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正常尿尿的次數(shù)應為多少?白天排尿4~6次,夜間0~2次屬正常。多了便可讓管尿頻的小仙來蓋章確認了。尿頻的麻煩實在多,上班時間老跑廁所,走到哪里都找?guī)?,甚至前列腺炎等等病癥也因此而起。

什么原因?qū)е铝诉@個麻煩???找這三個方劑回答吧!它們既提出問題,又解決問題,什么腎虛寒,心腎不交等惹禍者,在它們的團隊作戰(zhàn)下,全被滅了威風,沒了尿性。

1、茴香丸針對腎虛

宋代醫(yī)書《普濟方》茴香丸,治腎虛寒,小便頻頻。這是由腎氣虧損,腎陽虛衰所致??杀憩F(xiàn)為腰酸背痛、四肢發(fā)冷、腹部脹滿、尿頻、夜尿增多、精神萎靡、陽痿、早泄等。

組成:茴香1兩,香附半兩,菟絲子2兩,桑螵蛸半兩,鹽(炒過)2錢。

來一個個認識這些大俠或精英。

茴香是指小茴香,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加了鹽的小茴香有暖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香附是治氣病的總司令,能治一切氣,包括腎氣,膀胱冷氣,都可用它來調(diào)來圓場。

菟絲子腎陰陽兩虛均補,一看就是當主角的人物,故用量最多。

桑螵蛸,外形就長的像個尿脬子,既能將腎精這個寶貝裝的穩(wěn)穩(wěn)的,又能肥水不亂流,是固精縮尿的好物。加上有前幾味大俠溫腎理氣散寒撐腰,桑螵蛸趕緊將本方打擊目標擺上臺面。鹽咸寒收澀,臨門一腳助力。共治腎虛寒,小便頻頻。

制法:上藥均搗爛為細末,加黃酒糊成丸劑,如黃豆大。每次服30丸,用溫熱的黃酒送下。

2、桑螵蛸散針對心腎不交

宋代醫(yī)書《本草衍義》桑螵蛸散,調(diào)補心腎,澀精止遺。為治心腎兩虛,水火不交證的常用方。以尿頻或遺精,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組成: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酥炙)各30g。

本證針對的是心腎兩虛,水火不交。腎與膀胱相表里,腎氣不固則膀胱爽約,以致小便頻繁次數(shù)多,或尿如米泔色,甚或遺尿。又腎藏精,主封藏,腎虛精關(guān)不固,而致遺精。心藏神,腎之精氣不足,不能上通于心,心氣不足,神失所養(yǎng),故心神恍惚、健忘,以至剛剛尿尿了都記不住。治宜調(diào)補心腎,澀精止遺。

桑螵蛸,前方茴香丸也有它,本方還獲得冠名權(quán),且站C位,真是不虛長了個裝財?shù)哪印R愿氏唐降滦?,補腎固精止遺本事,成長為君藥。

龍骨能鎮(zhèn)驚安神,收斂固澀,止血澀腸等,是交通心腎的佳藥。

龜甲既滋養(yǎng)腎陰,又補心安神,亦是交通心腎的佳藥。它倆就像哼哈二將站到了桑螵蛸左右,助桑螵蛸交通心腎且固澀止遺,補腎益精之力倍增。

人參大補元氣,固五臟氣。

茯神養(yǎng)心安神,當歸補心血,與人參茯神合用,能益心氣,補氣血,寧心神。

菖蒲開竅豁痰,醒神益智??蓪⒋蜷_心智的攔路虎去除。

遠志,遠大的志向,志為心動,故遠志常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各種病癥。二藥合而交心,就像往腎拋了個繡球:這里一切就緒,只等你也是一副補腎澀精的好模樣,來和我寧心安神。諸藥相合,將一切導致心腎不交的攔路虎去除,將一切助力心腎相交的力量用上,共達調(diào)補心腎、交通上下、補養(yǎng)氣血、澀精止遺。

制法:除人參外,共研細末,每次服6g,睡前以人參湯調(diào)下。也可作湯劑,水煎,睡前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3、縮泉丸針對膀胱虛寒

宋代《魏氏家藏方》縮泉丸,溫腎祛寒,縮尿止遺。主治膀胱虛寒證。表現(xiàn)為小便頻頻次數(shù)多,或遺尿,小腹怕冷,舌淡,脈沉弱。

組成:烏藥(細銼)、山藥、益智仁(大者,去皮,鹽炒)各300g。

本方藥僅三味,但每一劍出鞘都震三軍。

益智仁辛溫,屬脾腎經(jīng)。既能理元氣,又能補腎虛,還能因腎虛得補而壯膀胱氣,膀胱氣得行,則能正常行使職責,縮小便。

烏藥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jīng)。順氣止痛,溫腎散寒。是治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等的佳藥。能以除膀胱腎間冷氣,止小便頻繁次數(shù)多。二藥相配,既溫脾補腎又暖膀胱,且行氣順氣收散有序,掌控小便不費力。

山藥是健脾補腎的名藥,與前二味共同馳騁于脾腎經(jīng)。脾為后天之本主肌,脾若虛,則主肌肉的功能下降,造成膀胱附近的盆底肌肉松弛。腎若虛,則腎氣不固,其表親膀胱也會跟著日子不好過。造成膀胱失約。如今,脾腎均得補,可助膀胱行使職責,工作順利。三藥合用,溫腎暖膀胱,溫中兼補,澀中有行,膀胱怎還會沒有約束功能。

制法:烏藥益智仁研為末,另用山藥炒黃研末,打糊做成丸劑,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丸(6g),嚼茴香十粒,鹽湯或鹽酒下。

現(xiàn)代用法:每日1-2次,每次6g,開水送下。

以上,便是三個方劑的團隊作戰(zhàn),你覺得如何呢?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quán)聲明:文章源于網(wǎng)絡(luò),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yè)用途。若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哲醫(yī)論壇——讓門生受益,為患者解難!


往期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