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全球科技股的“風向標”納斯達克100指數再度遭遇重挫,單日跌幅達2.61%,引發(fā)市場廣泛關注。然而,比單日跌幅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技術形態(tài)所發(fā)出的信號:該指數在跌破關鍵的200日移動平均線(MA200)后,雖一度嘗試反彈回抽,但未能站穩(wěn),隨后便開啟了新一輪下跌。

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技術分析流派中,200日均線地位崇高,被視為判斷市場牛熊轉換的“生命線”,乃至學術界也專門寫過論文來驗證。
回顧近年納斯達克指數的走勢,從下圖可以看到,MA200的有效性可見一斑。

始于2023年初的那輪波瀾壯闊的上漲行情,正是在指數突破MA200、經歷回抽確認支撐有效后才得以展開。在此后的上行過程中,無論是2023年10月還是2024年8 月的回調,MA200都精準地扮演了支撐角色。反觀2022年初開啟的下跌趨勢,同樣以有效跌破MA200并回抽確認壓力為起點。因此,僅從技術層面判斷,當前納斯達克的走勢難言樂觀。若短期內無法迅速收復MA200,投資者或需為可能出現的、類似于2022年級別的深度調整做好準備。
A股的“生不逢時”
有趣的是,對于在A股市場搏殺的投資者而言,納斯達克的潛在調整或許并非全然是壞消息,甚至可能帶來一線曙光。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審視A股市場長期以來面臨的某些困境。
這里先疊個甲,A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確“弱”,而且是“內生性”的弱。正如筆者此前多次分析,A股指數層面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其整體盈利增長的相對滯后,難以匹敵美股市場那樣由持續(xù)利潤提升驅動的長期牛市。這背后固然有市場結構、題材炒作、高價發(fā)行等多重因素,但結果是明確的:A股的內生增長動力相對偏弱。
除了內生增長問題,A股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某種程度上也顯得“生不逢時”。在成熟市場,股票與債券通常扮演著“蹺蹺板”的角色,資金在兩者間有效輪動。

然而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尤其是對于手握重金的配置型投資者而言,股市并非其核心配置方向。一個關鍵因素在于,中國市場曾經存在著年化收益率一度超過10%、且隱含“剛性兌付”預期的信托類產品。當投資者可以輕松獲取兩位數的“無風險”回報時,自然缺乏足夠動力去股市中精耕細作,賺取可能僅為個位數的股息或承擔波動風險去博取資本利得。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A股歷史上常常呈現暴漲暴跌的特征——唯有短期內極高的預期收益(例如,過往牛市往往需要達到年化30%甚至更高的泡沫化水平),才能吸引習慣了高無風險收益的資金冒險入場。隨著信托、P2P等產品的剛性兌付被逐步打破,市場一度期待資金回流股市。
新格局:美股回調或為中國資產帶來新契機?
然而,現實并非線性演進。伴隨著2014年滬港通的開閘以及各類QDII產品的成熟,A股被動地置于了與港股、美股的全球比價體系中。恰逢2012/2013年后美股開啟了一輪史詩級牛市,納斯達克等指數漲幅驚人。

這種強烈的外部對比效應,無疑削弱了A股自身的吸引力——尤其是在近年社交網絡崛起之后。
即便額度限制使得多數國內投資者無法直接分享美股盛宴,但美股持續(xù)的優(yōu)異表現通過各種媒介傳播,潛移默化地加劇了部分投資者對A股的“無力感”與不信任。近年來網絡上流行的對美股“YYDS”式追捧與“相信國運定投納指”的調侃,便是這種心態(tài)的投射。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納斯達克若真的步入調整甚至熊市,反而可能打破這種長期以來不利于A股的外部比價環(huán)境,為A股提供一個相對有利的“襯托”。當然,這背后可能還牽涉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因素,在此不作展開。
新敘事格局
更值得關注的是,當下市場環(huán)境與幾年前已大不相同,尤其體現在中概股與納斯達克的關系上。
過去,許多投資者擔憂美股回調拖累中概股,因為相當一部分熱門中概股被視為納斯達克科技股的“映射”或“Copy to China”模式的代表。納斯達克下跌,中概股往往難逃拖累。但如今,兩大趨勢正在重塑格局:

估值分化:過去數年,納斯達克指數屢創(chuàng)新高,積累了顯著漲幅和較高的估值;而中概股自2021年起經歷了深度調整,許多公司的估值已處于相對低位。這種“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估值差異,使得美股因高估值調整時,中概股反而具備了相對的“安全墊”,甚至出現比價效應的吸引力。
范式轉變:更重要的是,中國科技產業(yè)正從過去的跟隨模仿,逐步走向與美國科技巨頭同臺競技甚至局部領先的“扳手腕”階段。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大模型異軍突起,對美國同行構成實質性挑戰(zhàn);宇樹科技等機器人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突破,也展示了中國在硬科技領域的潛力。這些新興力量,雖然很多并非上市公司,但它們所代表的產業(yè)趨勢,為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商業(yè)巨頭賦予了來自 qwen 的開源人工智能“一哥”敘事,也讓整個中國科技板塊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道路自信”。這種自信不再完全依賴于美股科技股的估值錨,而是基于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
當前納斯達克的調整,雖然短期內可能對恒生科技指數等產生情緒擾動,但中長期來看,對中國的權益資產(包括A股和港股中的優(yōu)質公司)很可能是一個積極信號。
它不僅可能改善A股的相對比價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它發(fā)生在“中國科技自信”日益增強的背景下,美國科技股的回調反而可能為中國科技力量的獨立崛起提供某種印證和支撐。至于這個“好消息”最終能釋放多大能量,我們拭目以待。
說到 A股,之前寫過一篇《》,聊得是采用大盤指數+小微盤指增的思路,來復刻 A股的市值分布,兼顧低費率和超額。
當然,當時只是用場外基金做了一個模擬盤。不過最近發(fā)現,單單考慮場外基金,其實有點自我束縛了。以往類似策略只考慮場外基金是因為指數增強近乎清一色在場外,但是伴隨這幾年交易所大力推動指增 ETF 的發(fā)行,現在可選標的不但大幅增加,甚至還出現了跑贏場外的強手。
下圖是過去兩年,我跟蹤的 1000 指增的收益排行,你會發(fā)現招商中證1000 指增策略 ETF(159680),位列第一。

在量化領域,EarlETF 的老讀者對于招商基金應該不陌生,招商量化精選這個標志性的主動量化產品,自 2021 年我在“不抱團”組合發(fā)掘以來,可謂是表現卓越。當然,招商在指增領域,也是布局很早,產品線比較廣的,早在2017年初便發(fā)行了中證1000場外指增產品,也是該標的指增領域第二家入局的管理人。

截至2025年3月28日,較早入局的中證1000指增玩家中,可以看到招商基金旗下中證1000增強A(004194)、中證1000增強C(004195)的近5年回報分別為72.57%和69.17%,同類領先優(yōu)勢明顯。
而在指增 ETF 領域,招商基金更是很早就意識到價值,早早布局的。比如這只招商中證1000 指增策略 ETF(159680),是 2022 年末成立的,在當時許多基金公司連中證1000 的場外指數增強都還沒布局,但招商基金卻已經連場內指增 ETF 都布局好了,還是極有前瞻性的。
我拉了一下這只產品成立以來的凈值走勢,以中證1000 全收益指數作為對比基準,可以看到比值曲線的上升是相當的平滑,而超額收益兩年多也累積了 24%+,當中證1000 還在為同期扭虧奮戰(zhàn)時,招商中證1000 指增策略 ETF(159680)的持有人倒是享受到碩果了。
這主動量化與增強基金 “全面開花”的業(yè)績,很難讓人歸因為“運氣”的成分。事實上,我在去年底招商基金舉辦的指數策略大會上,曾有幸作為圓桌主持人采訪了量化部的王平總,他指出:“投資者往往更關注短期市場波動(即beta),而忽略了長期超額收益(即alpha)的價值。在A股市場,beta的波動性極大,而alpha機會更為吸引人,較成熟市場 的定價效率,恰恰給量化策略捕捉穩(wěn)定的超額收益提供了可能。我們通過指數增強基金專注于長期alpha,幫助投資者追求資產長期的增值?!?/p>
指增 ETF,作為一個產品類別,未來的價值在哪里?
也正是因為招商中證1000 指增策略 ETF(159680)的超強的業(yè)績,讓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除了基金經理本身的能干之外,指增 ETF 相對傳統(tǒng)場外指增基金,有什么先天的優(yōu)勢?
我想到至少有兩點:
其一、費率。傳統(tǒng)場外指數增強基金,0.8%至 1%的管理費/年是常態(tài),外加 0.15%的托管費。但指增 ETF 的誕生,大多處于基金降費的大潮中,所以費率往往比較宜人,比如招商這只 1000 指增 ETF,費率結構是 0.5%管理費+0.1%托管費,合計 0.6%。相比 1%+0.15%的那些,每年費率上就能省出0.55 個百分點來,對于超額增強上本就錙銖必較的產品,這是不可忽視的差別。
其二、倉位。對于傳統(tǒng)場外指增,為了應對申贖,往往要維持不小的現金倉位,股票倉位往往低于 95%,如果我們相信股票資產長期能產生較高的收益,那么過低的股票倉位本身就意味著收益的損耗。而在類似“9·24”行情那樣短期暴漲搭配場外申購進一步稀釋倉位的特殊行情,場外指增的這個缺點,就顯露無疑。哪怕是許多此前業(yè)績優(yōu)秀的場外指增,在去年那波大行情中,也被迫出現了超額回吐。但類似招商中證1000 指增策略 ETF(159680),股票倉位可以長期保持在 98%甚至更高,這方面的損耗就小許多了。
如果憧憬一波牛市,低費率+高倉位的指增產品,比如指增 ETF,顯然有其優(yōu)勢。
當然,當下指增 ETF 不得不面對的“少年期煩惱”就在于,知曉的人還不夠多,所以交投不夠活躍,每天可能就幾百萬級別的成交額,不過有做市商的參與,對普通投資者單筆幾十萬元的成交,毫不費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