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逃到香港的國軍中將張際鵬花光積蓄后,想去臺灣遭到拒絕,窮困潦倒之下,只得寫信向黃埔一期同學袁守謙求助。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個落魄的中年人縮在簡陋的家中,將皺巴巴的信紙鋪開,長嘆一聲,準備寫信給擔任重要職務的袁守謙,請求他給自己求情。
若是沒有人接濟他的日子,他馬上就要被活活餓死。
帶著最后一絲希望的信件寄出去之后,他整日愁容不展,在家中靜靜等候,期望著上天垂憐。
終于,那封決定他命運的信紙交到了他的手中。
穿著破舊衣服的張際鵬急急忙忙拆開了信,在看到內(nèi)容的那一刻流下了眼淚。
“有救了……”
若是他曾經(jīng)的手下看到這一幕,誰敢相信這是那個風光體面的軍長張際鵬,倒會以為是個流浪漢。
實際上,自從舉家搬遷到香港之后,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就從天上跌入了地獄,生活和流浪漢已經(jīng)沒有差別。
張際鵬曾就讀黃埔軍校,畢業(yè)之后便參加了北伐戰(zhàn)爭,他在部隊中的表現(xiàn)雖然不能說是極為突出,也得到了不少提拔,一步步獲得了中將的頭銜。
抗戰(zhàn)期間,國軍內(nèi)部的貪腐情況嚴重,軍隊中沒有幾個不撈油水的,張際鵬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他的運氣不是很好,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才被提拔為了軍長。
還沒等他風光得意多久,解放軍的隊伍就打到了眼前,張際鵬的軍長做的不久,為了生存,急急忙忙跟隨程潛起義,隨后便帶著家人一起前往了香港生活。
因為走得太過匆忙,張際鵬身上沒有太多錢可以揮霍,但是他又習慣了大手大腳的日子,沒有任何節(jié)制,很快就過得捉襟見肘。

最初的時候,張際鵬打算去臺灣,結(jié)果臺灣方面壓根不接受他,讓他碰了一鼻子灰,無奈之下,他這才在香港勉強生存。
張際鵬有典型的資產(chǎn)階級習性,雖然生活已經(jīng)很困難了,但是仍舊沒有戒掉打麻將的習慣,每日仍舊要花天酒地。
他有不少子女要撫養(yǎng),時間一久,幾乎難以維生。
張際鵬在教育子女上也不夠上心,沒有一點遠見,孩子們都沒有讀書,在社會上很難找到體面的工作,一家人過得窮困潦倒,最終還是要求助袁守謙,給他寫了不少信,這才獲得了蔣介石的許可,前往了臺灣。
上世紀四十年代過后,國軍將領各有結(jié)局,大家無非就幾種選擇,有的人寧愿死在戰(zhàn)場上,也不愿意接受失敗的結(jié)局,有的留在大陸參與了起義,除了被俘的人,其他基本上都遠赴港臺、海外。
即便他們臨走的時候搜刮了不少的資產(chǎn),但因為人口眾多等情況,往往很快就捉襟見肘,唯有拿出本金做生意,才能夠維持生計。
就像著名的特務頭子毛森,受到排擠之后,過了一段落魄的生活,只能開辦養(yǎng)雞場,以此將孩子們撫養(yǎng)長大。
雖說當時他的境遇得到了不少同僚的嘲諷,但是毛森的孩子們聰慧努力,都有了不錯的成就,之后將毛森接到了國外生活,晚年也算是衣食無憂。
資料來源:張際鵬(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百度百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