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追拍!青島這10種“封神”小吃,10塊錢吃到扶墻走”

海風裹著咸鮮掠過舌尖時,你總會明白青島人把大海裝進胃里的浪漫。
海菜涼粉是浪花凝成的翡翠,嶗山泉水釀的散啤在玻璃杯里翻著雪白泡沫,
老城區(qū)的石階上總飄著鲅魚餃子出鍋時升騰的霧。
你或許見過八大關的洋樓,但可曾留意窗欞間飄出的蔥燒海參香?
那是百年魯菜館的師傅們,
用鐵鍋與爐火將膠州灣的饋贈煉成了金黃油亮的詩行。

暮色漫過棧橋時,煙火氣便從劈柴院青磚縫里漫出來。
穿人字拖的姑娘端著塑料袋裝的原漿啤酒,笑眼彎彎地數(shù)著鐵簽上的辣炒蛤蜊。
浪濤聲里,總有三代同堂的青島人圍坐在大排檔,
姥姥夾起流亭豬蹄放進孫兒碗里:"趁熱吃,這是慈禧太后嘗過的味道。"

而最動人的,莫過于春深時分的漁港碼頭。
女婿拎著剛出水的鲅魚往岳母家趕,銀鱗上還沾著晨曦凝成的露珠,
這尾躍動的孝心從北宋《物類相感志》的記載里游進了今朝的萬家燈火。

「青島海鮮」
海腸撈飯堪稱靈魂,一勺醬汁裹著脆嫩海腸澆在米飯上,鮮得眉毛能跳舞。
海蠣子(牡蠣)和扇貝則是青島人的“冬季限定浪漫”。
炭烤海蠣子配辣根醬油,嗦一口湯汁,鮮得直沖天靈蓋;
蒜蓉粉絲蒸扇貝則是另一種風情,貝柱彈牙、蒜香勾魂。
現(xiàn)撈海螺做白灼,蘸姜醋汁吃原汁原味;
或吃一屜海腸餃子,湯汁裹著海腸在嘴里爆開,鮮得直跺腳。
海螺、海腸、海蠣子、扇貝、皮皮蝦、海星、螃蟹、小章魚…
但每一口都是漁家百年的質樸智慧,
配著冰鎮(zhèn)啤酒咽下,從胃里暖到心里。

「青島鍋貼」
這個始于清末碼頭工地的市井美味,
用金黃酥脆的月牙皮鎖住鮮豬肉與時令海鮮的爆汁,
一咬開滾燙湯汁裹著焦香直沖鼻腔。
非遺認證的老字號"劈柴院 老青島人總說:"看鍋貼底兒焦不焦,就知道師傅功夫老不老", 這種帶著海風咸鮮的市井溫度,外地朋友定要嘗嘗。 「青島大包」 皮兒暄軟到能抖出波浪紋,餡兒是三分肥七分瘦的五花肉, 混著海米、木耳,咬開瞬間湯汁能浸透半張紙巾。 市井煙火氣全在這一口。 它曾創(chuàng)下日銷兩萬個的記錄,更被央視《味道》欄目專題報道,如今仍是臺東夜市排隊王。 這包子吃的不僅是鮮咸香, 更是青島人把大海包進面皮的豪邁,和用實在餡料款待八方客的厚道。 「流亭豬蹄」 來青島不吃流亭豬蹄,等于白來! 這百年老字號始于清咸豐年間,周氏家族六代傳承的秘方讓豬蹄香飄百年。 精選10個月以上的帶筋豬前蹄,嶗山泉水老湯醬鹵, 二十一道古法工序讓皮肉彈牙又入味。 最絕的是冷卻后凝出的琥珀色蹄凍,咬一口膠質黏唇,醬香混著筋肉香直竄天靈蓋! 本地人逢年過節(jié)必囤,游客打包真空裝能啃一路。 2016年入選山東非遺,連《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都跑來偷師, 這哪是豬蹄啊,分明是青島人燉在煙火里的待客之道! 「鲅魚餃子」 膠東漁民自古有"谷雨送鲅魚給丈人"的俗禮,女婿得挑最鮮的鲅魚討丈母娘歡心。 這習俗讓鲅魚餃子成了親情的味覺載體, 薄皮大餡里裹著雪白魚肉,筷子尖一戳,清鮮汁水混著韭菜香直往外冒, 像極了青島人敞亮熱乎的性子。 調餡最講究"三斤魚一斤餡"的黃金配比, 剔骨刮肉得用祖?zhèn)髟卵赖?,順著肌理片出魚茸才夠嫩滑。 餃子在滾水里載沉載浮,破皮露餡的瞬間,海的味道混著麥香直竄鼻腔。 配著扎啤嗦一口,從舌尖到胃袋都熨帖得直嘆氣, 這大概就是青島用海鮮寫給世界的情書。 「海菜涼粉」 本地人私藏的“海風果凍”。 這涼粉用嶗山獨有的石花菜熬成,透亮彈潤像海浪凝成的琥珀。 傳說秦始皇求仙時,嶗山道人就用它當長生秘方,后來更成了非遺手藝。 本地人愛拌蒜泥、海米和香醋, 酸鮮勁裹著大海的味道,滑進嘴里一抿就化。 夏天配扎啤,冬天當年夜菜,涼粉里全是青島人的待客熱乎勁兒。 「戳子肉」 百年前李村大集上,鐵皮戳子往炭火上一架, 五花肉在鐵盒里滋滋爆香,這種粗獷的煙火氣從《即墨縣志》記載的明清市集飄到今。 鐵戳子像聚寶盆,萬物皆可戳——帶皮五花肥而不膩, 腱子肉嚼勁十足,蛤蜊鮮甜爆汁,連土豆條都裹著孜然香。 老青島的夏夜,馬路牙子上支張小桌,戳子肉配冰啤酒, 炭火烤得鐵盒锃亮,肉香混著海蠣子鮮味直竄鼻腔。 這哪是吃飯,分明是拿百年市井煙火當下酒菜。 「海鮮鹵面」 這碗面從膠東漁家土灶里誕生,帶著百年碼頭文化的煙火氣。 老青島人把開凌梭、紅島蛤蜊、乳山牡蠣扔進陶罐吊湯, 手搟面在沸騰的鮮湯里翻涌,吸飽了海鮮精華的面條裹挾著濃稠的鹵汁, "哧溜"一口,鮮得眉毛都要掉碗里。 正宗的蕓豆蛤蜊鹵講究"三鮮三嫩": 蛤蜊肉彈、蕓豆脆嫩、五花肉香嫩,再撒把韭菜末提鮮, 配著蒜瓣和扎啤,從舌尖鮮到胃底。 「排骨米飯」 這碗帶著碼頭基因的小吃,最早是碼頭工人用粗陶碗蹲著吃的大塊肉快餐, 濃油赤醬的排骨燉得酥爛脫骨,咸香湯汁裹著米粒能連炫三碗。 把肋排先用秘制醬料腌透,再猛火快燉鎖住肉香, 配上一碟辣椒碎和蒜泥,香到跺腳! 本地人常拖著保溫桶來買,掀開蓋子那一刻,熱氣裹著肉香直往鼻子里鉆, 配上免費續(xù)的玉米粥,碳水的幸福感直接拉滿。 「雞湯餛飩」 相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劈柴院兩毛錢一碗的餛飩就能讓孩童飽腹, 那時的餛飩攤飄著醬油、香油和蝦皮香。 如今,深夜小攤延續(xù)著傳統(tǒng),攤主多是安徽老鄉(xiāng), 用雞湯熬煮的餛飩皮薄如紙,餡兒里藏著Q彈蝦仁, 撒一把香菜、蛋絲,淋上香油,熱乎乎下肚,暖胃更暖心。 這碗餛飩早成了青島人的深夜食堂標配, 配幾串烤肉、一瓶啤酒,市井溫情全在這一碗鮮香里。 「脂渣」 這道非遺美食始于清末李村大集,原是屠夫煉油后的副產(chǎn)品, 卻意外成就了酥脆咸香的傳奇。 選用五花三層肉,文火慢?至油脂盡出, 珀色的肉脂在齒間迸發(fā)出焦香,咯吱作響的脆感混著肉香直竄天靈蓋。 老青島人愛用它配散啤、夾熱饅頭,脂渣燴菜更是冬日暖鍋的靈魂。 如今李村脂渣店仍守著百年老灶, 木甑里升騰的熱氣裹著人間煙火,咬一口既能嘗到歷史的咸鮮, 又能品出市井的滾燙溫情。 嫚兒啊,恁(你)看這滿桌的蛤蜊殼子摞成山, 塑料袋里的啤酒沫子還在咕嘟,就知道咱青島銀待客有多"恣兒"! 下回帶著恁對象來哈,咱先去團島市場"歹"活蹦蝦虎, 再去老西鎮(zhèn)喝碗野餛飩,保準讓恁的味蕾跟海鷗似的,在膠州灣上撲棱翅兒! 別忘嘍——吃海鮮要配"一廠原漿", 這才是青島銀打開夏天的正確姿勢, 白叨叨,哈起來?。ㄅ霰暎?/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