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的確挺“震撼”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段臺階、共幾十級,每一級寬度50厘米,高度不詳,但是據(jù)舞美說,臺階的總高度,大約有兩層樓那么高。

因為蔣玉菡的事情,少年“賈寶玉”被父親杖笞,然后就從這長長的樓梯上翻滾了下來。

穿白衣的是老年賈寶玉,他在臺階頂端,一直俯視著少年賈寶玉,就那樣一級一級,一級一級,滾動到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是真的樓梯,是真的“滾”,現(xiàn)場能聽到肉身碰撞在樓梯上的“咚咚”聲。

翻滾到“底”的“賈寶玉”倒掛在臺階上,還要開腔,要唱起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戲散了場,陳麗君被問道:是滾樓梯更痛,還是失去林黛玉更痛……

編舞說,陳麗君滾下臺階時的疼痛感,觀眾也能體會到的。

這不是拍影視劇,再怎么疼,拍好了就一勞永逸。

舞臺劇,是演一次就要痛一次。

一個優(yōu)秀的戲曲演員成長起來有多難?

十幾年、幾十年的摸爬滾打、遍體鱗傷,為的就是舞臺上的片刻綻放,成就一部藝術作品,也成就自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滾臺階”的要求,陳麗君說自己沒有什么不行的。

她的“賈寶玉”,拼盡全力,被盛贊為演出了“破碎感”、“遺憾美學”。

這兩個新詞,其實我都不大理解。

而且還有一點小疑問,“滾臺階”帶來的“震撼”感,跟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關系?

一個功底扎實的、優(yōu)秀的越劇演員,一再把“滾樓梯”當作她的表演“亮點”來強調(diào)、渲染,是否有點本末倒置?

換句話說,“賈寶玉”真的需要滾樓梯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戲曲舞臺本來就是虛擬、抽象的,完全憑借演員的表演和簡單道具的暗示,激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實現(xiàn)時空的快速轉換,因此,它反而具有高度的自由和靈活性。

越劇不是話劇,也不是音樂劇。

在舞臺上布置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臺階”,從形式上看,極大地限制了戲曲時空的流動性;從表演上看,這樣的大型道具絆手絆腳,妨礙了演員充分展示手、眼、身、法、步的連貫性。

而這兩點,都是越劇藝術的核心表現(xiàn)形式。

“滾樓梯”這種事,不需要陳麗君這樣的優(yōu)秀演員來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傳統(tǒng)戲曲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年輕觀眾、需要新的活力、需要像陳麗君這樣被年輕人喜愛的演員。

更需要好的劇本、需要大家珍惜、愛護年輕優(yōu)秀的演員。

作為一臺越劇大戲,《我的大觀園》整體水準如何,真正看戲的觀眾都有數(shù),為什么火爆到一票難求,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62版越劇電影《紅樓夢》曾經(jīng)那樣輝煌,衷心希望陳麗君等人的流量,能夠給傳統(tǒng)越劇帶來新的生機,成就藝術作品的同時,也真正成就她們的藝術人生。

倘若如此,則越劇幸甚,《紅樓夢》幸甚。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