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31日,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日,但對于新疆人來說,卻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肉孜節(jié)。
這個承載著團聚的節(jié)日,不僅意味著可以喜提三天假期,還意味著可以穿上新衣,與家人一起圍桌而坐,享用一頓又一頓豐盛的家宴。

在新疆,這一節(jié)日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慶祝方式:家家戶戶清晨沐浴更衣、互贈美食、拜訪親友,在歡聲笑語、音樂和舞蹈中,大家共同祈愿明天會更好。

節(jié)日前的準備: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
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就像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派對,早在一周甚至一個月前,大家就開始著手準備過節(jié)要用的東西。

忙碌從一場“煥新”行動開始——擦凈每一塊玻璃、擺出珍藏的器皿、換上嶄新的桌布,將房子收拾的一塵不染,以迎接未來的福澤。
媽媽們通?;頌椤皬N房指揮官”,提前數(shù)日備料,除了擺置的蜜餞、干果和小零食外,還親手和面炸了新鮮的馓子和包爾薩克,爸爸們則負責購買要宰牲的羊。

終于,伴隨著家人與朋友深刻而熱烈的想念,肉孜節(jié)來到了你我身邊。
節(jié)日當天的熱鬧:廚房里的交響曲
節(jié)日前的那一夜總是特別漫長,焦灼地等待天亮。清晨早早醒來,如愿穿上新衣,從頭到尾煥然一新,一句句“節(jié)日快樂”里承載著沉甸甸的期待與愛意。
在這樣美好的瞬間里,開啟一整天的歡樂與忙碌。
在新疆,過節(jié)的主旋律一定離不開吃!新疆人對食材的講究近乎苛刻:羊肉需選當天現(xiàn)宰的羔羊,面粉要用天山雪水灌溉的冬麥……每一份食材都承載著對客人的誠意。


羊肉的百變盛宴
眾所周知,羊肉從不會缺席新疆人的餐桌,獨愛羊肉的新疆人能將一只羊的美味用多種烹飪方式完美詮釋。
1手抓羊肉
吃羊肉是節(jié)日里最活躍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從宰牲到切塊,最后將洗好的羊肉放入鍋里燉煮,新疆人吃手抓肉講究原汁原味。
大塊帶骨羊肉清水燉煮,僅以鹽調味,出鍋后搭配皮芽子食用,豪邁中見本真。

再用煮完肉的羊湯下皮帶面,撈出后裝盤,盤底鋪著皮芽子和肉,再倒上肉湯,如此一來,一盤納仁便做好了。這一盤納仁,把肉孜節(jié)的氛圍拉向高潮。
2羊肉湯
羊骨慢熬數(shù)小時,加入恰瑪古、胡蘿卜,湯汁清澈卻醇厚,在文火慢燉下激發(fā)出蔬菜的清甜和肉的醇香,暖胃更暖心。

先吃肉,再喝湯,最后把剛從馕坑中打出來的馕掰成小塊兒,泡進湯里,吃一口浸滿羊骨湯的馕餅,很是滿足。
3羊肉串
雖然沒有爐子和炭火,但家庭版小燒烤又有何不可呢?
熱油順著滋滋作響的肉塊慢慢滑下,入口的瞬間,焦酥裹著嫩滑,鮮香和麻辣一瞬間都在口中翻騰舞蹈。
4羊雜
羊腸、羊肺、羊心、羊肝……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邊角料,也被會吃的新疆人“玩”出了花樣。

在羊湯中煮熟,撒些蔥花香菜,用簡單的調料拌一拌,便是一碗樸實的羊雜湯。
用羊肺、羊腸做成的面肺子、米腸子,煮熟后被切成小塊盛入盤中,澆上湯,再撒上少許秘制的辣椒油、蒜末、蔥末、香菜等調味,入口香味直抵靈魂深處。
還有急火猛攻下烹制而成的爆炒羊雜,本不起眼的各種羊內臟在掌勺人的手下改頭換面,成了扣動賓客心弦的不可多得的美味。

5烤全羊
有些人家還會準備烤全羊,作為節(jié)日宴席的“壓軸明星”,它外皮焦脆、內里多汁,孜然與辣椒面的香氣隨炭火升騰,一次又一次地點燃節(jié)日氛圍。

碳水與創(chuàng)意的狂歡
逢年過節(jié),主食不可少。除了羊肉,桌子上還會擺抓飯、薄皮包子、拉條子、粉湯等,不同民族之間也因為飲食習慣的不同,而形成獨特的飲食結構。
1抓飯
抓飯又稱手抓飯,以大米、羊肉和胡蘿卜為主料,皮芽子、葡萄干為輔料。
抓飯通常分為肉抓飯和素抓飯,素抓飯一般會加葡萄干或鷹嘴豆,而肉抓飯的門類就多了——羊排抓飯、碎肉抓飯、雞腿抓飯……

羊油浸潤的米粒顆顆分明,胡蘿卜的甘甜與葡萄干的酸甜交織,一勺入口,油脂香直擊靈魂。 這碗抓飯,靠著其實在的口味,在肉孜節(jié)的餐桌上穩(wěn)固了地位,牢牢抓住了食客的胃。
2薄皮包子
在新疆,碳水與碳水的結合碰撞很常見。
有些人家喜歡用薄皮包子配抓飯吃,面皮薄如蟬翼,包裹著調制好的羊肉與皮芽子餡,蒸熟后泛著油光,一口抓飯,一個薄皮包子,堪稱絕配!

3粉湯
那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粉湯,是肉孜節(jié)宴席中承上啟下的“味覺調節(jié)劑”,在蒸騰的熱氣里,飽含著家的溫情。

湯底定下了一碗粉湯的味覺基調。若是加紅油辣椒,便成了酸辣粉湯;若是搭配幾個餃子,就成了粉湯餃子;若是用煮熟的羊雜碎或牛雜碎熗鍋,則是雜碎粉湯。
招待客人吃粉湯時,還要端出一盤香噴噴的油餅。咬一口金黃酥香的油餅,喝一口熱氣騰騰的粉湯,味道鮮美,油而不膩,只能說兩個字:攢勁!
4馕
“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馕”,肉孜節(jié)的餐桌上自然也少不了馕的存在。

或是干吃,或是泡奶茶吃,亦或是抹上酥油或果醬吃,每一種吃法都刺激著客人們的味蕾。

新疆人的待客哲學
吃完正餐后喝茶,幾乎是新疆各族人民不變的傳統(tǒng)。
1咸奶茶
奶茶是新疆各少數(shù)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

在制作奶茶時,先將搗碎的磚茶放入清水鍋中煮開,茶燒開后加入鮮奶,沸時不斷用勺揚茶,直到茶和乳充分交融,再撇去茶葉及浮沫,根據(jù)個人口味加少許鹽即可。
有些哈薩克族家庭更為講究,會配著杰吶特(一種用塔爾米、酥油、砂糖或奶皮、奶酪混合而成的食物)、酥油一起享用,那味道是大魚大肉后最簡單的滿足感。

2香茶
生活在南疆的少數(shù)民族更喜歡喝“香茶”。

將敲散的磚茶大火燒開后加入桂皮、胡椒、丁香等香料粉,攪拌過濾即可。還有些人會加入做抓飯時鍋內的浮油,認為這種茶能夠大補。
3三炮臺
三炮臺實際上就是蓋碗茶。據(jù)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記載,三泡臺源于晉代,明清時期傳入西北,與當?shù)啬滤沽值娘嫴枇晳T相融合,逐漸形成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飲。

除茶葉外,還要加上桂圓、紅棗、葡萄干、枸杞、冰糖等佐料調味,熱氣中帶著幽香,甘甜可口。

4花果茶
如果說飯桌上的硬菜代表著新疆的豪邁,那么飯后這一壺花果茶便象征著新疆的柔情婉約。
新疆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為玫瑰花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環(huán)境。而新疆的玫瑰花茶也隨之享譽大江南北,在熱水的沖泡下,玫瑰花蕾慢慢舒展,散發(fā)出甜香撲鼻的味道。
果茶則是將新疆本地產的杏干、葡萄干、紅棗等新鮮時令干果,按照一定比例泡制而成。冷藏處理后清涼可口、沁人心脾,飲用味道更佳。
小食與糕點的極致碰撞
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令人愉悅,而更引人注目的則是那些茶幾上用精致器皿盛裝的各種干果、糕點、零食等小吃,讓人眼花繚亂、垂涎三尺。
當看到那些造型精致、色澤誘人的點心,客人們都不由自主地駐足桌前,它們仿佛要把客人們的心都融化!
1馓子
用清油、雞蛋、鹽、花椒水和面,大面團分成小面團,壓成圓餅,從中間開洞,再經(jīng)過揉搓抻拉,最后用筷子牽著入熱油,炸制金黃色而成。

細馓子層疊如塔,薄皮馓子撒糖粉,光是堆疊著擺在桌上便已經(jīng)有了節(jié)日的氛圍。

2包爾薩克
將發(fā)酵的面團用牛奶和鹽調制,切成菱形下鍋炸制,炸出來如同一個個小包子。

而這提前炸好的包爾薩克,便要在此時登場亮相,配著奶茶或者茶幾上的其他小菜、果醬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3巴哈力
新疆版“黑森林蛋糕”,紅糖與蜂蜜交融,夾層鋪滿核桃仁、葡萄干等,軟糯香甜。若是配咸奶茶食用,更能在甜咸中碰撞出獨特風味。

4瑪仁糖
瑪仁糖,在新疆被稱為切糕。核桃、葡萄干與麥芽糖的極致壓縮,將其變成一塊密密匝匝的糕體,一口咬下,甜香與果仁的酥脆在口中迸發(fā),口感豐富而有層次,讓人食指大動。

5干果
色澤艷麗的干果也是節(jié)日擺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滿足大家閑暇時間對于零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人體健康,對于零食愛好者來說是極好的選擇。

6進口零食
新疆和周邊八個國家接壤,那些進口零食自然而然融入了新疆人的生活,擺到了節(jié)日的茶幾上。
Albeni的巧克力威化餅干,香濃的巧克力外皮包裹著粘牙的焦糖和酥脆的餅干芯;Rondo的夾心曲奇,嵌著花紋的曲奇餅干夾著厚厚的奶油,香甜可口;

katkat煉乳層層糕,松脆的酥皮層次分明,奶香濃郁、一碰就碎,注入草莓醬和杏子醬,甜味更濃郁,幸福感爆棚……
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洋溢著濃郁的喜悅。人們換上漂亮的新衣服,去親戚朋友家互相拜訪,廚房間飄散出各色美食的香氣。
當最后一盤抓飯見底,當茶碗中的熱氣漸漸消散,肉孜節(jié)的意義早已超越味覺享受。它不僅是一場美食盛宴,更是游子歸家的號角、長輩絮叨的溫情、孩童嬉笑中的傳承。

最后,致每一位過節(jié)的朋友:愿羊肉的溫熱驅散你所有疲憊,愿家宴的豐盛帶來團圓與富足,愿每一口茶都能品味出歲月靜好!
無論你身在何處,愿家鄉(xiāng)美食的香氣,跨越山河萬里,為你捎去團圓的溫度!肉孜節(jié)快樂!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