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給毛主席當(dāng)了18年秘書,對毛主席是非常了解的,曾經(jīng)說過,等我離開毛主席的時候,要向他提三條意見。
那是在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田家英作為毛主席的秘書也去了廬山,當(dāng)批判彭德懷時,田家英很不理解,認(rèn)為彭德懷說的沒有錯,毛主席不應(yīng)該批判他。

有一天晚上,田家英就忍不住對人說:“等我離開中南海的時候,要向主席提三條意見,第一條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第二條是聽不得批評,別人很難進(jìn)言;第三條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議論。”
可見,田家英對毛主席是很有意見的。
先來看第一條,“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是說毛主席能治理天下,但是對左右的人卻有失察之失。
“左右的人”是指誰呢?田家英沒有說,但我們也可以猜出來,主要就是江青和陳伯達(dá),后來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就是陳伯達(dá),江青是第一副組長,“文革”就是在這兩人的操縱下進(jìn)行的,造成了無數(shù)冤假錯案。
而且,田家英后來被打倒,也是拜這兩人所賜。

再看第二條,“聽不得批評,別人很難進(jìn)言”。
毛主席天生就有性格強硬的一面,他自己就曾說過,說我在40歲以前火氣很大,聽不進(jìn)別人的意見,直到遵義會議之后,才開始變得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
但是,到了建國后,毛主席又開始變得聽不進(jìn)去別人的意見了,比如這次廬山會議,就是毛主席“力排眾議”,非要打倒彭德懷,讓這次會議從“糾左”變成了“反右”。
田家英之所以要說等自己離開中南海的時候再向毛主席提意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還有第三條,“不要百年之后有人議論”,其實就是前兩條的延伸,也是在委婉地提醒毛主席:你活著的時候沒有人敢議論,但是等百年之后,人們還是會議論的。
后來,田家英說的這些話被人傳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但可惜的是,毛主席不但沒有聽,還批評了田家英。

事后,田家英寫了一首詩:
十年京兆一書生,愛書愛字不愛名。
一飯膏粱頗不薄,慚愧萬家百姓心。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段膮R報》上發(fā)表了一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成為“文革”的導(dǎo)火索,也成為田家英的墓志銘。
這一年12月的一天,毛主席與陳伯達(dá)、田家英、胡繩、艾思奇、關(guān)鋒一起聊天,天南海北聊了很多話題,其中就提到了姚文元的那篇文章,聊天結(jié)束后,由田家英負(fù)責(zé)整理內(nèi)容。
田家英在整理時,認(rèn)為毛主席提姚文元的文章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話題,而且田家英也不喜歡那篇文章,就把相關(guān)的聊天記錄都刪掉了。

沒想到,這個舉動引起了江青和陳伯達(dá)的敵視,認(rèn)為他這是在給彭德懷“翻案”,因為姚文元這篇文章就是在借“海瑞罷官”來影射彭德懷的,而田家英早在廬山會議時就是站在彭德懷的一邊,因此,江青和陳伯達(dá)就給田家英扣上了一個大帽子——“篡改毛主席著作”。
這個大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直接就把田家英的政治道路給堵上了,足以讓他吃不了兜著走!
果然,到了1966年5月22日,田家英被撤銷了一切職務(wù),并趕出了中南海。
田家英遭此大難,萬念俱灰,在第二天就自縊身亡,年僅44歲。
直到1980年,田家英才得到平反,骨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可以安息了。
(參考資料:《毛澤東四大秘書》《毛澤東與彭德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