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煙雨浸潤了丹陽的粉墻黛瓦,也滋養(yǎng)了汪吉麟(1871-1960)骨子里的梅魂。少年時,他在庭院手植數(shù)十株梅樹,晨起掃落花,暮歸對月影,梅的虬枝疏影早已刻入血脈。中年后,他索性將畫室筑于梅林深處,宣紙常染冷香,畫筆總帶霜意。 蒼潤似浸透百年風霜;點染新蕊時又化剛為柔,朱砂與鈦白在筆尖交融,仿佛能聽見冰棱下花苞綻裂的輕響。

上海藝專展覽會上,一幅《虬龍醉雪圖》令觀者屏息——老梅向西傾而不倒,反向東抽出新枝,雪粒凝香處竟引得蜂蝶誤入展廳。 晚年蟄居滬上弄堂,他仍堅持每年返丹陽為梅樹修枝。九旬揮毫的《千梅圖卷》中,春梅含露、夏梅結子、秋梅蓄蕾、 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臨走前,“藝術圈”這些值得一讀的美文還請您多多關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