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師 今天要聊的是關于《虛假共識效應》 了解自我,洞察人性的本質
你是否曾經(jīng)認為,自己的觀點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覺得全世界都應該和你一樣?
你是否在爭論中堅信,對方只是“少數(shù)派”,而大多數(shù)人都會站在你這邊?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想法,那么恭喜你,你已經(jīng)陷入了心理學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虛假共識效應”。
這個現(xiàn)象不僅揭示了人類思維的盲點,還可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1
什么是“虛假共識效應”?
“虛假共識效應”是由心理學家Ross等人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們傾向于高估自己的觀點、行為或態(tài)度在群體中的普遍性,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常的”,而與自己不同的選擇則是“異常的”。簡單來說,我們總是認為“別人應該和我一樣”,但實際上,這可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
故事案例
小王(化名)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最近他在朋友圈看到了一條關于“996工作制”的討論。他堅定地認為,996是一種剝削,應該被抵制。于是,他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長文,呼吁大家反對996。他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支持他的觀點,因為“這明明是常識”。
然而,結果卻讓他大跌眼鏡。只有少數(shù)幾個朋友點贊,甚至有人評論說:“996雖然辛苦,但也是為了更好的未來?!毙⊥酰ɑ└械嚼Щ?,甚至有些憤怒:“難道這些人都不明白嗎?為什么他們不支持我?”
其實,小王(化名)陷入的正是“虛假共識效應”。他高估了自己觀點的普遍性,認為“大多數(shù)人都應該和我一樣”,但實際上,社會中的觀點是多元的,并非所有人都認同他的看法。

2
為什么我們會陷入“虛假共識效應”?
1. 自我中心偏差:我們總是以自己的視角為中心,認為自己的觀點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自我中心偏差讓我們難以客觀地看待他人的立場。
2. 選擇性接觸:我們傾向于與和自己觀點相似的人交往,這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觀點是“主流”。比如,小王(化名)的朋友圈可能大多是反對996的人,但他忽略了更廣泛的社會群體。
3. 認知簡化:人類的大腦喜歡簡化復雜的信息,而“虛假共識效應”正是一種認知捷徑。我們通過假設“別人和我一樣”來減少認知負擔,但這種假設往往是錯誤的。
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
xinlizijiu
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社交媒體加劇了“虛假共識效應”。由于算法推薦機制,我們更容易看到與自己觀點相似的內(nèi)容,這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觀點是“主流”。例如,小王(化名)的朋友圈可能充滿了反對996的內(nèi)容,但實際上,這只是一部分人的聲音。

3
如何避免“虛假共識效應”?
1. 多聽不同的聲音:主動接觸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信息,避免陷入“信息繭房”。比如,小王(化名)可以多了解支持996的人的觀點,理解他們的立場。
2. 反思自己的偏見: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自我中心偏差”,并嘗試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3. 接受多元性:社會是多元的,不同的觀點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接受這一點,可以讓我們更平和地面對分歧。
“虛假共識效應”提醒我們,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世界,但真相往往存在于多元的聲音中。
下一次,當你認為“別人應該和我一樣”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真的是共識,還是只是我的錯覺?”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說:“認識你自己,是智慧的開始?!倍J識他人,則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 Ross, L., Greene, D., & House, P. (1977). The "false consensus effect": An egocentric bias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attribu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Psychology, 13(3), 279-301.
2. Zhang, Y., Li, X., & Wang, H. (2023). The amplification of false consen
如果覺得今天的內(nèi)容對你有啟發(fā),希望您能點亮下方【小紅心??】謝謝您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嬰兒面孔偏好實驗(為什么僅僅是看到他們粉嘟嘟的小臉、無辜的大眼睛,我們就會忍不住想要親近?)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科爾伯特道德兩難實驗(一個5歲女孩命懸一線——救她意味著傾家蕩產(chǎn);放棄余生將被良心拷問。是你,怎么選?)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 六度分隔理論(你和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可能只隔著六個人的距離?)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共情差距實驗(一旦了解這個秘密,你將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群體歧視實驗(我們有一種本能,會迅速將自己和他人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對產(chǎn)生偏袒和歧視,這是一種潛意識行為)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超常刺激(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吃垃圾食品?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刷手機?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買買買?)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創(chuàng)造偽記憶(你的記憶是可以通過心理學的技術手段被“植入”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