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房地產市場是降溫了,汽車市場卻伴隨著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進程如火如荼發(fā)展起來,新車換舊車的速度如火箭般起飛,以至于房子、車子都不保值,網絡上因為房子降價而業(yè)主去維權的新聞頻發(fā),因為車輛貶值而去維權的卻沒那么多,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近幾年,房子、車子的貶值速度有多快呢?速度可驚人!

以車子為例,2025年款1.5T的北京奔馳C260L 4Matic運動版,入手指導價價格是37W,10萬公里行駛后,車輛出售僅剩25W價值,貶值率=1-保值率=1-25/37=32%!車主轉手則意味著虧損12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房子為例,2015年開盤發(fā)售的南寧市華潤二十四城,最高價飆升到了24000元/㎡,10年后的2025年,價格回落到了12000元/㎡,貶值率為1-12000/24000=50%!假設戶型面積為125㎡,則高位入手時的房子總價是3000000元,而腰斬后的出售價為1500000元。跌去一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跌去價值來看,房子跌去的價值幾乎是車輛跌去價值的10倍。從貸款周期來看,房貸最長可為30年,車貸一般為3年。這就產生了一個現(xiàn)象,疫情之后,房貸月供還不上的業(yè)主擺爛了,干脆讓房子給法院、銀行查封回收;也有一部分業(yè)主堵在樓盤營銷中心的門口拉起橫幅維權,要求房地產開發(fā)商退還降價后的差價,從而彌補房子賬面價值跌去造成的「損失」,盡管房子沒轉讓沒出手用于自住沒什么損失,但高位接盤入坑帶來的壞處就是為開發(fā)商/銀行/政府多打很多年工還貸的虧損心理卻是顯而易見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可移動性來說,車子是動產,房子是不動產,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

大宗耐用消費品

我覺得國人對大宗耐用消費品的購買和消費認知有個誤區(qū),就是認為車子只會越開越舊越不好用,以至于車輛貶值理所當然;而房子卻像黃金一樣「情比金堅」耐用永不褪色,就應該永恒價保。

其實他們不理解,所謂買房,購置的不過是房地產開發(fā)商從政府出讓的土地使用權上建起來的附屬建筑物70年的使用權。實際上,房子作為鋼筋水泥混凝土,一樣會變舊、變差、變得不耐用,墻漆脫落、天花漏水就是佐證之一,預期70年的使用壽命不一定達得到。這種預期認知的偏差,一方面是自從2011年以來大陸房地產的暴漲和經濟火熱有關,以至于群眾預期認知是,房子只能漲不能跌,至少是價格保持平穩(wěn)。

換言之,無論是房子還是車子,都是人類制造的工業(yè)品,是一種可交易可流動的商品。本質還是一種產品。既然作為產品,那必然就會有使用壽命的附帶屬性,從而帶來了折舊的概念,也就是相較于新車新房,使用過的車、房其使用價值相較于全新狀況是需要打折扣的,使用價值打折扣,根據(jù)使用價值來定價的市場價值也必然要打折扣;另外,假設車輛擁有20年的強制報廢年限,房子擁有70年的產權使用年限,車房在市場上流通得越久,新人接盤入手后可使用時間就變得越短(離年限越近),也就是說,任何使用過的車房,貶值是必然的,降價也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已經高位入坑的消費者,不要再去做什么「維權」行動的蠢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