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沖上9.8,成為國產(chǎn)劇評分第一。

國家一級編劇劉和平說這部劇標志著中國長篇電視劇的成熟。
它對人性的洞察,對規(guī)則的把握,對官場的描摹,這些年來幾乎沒有電視劇可以超越。
有網(wǎng)友評論說:看到劇中人物你來我往的斗法,精彩絕倫的計謀和決策,讓人不由得生出一種智商被碾壓的感覺。
劇中人的認知層次,大體可以分為五層。不同的認知水平,也對應了不同的結(jié)局。
01
- 第一層:鄭泌昌、何茂才。不敬天,不畏地,做事不擇手段。
這部電視劇一開始就點出大明王朝面臨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嘉靖皇帝揮霍無度,嚴黨集團貪墨不止,國庫空虛。
為了補上窟窿,嚴黨想出了一個“改稻為?!钡姆ㄗ印?/p>
讓浙江的農(nóng)戶都把農(nóng)田改種桑田,好紡絲織綢,貨與西洋,以此換來白銀,彌補虧空。
嚴黨派去執(zhí)行“改稻為?!钡娜耸青嵜诓?、何茂才。
他倆一個是浙江巡撫,一個是浙江按察使,為了推行“改稻為桑”,二人可謂是不擇手段。
因為糧食調(diào)撥不到位,加上對朝廷的不信任,當?shù)厝司芙^改稻為桑。
在小閣老的授意下,他倆派人毀堤淹田,淹掉百姓已經(jīng)插好的秧苗,逼著百姓去種桑苗。
端午汛,新安江大堤被挖開,淳安全縣被淹,建德半縣被淹,幾十萬人無家可歸,幾千人死于非命。
可謂喪盡天良。
淳安被淹之后,百姓沒有吃的,他們又限制各地糧船進入,逼當?shù)匕傩召v賣土地。
這倆人本來還想把事情做好了,向上面邀功。
誰曾想,東窗事發(fā),小閣老毫發(fā)無損,他們卻被拉出去抵罪。
二人攀附嚴黨,本來以為可以飛黃騰達,等來的卻是砍頭抄家。
他們沒有起碼的規(guī)則意識,也沒有任何的敬畏之心,為達目的,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最終自食惡果。
天理昭昭,報應不爽。人在做,天在看。
因果有輪回,你做出的任何事情,都會最終回饋到你自己身上。
敬天畏地,守住底線,才是一個人最好的護身符。

02
- 第二層:嚴世藩。做事只有小聰明,為人沒有大格局。
我們常說聰明不如智慧。
智慧的人,看得深,看得遠,往往有大格局,大胸懷。
而聰明人雖然機敏,但是看得近,看得淺。
一旦出了岔子,往往容易害人害己。
劇中嚴世藩就是這樣一個人。
因為毀堤淹田的事情敗露,浙江的鄭泌昌又丟了皇帝的臉面。
嚴世藩和父親嚴嵩被皇帝痛罵了一頓。
嚴世藩很不服氣,依然覺得自己沒錯,和父親理論。
絲毫沒有看出自己和父親的差距。
嚴黨貪墨,天下皆知,但是卻屹立朝堂二十年,靠的是嚴嵩用人罷人的本事。
他手下有很多貪官,但是也有胡宗憲這樣的國家柱石。
東南戰(zhàn)事吃緊,胡宗憲主持大局。
一旦嚴黨倒臺,胡宗憲必被清算,東南就沒人可用了。
嘉靖投鼠忌器,這才是嚴黨爛而不倒的原因。
而嚴世藩用的卻都是鄭泌昌、何茂才這樣的貪婪小人。
只知道一心撈錢,卻于國家無益。
在嚴嵩看來,嚴世藩只有搞錢的小聰明,在大局上卻遜色得多,將來必然會生出亂子。
后來“改稻為桑”化為泡影,為了補上虧空,嚴世藩派鄢懋卿南下巡鹽,結(jié)果又輸在格局上。
鄢懋卿南下一共收了五百多萬的鹽稅。
此時國庫空虛,有一大筆窟窿要填,打仗、賑災四處都要用錢,當然要以國事為重。
先把爛攤子收拾了,嚴黨才有存續(xù)的可能。
他們卻還是瞞報漏報,只上交國庫230萬兩白銀,給嘉靖的小金庫一百萬,自己卻私吞了剩下的兩百萬。
這樣的不識時務,貪婪無度,徹底激怒了嘉靖。
嚴世藩被下獄處死,嚴黨倒臺,嚴嵩被趕回老家,把持國家二十年的嚴黨就這樣轟然倒臺。
古人說: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濟其欲。
越是自私貪婪的人,往往越無法得逞。
欲取先予,欲得先舍。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都懂得先立人,再成己。
從大局考慮,讓更多的人去獲得受益,這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格局和智慧。

03
- 第三層:高翰文。為人善良厚道,卻全無用處。
劇中有句經(jīng)典臺詞:“圣人的書是拿來看的,拿來做事百無一用。”
這是浙直總督胡宗憲批評翰林院高翰文的話。
高翰文見到“改稻為?!钡膰邿o法施行,于是向朝廷提出了“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
淳安和建德兩縣受災,便讓當?shù)氐拇髴糍I田,大戶買了田,再雇傭災民種桑。
這樣災民既可以有糧度過荒年,也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
而大戶再通過售賣絲綢,獲得可觀的利潤,實現(xiàn)互利共贏。
這樣“改稻為?!本涂梢酝昝澜鉀Q了。
高翰文出身翰林,讀書多,心眼好,但是卻沒有實際做事的經(jīng)驗,把事情想得過于簡單了。
他認為,土地私有,買賣再正常不過。
豐年55石一畝,歉年40石一畝,自古都有公價。怎么也不會虧待了災民。但是嚴黨卻封鎖各地糧食進入災縣,百姓沒有吃的,只能被迫賣田。
價格被大戶壓到8石一畝,只有平時價格的五分之一,其中的差額都被大戶和嚴黨賺走了。
在胡宗憲點撥下,他想明白其中的貓膩,才知道自己的“兩難自解”只是一廂情愿,登時心涼了半截。
但是這些年的圣賢書畢竟沒有白讀。
他聯(lián)合淳安、建德兩縣的知縣,為災民據(jù)理力爭,爭一個公道的價格。
誰曾想,一不留神就中了人家的仙人跳,被人拿住把柄,只能乖乖被別人擺布。
高翰文是很多好人的代表。
心是好的,腸子是熱的,但是做出來事情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他們的認知停留在理論階段,對于實踐尚隔著一層厚厚的壁障。
古人說:知行合一。光讀書是不行的。
梨子嘗了才知道是酸是甜,鞋子穿上才知道夾不夾腳。
把理論放進現(xiàn)實,把知和行統(tǒng)一。
多在事上磨,人生才能有所進益,個人才能真正有一番作為。

04
- 第四層:海瑞。嚴守底線,但是不知變通。
嚴黨派人去浙江改稻為桑。
裕王怕生出亂子,派了海瑞擔任淳安知縣,以便給災民一條活路。
事實證明,他沒有看錯人。
嚴黨在浙江“改稻為桑”的過程中,威逼利誘,無數(shù)人同流合污。
唯有海瑞堅守底線不為所動,始終站在百姓這一邊,站在公理這一邊。
知府高翰文中了仙人跳,不能為百姓發(fā)聲的時候,是海瑞站出來,抵制大戶低價買田。
何茂才制造通倭冤案,逼著海瑞殺人的時候。
是海瑞找到案件漏洞,賭上性命,救下了齊大柱等淳安災民。
毀堤淹田東窗事發(fā),各方勢力都想和稀泥的時候,又是海瑞,頂住壓力,找到關(guān)鍵證據(jù),把案子辦成鐵案。
親手為鄭泌昌等人的棺材板釘上最后一顆釘子。
作家凱里講:一個人的高度與身份無關(guān),與他所堅守的底線有關(guān)。
一個人有底線,才能守分寸,知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利益面前、威脅面前,守住正義、守住善良,才是一個“大寫的人”。
但是海瑞卻沒有像樣的政績,受他庇護的百姓,其實只有一縣。
他在官場橫沖直闖的姿態(tài),讓大家心有余悸。
他不懂圓融,不通世故,道德上沒有瑕疵,對別人嚴格,對自己嚴苛,讓身邊人喘不過氣來,以至于大家都不愿和他共事。
百姓敬他為海青天,同僚卻都繞著他走。
嘉靖帝把他打發(fā)去了興國縣,他也想做一些事情,但是每次都是事情做得很難,且都收效甚微。
后來張居正改革,啟用海瑞,卻也只是給了他一個虛職,讓他在南京養(yǎng)老。
海瑞是大明朝的利劍,但是這柄劍卻沒有人愿用,一生的抱負和學識,就這樣爛在了肚子里。
他篤信孟子和韓非,對老莊卻是一竅不通,像極了青年時代在官場左沖右突,郁郁不得志的曾國藩。
但是他最終也沒有領(lǐng)悟和光同塵的道理,在道德楷模的榮譽下,走完了落寞而又孤獨的一生。
黃炎培說:取象于錢,外圓內(nèi)方。
人這一生要像銅錢一樣,外圓內(nèi)方。
如果只圓不方,那這個人八面玲瓏,滾來滾去,沒有可以棲身的地方。
若是只方不圓,那這個人只能處處碰壁,寸步難行。
對待自己,謹守原則,恪守底線;對待別人,收起棱角,和氣寬容。
外圓內(nèi)方,方圓有度,是一個人的處世智慧,也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05
- 第五層:胡宗憲。洞明世事,依然不忘初心。
劇中有個很有名的“媳婦論”。
上面有公婆要照顧,下面有兒孫要操心,中間還要把丈夫管好,最難的,就是當媳婦的人。
而胡宗憲就是一個合格的“媳婦”。
他是嚴嵩的學生,要顧念嚴閣老的恩義。
他又是朝廷里的實干派,某種意義上站在了清流這邊。
嘉靖帝對他很青眼有加,宦官頭子呂芳,對他也是十分贊賞。
讓彼此對立、彼此制約的各方勢力滿意,又能護住百姓,造福國家。
胡宗憲權(quán)謀之強,境界之高,整部劇中無出其右者。
若單論權(quán)謀,胡宗憲、徐階、呂芳、嚴嵩、趙貞吉、嘉靖都在同一水準。
但是唯有胡宗憲,始終不忘初衷,仁心愛民。
他的屬下杭州知府馬寧遠被嚴黨的人洗腦,一起參與了毀堤淹田。
他三兩句就點破其中緣由,略施小計,就讓馬寧遠供出了幕后主使。
而后以此為籌碼,逼著鄭泌昌、何茂才一起上書,暫緩“改稻為?!?。
他知道,浙江這個地方七山二水一分田。
一旦改稻為桑,百姓失了土地,將來必出亂子。
他是浙直總督,要為大局負責,也要為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負責。
但皇帝執(zhí)迷不悟、嚴黨利欲熏心,裕王一黨的徐高張又想火中取栗。
夾縫之中,他卻依然不愿放棄。
一方面,以抗倭為由,向江蘇巡撫趙貞吉強征軍糧以賑災,讓海瑞有了和大戶談判的籌碼。
一方面在路上攔住了新任的浙江知府高翰文,讓高翰文看清嚴黨和大戶吞并土地的險惡用心。
兩步棋,盤活了浙江的局面。
也直接促成了“改稻為?!钡牧鳟a(chǎn),為浙江的百姓謀了一條活路。
趙貞吉曾勸他明哲保身,不要趟這趟渾水。
他卻激憤地說:“那個當年和我談論陽明心學的趙貞吉哪里去了?”
后來嚴嵩為了要挾皇帝,讓胡宗憲養(yǎng)寇自重。
胡宗憲卻親冒矢石,畢其功于一役,為大明平定倭患,安定東南。
黑格爾曾說過一句話: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始終如一地忠于自己。
永遠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自己為何出發(fā)。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個人不曾忘記自己啟程時的心愿,才能最終抵達理想的彼岸。
一個人不曾被外界的紛擾改變,才算沒有白活。

06
很多人說,《大明王朝1566》是中國最好的權(quán)謀劇。
其深刻水平遠遠超越英劇《是,首相》與美劇《紙牌屋》。
但實際上,權(quán)謀只是表象。
嘉靖有個著名的“長江黃河論”。
嘉靖把長江比作忠臣,把黃河比作奸臣。
他告訴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長江黃河都會泛濫,忠臣奸臣都要啟用,也都要防著。
什么圣賢明君都早已被他拋諸腦后,滿腦子都是權(quán)謀和制衡之道。
全劇幾乎都是如他一般,被權(quán)欲遮蔽,被異化的人。
沒有被異化的只有:胡宗憲、海瑞、戚繼光、王用汲、李王妃等寥寥數(shù)人。
胡宗憲和戚繼光都是心學的門徒,是王陽明的傳人。
王陽明臨終的時候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最頂級的認知,從來不是對人性的洞察,對權(quán)謀和規(guī)則的領(lǐng)悟。
而是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認清自己的心,守住自己的心。
無論何種境地,都能保持自己的良知和理想。
看透世態(tài)炎涼,依然初心不改;歷經(jīng)人心險惡,依然不讓自己的心蒙塵。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這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活法。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