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冷知識”,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有一首貫穿幾代人童年、通行全國各地的童謠——“小皮球,架腳踢(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唱得居然是我國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故事。

“小皮球” 指的并非是玩具,而是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因其外形似球形,故而稱其為小皮球,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邱小姐”。
而 “架腳踢” 則是指羅布泊試驗場上的一座 102 米高的鐵塔。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并非采用空投的方式引爆的,而是放置在這座鐵塔上進行塔爆試驗。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為了給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1955 年 1 月 15 號,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擴大會議,提出了建立和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毛主席說:“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p>
從此中國核工業(yè)的發(fā)展拉開大幕。經過選址勘察,核試驗基地選定在那片被稱為 “死亡之?!?的羅布泊荒漠。那里幾乎寸草不生,唯一生長著名叫 “馬蘭” 的小花兒,美麗而且生命力頑強。因此,核試驗基地又稱 “馬蘭基地”。

“馬蘭開花”,并不只是指馬蘭花開花,而是指在馬蘭基地 “開花” 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而 “二十一” 指的就是第 21 試驗訓練基地。
搞原子彈不僅要有試驗基地,還要有研制、試驗、生產基地。
1958 年,黨中央決定在青海金銀灘建立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 —— 國營二二一廠。
1958 年的冬天,金銀灘草原上演了一幕史詩般的遷徙。1279 戶 6700 余名農牧民備鞍打馬,為了核事業(yè)讓出了世居之地。從此,草原千百年的沉寂被打破,金銀灘從中國地圖上神秘地消失了 36 年。

同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來到此地,以三頂帳篷起家,挖土方、蓋廠房、修鐵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對外稱 “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均誕生于此,故這里被譽為中國原子城。
我國的原子能事業(yè)就在這樣艱苦條件下正式啟動。
在 221 基地建設初期,面對平均海拔 3200 米,一年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的高寒缺氧艱苦環(huán)境,建設者們沒有嚇退叫苦,而是充滿戰(zhàn)天斗寒的豪情 ——“頭頂烈日,明月作營帳,饑餐沙礫飯,笑談渴飲苦水漿”。

基地建成后,大批歸國精英與國內科技骨干、技術工人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懷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奔赴核工業(yè)建設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線。王淦昌、郭永懷、鄧稼先、于敏…… 金銀灘草原見證了無數科研專家的事跡。從事核武器開發(fā)的中國科研專家用無比的熱忱和無私的奉獻靜待著原子彈的出世。
當時因為糧食緊張,加上超負荷工作,他們大都身形消瘦,甚至營養(yǎng)不良,卻憑借著一股精氣神,用青春、熱血和聰明才智譜寫了一部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的壯麗史詩。
終于,“小皮球” 帶著無數攻關人員的心血,從 221 廠出發(fā),運往遠在 2300 公里外的馬蘭基地。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時整,一聲巨響響徹西北戈壁,萬米高的蘑菇云騰空升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這一聲 “東方巨響” 震驚世界,震碎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自此中國跨進了核大國行列,“小皮球” 也被親切地稱為 “爭氣彈”。
“小皮球,架腳踢,馬蘭開花二十一……” 據說就是當年參與核試驗的人員所創(chuàng),為了慶祝試驗的成功,但是又要做好保密工作,故而將當時使用的密語,加入到兒歌里,唱遍大江南北。

數以萬計的無名英雄,還有那段波瀾壯闊卻不為人知的過去,被留在 “馬蘭基地”,留在 “金銀灘”,濃縮在這一曲兒歌中……
它是一首兒歌,但又不只是兒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