明顯感受到其強悍的人口競爭力。
1949年廣東省人口2782.7萬人,1951年降到了1910.45萬人,此后一路增長。1957年突破3000萬,1970年突破4000萬,1978年突破5000萬,1989年突破6000萬,1997年突破7000萬,2000年突破8000萬,2005年突破9000萬,2010年突破1億,2015年突破1億1千萬,2019年突破1億2千萬。
黑天鵝三年期間,打亂了廣東的人口局面。
2021年廣東增加60萬人,被浙江的72萬增量反超。
2022年,廣東的人口規(guī)模更是出現(xiàn)了歷史性減少,當年減少了27.2萬人。同期的浙江增加了37萬人。
這是特殊原因導致人口回流所致。
2023年黑天鵝結束之后,廣東人口增量49萬,與浙江的50萬基本不相上下。
2024年廣東再度拉開了與浙江的差距,增量超浙江31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qū)統(tǒng)計局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目前公布人口數據的23個省市自治區(qū),人口增長的有7個,人口不變的2個,人口減少的14個。
人口減少地區(qū)是人口增加地區(qū)的兩倍,與全國人口三連降的局面相呼應。
目前人口減少最多的是山東,當然河南、黑龍江數據還沒有公布,所以這還不是最終排名。
02
廣東人口競爭力何以如此強悍
2021年是中國人口分水嶺,之后全國人口三連降。其反映在各省市自治區(qū)身上,便是增量大不如從前。
比如廣東省2010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增加216.9萬人。浙江這個周期內平均每年增加101.4萬人,江蘇平均每年增加60.9萬人,山東平均每年增加57.3萬人,河南平均每年增加53.4萬人。
2021年之后,廣東、浙江從過去的動輒每年增加一兩百萬人下降至幾十萬。
江蘇2024年陷入了零增長。
山東、河南則陷入了瘋狂減少的局面。過去四年山東省減少了90萬人,河南沒公布2024年數據,不過2021年至2023年三年間,河南就已經合計減少了126萬人。
在人口紅利終結的大背景下,廣東省仍能保持74萬的人口增量,已經是非常不錯。
關鍵問題來了,廣東為何如此強悍?主要來自兩方面:
第一,強悍的出生人口。
盡管這幾年廣東的常住人口被浙江超越,但其出生人口始終霸榜第一。

2023年廣東出生人口103萬人,2024年比2023年還多10萬。
廣東省統(tǒng)計局披露,2024全年出生人口113萬人,出生率8.89‰;死亡人口66萬人,死亡率5.20‰;自然增長人口47萬人。
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廣東自然人口貢獻了47萬增量。那么,去年從外省凈流入(流入-流出)的人口規(guī)模則是27萬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廣東省去年從外省的凈流入人口還是不如浙江。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廣東、浙江統(tǒng)計局
當然,廣東出生人口強悍背后,其實也是人口競爭力強悍的映射。
因為,廣東出生人口常年第一,一方面是廣東本地人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對于生娃這事從不含糊。
另一方面則是過去幾十年虹吸內地年輕人入粵,構成了廣東省年輕人口占主力的人口結構,為生育人口提供了基礎。
對比一下就很直觀,2023年,廣東省65歲以上人口占比只有10%,位居全國倒數第三。而上海的占比高達19.6%位居全國第二,江蘇位居第7。
浙江65歲以上人口占比也比廣東高出5.4個百分點。

第二,強悍的產業(yè)。
人口跟隨財富流動而流動,哪里有錢賺,哪里能賺到錢,人口就會流向哪里,這是自古以來顛撲不破的真理。
廣東不僅是中國常住人口第一大省,還是經濟第一強省、工業(yè)第一強省、金融第一強省、出口第一強省、產業(yè)第一強省。
江蘇這幾年的GDP不斷迫近廣東,輿論場上,江蘇即將取代廣東成為中國經濟第一強省的聲音甚囂塵上。
但本號全面分析過,江蘇想要實現(xiàn)超越,很難。
主要在于,江蘇很多指標距離廣東還很遠。
2023年,廣東的國內稅收收入21637.7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國內稅收與GDP之比15.95%,位居全國第二,也即100元GDP能夠創(chuàng)造15.95元稅收。
而2023年江蘇的國內稅收為15586.8億元,只有廣東的72%。相差6050.9億元。

從個人所得稅角度看,廣東2023年個人所得稅收入2365.3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同期江蘇只有1262.5億元,江蘇的個稅只有廣東的53.38%。江蘇的稅收,甚至不如經濟排在第四位的浙江。

從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角度看,2023年廣東的資金總量350888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同期江蘇的資金總量為245919億元,只有廣東的70%。

從工業(yè)實力角度來看,2023年廣東省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營收18.58萬億元,同期江蘇為16.85萬億元,江蘇只有廣東的90.6%。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統(tǒng)計局
此外,江蘇2023年的出口3.37萬億元,廣東為5.44萬億元,江蘇只有廣東的62%。
2023年江蘇的一般預算內收入9930.2億元,廣東為13851.3億元,江蘇只有廣東的71.7%。
還有最關鍵的養(yǎng)老貢獻。
2023年廣東上交的養(yǎng)老金相當于15個地區(qū)之和,其凈繳納養(yǎng)老金1158.14億元,是排在第二位北京的3.18倍,是江蘇的6.54倍。
以此來看,廣東的養(yǎng)老金養(yǎng)活了半個中國的老人。

我們可以看到,江蘇除了GDP迫近廣東外,大多數關鍵指標都與廣東相差甚遠。
這正是網絡上很多人懷疑江蘇GDP真實性的緣由。
再從去年年末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第五次經濟普查數據來看,同樣能彰顯廣東產業(yè)的強悍。
全國第二第三產業(yè)法人數量最多的是廣東,有465.9萬個,其次是江蘇的290.7萬個,山東的278.5萬個,浙江的228萬個。與GDP排名一致。
江蘇第二第三產業(yè)法人數量只有廣東的62.4%。
全國第二第三產業(yè)的產業(yè)活動單位數量,同樣是廣東位居全國第一,擁有496.2萬個,其次是江蘇的313.4萬個,山東300.2萬個,浙江243.1萬個。
這一數量,江蘇也只有廣東的63.2%。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tǒng)計局
從增量角度來看,廣東過去五年,無論是法人單位增量還是產業(yè)活動單位增量,均位居全國第一,分別增加了153.2萬個、157.3萬個。
山東兩者的增量均位居第二,分別增加了98.4萬個,99.6萬個。
江蘇兩者的增量均位居第三,分別增加了85.3萬個,90.5萬個。
河南兩者的增量均位居第四,分別增加了81.8萬個,85.6萬個。
浙江兩者的增量均位居第五,分別增加了73.5萬個,75.1萬個。
法人單位、產業(yè)活動單位的數量規(guī)模與增量規(guī)模,其背后反映的是各地區(qū)的經濟活動氛圍和潛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中國經濟、產業(yè)、人口、金融、科技第一強省的廣東,依舊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qū)。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年GDP不斷逼近廣東的江蘇,想要成功登上中國第一經濟強省的寶座,難度還是非常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二第三產業(yè)從業(yè)人員,無論是規(guī)模還是增量,廣東均位居第一,這是廣東強悍人口競爭力的根本底氣。
03
深圳增量第一,廣州增量第二
去年廣東省常住人口增加的74萬人中,有20流入了深圳。
深圳官方披露:
深圳2024年末常住人口為1798.95萬人,同比增加19.94萬人,增長1.12%,連續(xù)2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均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1798.95萬常住人口,再次刷新深圳人口紀錄,再次沖破深圳人口天花板。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統(tǒng)計局
此外,19.94萬人口增量在目前公布數據的重點城市中,暫居第一。廣州暫居第二。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tǒng)計局
深圳人口競爭力強悍的邏輯,同樣是經濟與產業(yè)。
第一,經濟競爭力強。
2024年,在內外交困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扛住了壓力,最終以5%的增速,完成了既定目標。
但在重點城市中,則出現(xiàn)了強弱分化。杭州、南京、廣州、佛山、西安、東莞均未能跑贏大盤。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tǒng)計局
深圳去年則以5.8%的增速跑贏了大盤0.8個百分點,同時,這一增速繼續(xù)位居一線城市首位。GDP總量逼近3.7萬億,不出意外,2026年深圳的GDP規(guī)模將登上4萬億臺階。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統(tǒng)計局
深圳的經濟增速表現(xiàn)亮眼背后,是其工業(yè)與出口同時發(fā)力的結果,尤其是出口。
第二,工業(yè)實力,無出其右。
工業(yè)表現(xiàn)方面,作為中國工業(yè)第一城,去年深圳的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沖破了5萬億,高達5.4萬億,與工業(yè)第二城蘇州、第三城上海之間,形成了斷崖式的領先地位。

制圖 :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tǒng)計局
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營業(yè)收入,同樣沖破了5萬億,高達5.4萬億,相比于蘇州、上海,同樣有斷崖式的領先優(yōu)勢。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tǒng)計局
深圳統(tǒng)計局披露,2024年,全市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9.7%。這一增速,位居GDP十強城市首位。
大象狂奔四個字,是深圳工業(yè)最好的注腳。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tǒng)計局,其中上海為全部工業(yè)增加值增速
從行業(yè)門類看,規(guī)模以上采礦業(yè)、制造業(yè)、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yè)增加值分別增長7.2%、9.9%、9.1%。
主要行業(yè)大類中,規(guī)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yè)增加值增長11.0%。主要高技術產品產量持續(xù)快速增長,其中,3D打印設備、工業(yè)機器人、電子元件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5.8%、31.8%、21.3%。
第三,出口,連續(xù)32年全國第一。
去年,深圳的出口,成為中國各城市的一個標桿。
深圳的出口已經連續(xù)32年位居全國第一。2024年,深圳出口規(guī)模2.81萬億,承擔了全國十分之一的出口,包攬了廣東省一半的出口。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海關
更強悍的是,如此規(guī)模,增速依舊高達14.6%。如同其工業(yè)一樣,也是在大象狂奔。

強悍的出口背后,是深圳產業(yè)高含金量的結果。
根據深圳海關披露的數據,28122.16萬億出口中,機電產品出口19957.52萬億,占比70.97%。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604.67億元,占總出口規(guī)模41.27%。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海關
機電產品承載了深圳出口規(guī)模的70.4%,其中基本都是科技產品,如電腦、手機、家用電器、集成電路以及這些電子產品的中間品,還有電動汽車、鋰電池等。
電子產業(yè)是深圳的產業(yè)支柱。
深圳僅一個電子信息產業(yè),就足以吊打全國所有城市。
全國擁有萬億產業(yè)(說的是單個產業(yè),不是產業(yè)集群)的城市,只有深圳、蘇州和東莞,且都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yè)。2022年,深圳是2.56萬億,蘇州是1.2萬億,東莞是1.1萬億。
目前,深圳尚未公布2023年和2024年各產業(yè)總產值數據,仍沿用2022年的數據。
2022年,深圳市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yè)總產值25575.79億元,位居第一,也位居全國第一。僅這一個產業(yè)的總產值,就超過了廣州市全部工業(yè)總產值(25574.41億元)。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統(tǒng)計局
所以,產業(yè)對于城市重要性無以復加。城市的興盛,必然是產業(yè)的興盛;城市的衰弱,必然也是產業(yè)衰弱引發(fā)的。
至于人口的流向,則是產業(yè)作用的果。產業(yè)是經濟與人口的基石,沒有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無從發(fā)力,無法提供就業(yè),也就無法吸引人口。
原創(chuàng)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