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大地,美食文化相當悠久。楚菜,以前叫鄂菜,原料就選江河湖鮮,再用荊楚風情調(diào)味,憑借各種烹飪技法,在餐盤上繪出舌尖上的“楚辭”,每一口都滿是歲月沉淀下來的鮮香。2025年,“中華美食薈”于武漢盛大啟幕,活動現(xiàn)場公布了“十大必點楚菜”等重磅榜單。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是怎么變成城市文化名片的呢?答案,或許就藏在這“十大必點楚菜”佳肴之中 。

清蒸武昌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蒸武昌魚,湖北傳統(tǒng)名菜,堪稱“楚天第一菜”。早在三國時期便因?qū)O權(quán)遷都武昌,用以宴請功臣而得名。 長江饋贈的鮮嫩武昌魚,在清蒸魔法下,原汁原味完美綻放。魚身點綴蔥絲紅椒,入口那叫一個鮮,仿佛把整個春天的江水都吞進肚里,這口鮮嫩,誰吃誰知道!

蓮藕排骨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湖北千湖環(huán)繞,是蓮藕生長的絕佳之地,蓮藕產(chǎn)量占全國三分之一。武漢蔡甸蓮藕種植史長達1400多年,洪湖蓮藕更是高產(chǎn),年產(chǎn)量32萬噸,居全國首位,全球80%的蓮藕都來自中國。 湖北蓮藕以粉糯聞名,和排骨燉煮,藕香融入骨湯,湯鮮味美。這碗蓮藕排骨湯,既有湖北的江湖風味,又飽含鄉(xiāng)愁,不管是賽場上拼搏過后,還是平凡日子里,都能用這份鮮美慰藉人心 。

黃州東坡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州東坡肉,堪稱鄂菜經(jīng)典,誕生于北宋時期的黃州(今湖北黃岡),與大文豪蘇軾緊密相連。蘇軾貶謫黃州時,親自動手烹飪豬肉并寫下《食豬肉詩》,經(jīng)后人改良成為如今的美味。大名鼎鼎的東坡肉,紅得透亮,顫巍巍的,像果凍又似軟玉。小火慢燉到極致,肥肉入口即化,瘦肉絲絲入味,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誘惑!

潛江龍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潛江龍蝦,原生于北美,卻在潛江煥發(fā)獨特魅力。這里產(chǎn)出的龍蝦尾肥體壯,蝦肉鮮美,營養(yǎng)豐富。潛江龍蝦產(chǎn)業(yè)全鏈條貫通,加工出口量占全國60%,總產(chǎn)值超400億元。技術(shù)上,攻克“四季有蝦”難題;烹飪上,128道創(chuàng)意菜肴驚艷眾人。品牌價值422.29億元,連續(xù)6年位居榜首。憑借美食節(jié)等活動,正從地方走向世界,成為產(chǎn)業(yè)與美食傳播的典范。

宜昌鮰(肥)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宜昌鮰(肥)魚,與刀魚、鰣魚、河豚并稱“長江四鮮”。鮰魚從長江中下游溯游至宜昌江段,因體內(nèi)脂肪豐腴,得“宜昌肥魚”之名。古往今來,它備受贊譽,蘇軾曾贊其“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明清時更是皇家貢品。如今,宜昌獲評“鮰(肥)魚美食地標城市”,烹飪手法多樣。其肉質(zhì)細膩,魚皮富含膠原蛋白,輕抿即化,鮮味十足,跨越千年的美味,正續(xù)寫傳奇。

沔陽三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湖北,定要嘗嘗大名鼎鼎的沔陽三蒸!它起源于仙桃(古稱沔陽),傳說與元末陳友諒夫人有關(guān),彼時義軍糧草匱乏,夫人巧用米粉與野菜、魚蝦等蒸制美食,這才有了它的雛形。這道菜以畜禽、水產(chǎn)、蔬菜為食材,通過粉蒸、清蒸等技法烹飪。這道菜堪稱湖北美食中的一朵奇葩,但這香氣四溢,入口軟爛,滿滿的煙火氣,盡顯這原汁原味的家鄉(xiāng)味道。

荊沙甲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湖北荊州,藏著一道穿越千年的珍饈——荊沙甲魚。早在戰(zhàn)國末年,《楚辭·大招》就記載過它的美味,從那時起,它便是宴席上的寵兒。荊州水鄉(xiāng)澤國,為甲魚生長提供天然溫床,精選洞庭湖野生甲魚,遇上荊沙紅油醬、豆瓣醬,經(jīng)小火燜燒,紅亮誘人。裙邊軟糯Q彈,甲魚肉鮮嫩緊致,每一口都飽含鮮香,濃郁湯汁更是讓人欲罷不能。

荊楚魚圓(魚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荊楚大地,魚圓與魚糕堪稱餐桌上的明珠。魚圓可追溯至楚文王時代,因文王被魚刺扎喉,廚師創(chuàng)新出這道無刺魚肉美食。制作時,多選用當?shù)仵r活淡水魚,去刺、斬茸,將魚肉搗成魚泥,加入蛋清、淀粉,攪拌上勁,輕輕一擠,圓潤魚圓誕生;魚圓色白如玉、鮮嫩滑潤,魚糕入口鮮香、回味無窮。如今,它承載著荊楚飲食文化,以獨特風味征服四方食客 。

洪山菜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武漢人的餐桌,總少不了洪山菜薹。它堪稱蔬菜界的 “貴族”,有著1700多年歷史,從三國 “孝子菜” 傳說,搖身變成清代 “金殿御菜”,如今還是市級非遺 “活文物” 。洪山菜薹對生長地要求嚴苛,僅洪山寶通寺至卓刀泉一帶,憑借獨特地理條件與肥沃灰潮土,才能孕育出這般珍品。烹飪時,清炒就足夠鮮,配臘肉更是一絕,簡單幾步,千年美味便在舌尖綻放。

龐公燒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襄陽,有一道極具傳奇色彩的美味——龐公燒雞。它起源于東漢末年,相傳是名士龐德公隱居鹿門山時,用來招待司馬徽、徐庶、諸葛亮等好友的佳肴,諸葛亮品嘗后,更是贊不絕口。這道燒雞制作工序繁雜且考究,制作出的燒雞,肉嫩骨香,入味十足。如今,龐公燒雞是民間餐桌上的寵兒,為襄陽楚菜的一張閃亮名片 。

當2025年“中華美食薈”再次落地武漢,這場評選的深遠意義愈發(fā)清晰:它不僅是菜品的羅列,更是城市身份的重新定義。通過十大名菜名點,武漢完成了一次“味覺考古”——從碼頭文化的粗獷到現(xiàn)代都市的精致,從歷史沉淀到未來想象,每一道菜都是城市精神的切片。那么,你最想打卡其中哪一道,或是還私藏著哪些小眾楚菜美味呢?快來評論區(qū)分享吧!

你可能還喜歡

版權(quán)聲明:部分圖片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只傳播正能量,積極向上,無任何商業(yè)目的,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禁止任何形式的搬運,違者定將追究,感謝理解!

點擊名片

感謝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