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王朝1566》自2007年首播以來,經(jīng)歷了從“收視遇冷”到“封神之作”的逆襲,目前在豆瓣以9.7分位居華語劇榜首。關于其是否被高估的爭議,本質是對“歷史劇評價維度”的認知差異。需從創(chuàng)作野心、歷史解構、藝術表達及時代隱喻四個層面展開分析:
一、歷史劇的“天花板”還是“空中樓閣”?
劇本的史詩級野心
權力結構的顯微鏡:以“改稻為?!睘榍锌冢馄始尉?嚴嵩-清流-宦官的權力閉環(huán),展現(xiàn)“權力的毛細血管”(如呂芳教馮?!八嘉K纪怂甲儭钡墓賵稣軐W)。
對白的文學性:臺詞高度凝練,如嘉靖敲磬議政、海瑞上疏“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將政治博弈提煉為哲學思辨,遠超一般權謀劇的“厚黑學”層次。
歷史真實與戲劇虛構的平衡
虛構成分爭議:歷史上“改稻為?!奔儗偬摌嫞瑖朗擂贿^度丑化,但劉和平通過虛構事件揭示明朝財政崩潰的制度性病灶(鹽稅、皇莊、官商勾結),反而比考據(jù)派更接近歷史本質。
二、被詬病的“缺陷”是否成立?
“節(jié)奏緩慢” vs “政治肌理”
批評者認為前15集鋪墊冗長,實則以“浙江毀堤淹田”到“織造局買田”的推拉過程,完整呈現(xiàn)政策執(zhí)行中中央意志、地方利益、百姓存亡的三重絞殺,是“慢火燉朝局”的必然節(jié)奏。
“人物臉譜化” vs “人性灰度”
表面看嚴黨貪婪、清流偽善,但深挖可見:
嘉靖的孤獨:借修仙操控朝局,卻對黃錦說“朕的孫子將來會明白”;
胡宗憲的掙扎:明知嚴黨必敗仍竭力補天,體現(xiàn)傳統(tǒng)士大夫的悲劇性;
海瑞的偏執(zhí):道德完人的背后是家庭倫理的撕裂(妻子流產(chǎn)、母親壓抑)。
三、藝術表達的先鋒性
影像符號的隱喻系統(tǒng)
嘉靖的紗幕:象征皇權與群臣的信息不對等;
紫禁城的陰冷色調 vs 江南的氤氳水汽:對比皇權異化與民間疾苦;
反復出現(xiàn)的烏鴉:暗示王朝腐朽的不可逆。
表演的教科書級別
陳寶國的嘉靖:慵懶語調與凌厲眼神的矛盾統(tǒng)一,演繹“最高權力者的虛無感”;
倪大紅的嚴嵩:衰老軀殼下的政治嗅覺,一句“大明朝只有皇上可以呼風喚雨”道盡權臣本質;
王慶祥的胡宗憲:宦海沉浮中“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風骨。
四、時代隱喻:歷史劇的“現(xiàn)實穿刺力”
該劇真正價值不在于還原1566年,而在于通過歷史棱鏡折射當代命題:
“倒嚴”與反腐:嚴黨倒臺后徐階家族迅速腐化,揭示權力監(jiān)督的永恒困境;
“苦一苦百姓”:政策執(zhí)行中底層代價的合理化,至今仍是治理難題;
海瑞的“無用之怒”:理想主義者在體制內的撕裂,引發(fā)知識分子共鳴。
五、高估與否?取決于評價坐標系
若以“大眾娛樂性”衡量:其艱深臺詞、緩慢節(jié)奏確屬“觀看門檻過高”,評分存在圈層濾鏡;
若以“歷史思辨深度”衡量:其對權力本質的解剖(如嘉靖云“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對人性的復雜刻畫,堪稱華語劇獨一檔;
橫向對比同類?。合啾取队赫醭返拿骶龜⑹?、《走向共和》的啟蒙視角,本劇更聚焦“制度性腐敗”,完成度更高。
可以這么講:《大明王朝1566》的“神劇”地位,源于它將歷史劇從“故事再現(xiàn)”提升到“哲學思辨”維度。它不提供爽感,卻以冷峻筆觸揭示權力運行的暗碼、人性在體制中的異化、理想與現(xiàn)實的永恒對抗。這種對歷史本質的叩問,使其超越影視娛樂范疇,成為一部“政治哲學影像文本”。所謂“高估”,實質是大眾市場對嚴肅敘事的接受度落差,而非作品本身過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