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棄城而去,經(jīng)山西逃往西安。第二年,在和洋人議和成功后,慈禧一行才啟程回京。不過慈禧回京之路是經(jīng)河南、河北,而非沿著山西原路返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慈禧令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洋人議和,原則是:“量中華之物力,結(jié)與國之歡心。”

1901年(辛丑年,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慶親王奕劻和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朝,與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俄國、奧地利、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十一國的代表,在北京簽訂《辛丑條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慈禧來回路線

條約規(guī)定: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2億兩;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guān)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nèi)由各國派兵保護,禁止中國人居?。唤怪袊顺闪⒎吹坌再|(zhì)的組織,嚴懲參與義和團運動的官員,對鎮(zhèn)壓義和團不力的官員“即行革職,永不敘用”;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居六部之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鴻章一生總共簽訂了三十多個條約,《辛丑條約》是最后一個,在慈禧回京師前,他就去世了。

條約簽訂后,慈禧和光緒也就要回北京了,此前逃跑稱為“兩宮西狩”,這次回去稱為“兩宮回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兩宮西狩

慈禧從京師出逃至西安的大致路線為:京師直隸-河北宣化(張家口)-山西大同-太原-平陽(臨汾)-陜西潼關(guān)-西安。即先出居庸關(guān),翻越太行山,沿山西的一串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南下,再渡過黃河,溯渭水西進至西安。

慈禧回京的路線和來時不同,先向東至河南,再往北經(jīng)河北至京師,大致為:西安-潼關(guān)-河南洛陽-鄭州-開封-河北邯鄲-正定(石家莊)-保定-北京。慈禧回京沒有原路返回,大概有這幾個原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兩宮回鑾

首先是走山西要翻越太行山,地形復雜,路途險惡,跋山涉水,車馬勞頓;走河南、河北,則一馬平川,舒適多了。第二是慈禧原本用拳民對付洋人,轉(zhuǎn)頭就把拳民賣了,對他們大開殺戒,而太行山上的拳民,令慈禧膽寒。第三是方便搜刮民脂民膏,河南位置居中,水陸交通便利,有利各地進獻,慈禧車隊中有二千余輛裝滿金銀財寶和輜重。

與“兩宮西狩”不同,“兩宮回鑾”是有規(guī)劃的,黃土鋪路,凈水潑街,每六十里修一行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自西安行宮啟蹕,24面黃龍旗開路,1000名騎兵前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各乘八抬黃緞轎,十六人肩抬,二十人手扶,轎夫108人,均穿紫紅色緞繡花衣;四圍由侍衛(wèi)、太監(jiān)擁護;轎前排列兵丁、樂工、大旗;次為御用之衣箱、馬匹、馱轎;次為騎馬從人;次弓箭手、長槍手、馬步兵。

后面官車二千余輛,驢馬不可計數(shù),長安父老均于南門外跪送。

11月7日,慈禧太后在開封,78歲的李鴻章在北京去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2月14日,旭日當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自河南開封行宮啟鑾,各省大員多半趨集。沿途旌蓋飛揚,衣冠肅穆,先祭河神,再登龍舟。文武官員、紳民父老,于河岸俯伏跪送。此時天宇澄清,波平如鏡,龍舟千橈并舉,萬槳齊飛,夾道軍民,歡呼踴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兩宮回鑾1,西方人繪制

1902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八年)1月7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自保定行宮啟鑾。鐵路局特備火車一列,共二十二節(jié);計上等花車四節(jié),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各用二節(jié);上等客車一節(jié),皇后御用;其余各宮嬪及親王、大臣、福晉、命婦、內(nèi)監(jiān),分乘各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月7日正午,列車抵北京馬家堡站,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后下車,各乘八抬黃緞轎。

入永定門,日映鸞旗,風吹羽蓋,天仗極為嚴整。沿途文武,鴛班鷺序,東西銜接,皆鞠躬俯伏,肅靜無聲,但聞馬蹄人跡,絡繹不絕。

抵正陽門,城上竟然有留守的洋兵,有人脫帽揮拂以示敬禮。慈禧太后在輿中仰視,似以含笑答之,好似大破列強,凱旋而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兩宮回鑾2,西方人繪制

經(jīng)年播越,劫后歸來,城郭依然,奴臣如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兩宮回鑾3,西方人繪制

“兩宮西狩”歷時70余天,“兩宮回鑾”歷時90余天,算上屯駐西安的時間,合計約5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