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yī)學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掌握退熱藥的黃金時間窗能讓藥物效果事半功倍。
引文
發(fā)熱是機體對抗感染的防御反應,但過高的體溫可能導致脫水、代謝紊亂等并發(fā)癥[1]。據(jù)統(tǒng)計約32.4%的家長在兒童體溫未達38°C時即開始使用退熱藥,而67.1%在發(fā)熱12小時內就醫(yī)[2]。這種“發(fā)熱恐懼癥“現(xiàn)象凸顯了醫(yī)患對退熱時機認知的混亂。然而,何時給藥能最大化退熱效益、最小化藥物副作用?
這一問題涉及體溫上升的病理生理規(guī)律、退熱藥藥代動力學與臨床療效的復雜平衡。退熱藥的“黃金時間窗”與發(fā)熱階段、體溫變化速率及藥物起效時間密切相關[3]。本文將結合體溫調節(jié)機制、藥物臨床數(shù)據(jù)與最新研究,探討如何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體溫曲線,個體化制定退熱策略。
發(fā)熱過程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
發(fā)熱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病理過程,其動態(tài)變化直接影響退熱藥物的療效。完整的發(fā)熱周期可分為三個特征性階段:體溫上升期、高溫持續(xù)期和體溫下降期。
在體溫上升期,致熱原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促使前列腺素E2(PGE2)合成增加,體溫調定點上移[4]。此時機體通過外周血管收縮、肌肉震顫等方式增加產熱,臨床表現(xiàn)為寒戰(zhàn)、四肢發(fā)冷,體溫通常以每小時0.3-1.5℃的速度上升[5]。這個階段給予退熱藥物往往效果不佳,因為藥物需要克服正在進行的體溫上升過程。
隨著體溫接近新的調定點,進入高溫持續(xù)期,此時產熱和散熱達到新的平衡,患兒表現(xiàn)為面色潮紅、皮膚發(fā)熱、口渴等癥狀。這個階段是退熱藥發(fā)揮最佳效果的黃金時間窗。高溫持續(xù)的早期即為退熱藥物干預的理想時機。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此階段使用退熱藥可使體溫在4小時內下降1.3-1.4°C[6]。
最后是體溫下降期,此時調定點恢復正常,機體通過出汗、血管擴張等方式增加散熱。此時追加退熱藥物可能對病程無顯著影響。
了解這些階段的特征性表現(xiàn)對把握給藥時機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齡段的體溫調節(jié)特點存在差異:嬰幼兒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育不完善,體溫上升更快且波動更大;而學齡兒童體溫調節(jié)能力接近成人,上升速率相對較緩。
黃金時間窗的確定與臨床判斷
黃金時間窗的確定需要綜合多方面的臨床指標。首要考量是體溫上升速率,當上升速率減緩至<0.5℃/h時,通常提示即將進入高溫持續(xù)期[5]。此時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也發(fā)生特征性改變:從寒戰(zhàn)、四肢發(fā)冷轉變?yōu)槊嫔奔t、皮膚溫暖,這些征象都是給藥時機的良好提示。
臨床實踐中,還需要考慮患兒的特殊情況。對于有熱性驚厥病史的患兒,建議在體溫上升早期就考慮給藥,這可能使驚厥復發(fā)風險降低。而對于慢性疾病患兒,如先天性心臟病或代謝性疾病患者,更需謹慎把握給藥時機,避免因退熱過快導致循環(huán)波動。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續(xù)發(fā)熱病例中,每24小時可能出現(xiàn)2-3個體溫波動周期,每個周期都需要重新評估給藥時機。
不同退熱藥的藥代動力學特點
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作為最常用的兒童退熱藥,其藥代動力學特點各有不同。對乙酰氨基酚口服后約30-60分鐘達到血藥峰濃度,主要經肝臟代謝,半衰期約2-4小時[7]。而布洛芬的吸收后需要45-90分鐘達峰,且具有抗炎作用,半衰期約1.8-2.5小時[8]。多項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進一步證實,相較于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不僅具有更快的起效時間,其退熱效果的持續(xù)時間也顯著延長。
一項納入103例患兒的研究顯示[9],布洛芬混懸液(10mg/kg)退熱總有效率為98.03%,高于對乙酰氨基酚(86.27%),且起效時間縮短近10分鐘(15.2分鐘 vs. 25.6分鐘)。
另一項研究納入170例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伴高熱(腋溫≥38.5℃)的住院患兒[10],將患兒隨機分為布洛芬組、賴氨匹林組、對乙酰氨基酚組,其中布洛芬和賴氨匹林在退熱起效時間上較快,均在給藥后0.5小時內開始降溫,其中布洛芬在1小時內體溫下降更為明顯。相比之下,對乙酰氨基酚起效較慢,需要1到2小時才開始降溫。持續(xù)時間方面,布洛芬的退熱效果最長,可持續(xù)6至8小時,賴氨匹林次之,為3至6小時,對乙酰氨基酚最短,為2至3小時。
這意味著給藥時機的選擇需要考慮藥物起效時間與體溫變化趨勢的匹配。當預測體溫將在1-2小時內達到峰值時提前給藥,可使藥物峰效應與體溫峰值期重合,實現(xiàn)最佳退熱效果。在給藥策略上,目前的主流指南均明確反對常規(guī)聯(lián)合或交替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11-12]。對于給藥方式,口服給藥是首選,在嘔吐等特殊情況下可考慮栓劑,但需注意栓劑的生物利用度變異較大。
結語
退熱藥的黃金時間窗本質上是藥物效應與體溫生理變化的精準契合。臨床醫(yī)生應當建立動態(tài)評估的思維,通過密切觀察體溫變化趨勢和臨床表現(xiàn),在最適時機給予退熱藥物。值得強調的是,退熱治療的終極目標是改善患兒舒適度,而非單純追求體溫數(shù)字的下降,這一原則應貫穿于整個診療過程。
更多兒科精彩內容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打開醫(yī)生站網頁版即可查看~
參考文獻:
[1] A.Sahib El-Radhi, James Carroll, Nigel Kein (Eds.).《clinical Manual of Fever in Children》[M]. Springer. 2009: 7,8.
[2] ?elik T, Güzel Y. Parents'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of Fever: "Parents Versus Fever!". Turk Arch Pediatr. 2024 Mar;59(2):179-184.
[3] Krafft HS, Raak CK, Jenetzky E, Zuzak TJ, L?ngler A, Martin DD. Warming up for a better fever: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 in pediatric oncology. Pilot Feasibility Stud. 2022 Aug 16;8(1):183.
[4] OgoinaD. Fever, fever patterns and diseases called 'fever'-a review [J]. J Infec tPublic Health, 2011, 4(3): 108-24.
[5] Liu D, Zhang YQ, Yu TY, Han SL, Xu YJ, Guan Q, Wang HR.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he six-method massage antipyretic process o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fever in juvenile rabbits: A targeted metabolomics approach. Heliyon. 2023 Dec 8;10(1):e23313.
[6] Zhao C, Zhao L, Xie J, Wang X, Li C, Cheng H, Shen K. Antipyretic Effect of Dexibuprofen Versus Ibuprofen in Children With Fever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Clin Pharmacol Drug Dev. 2025 Mar;14(3):223-230.
[7] 金慧萍,李中東,焦正.對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應與合理使用[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4,(01):27-31.
[8] 劉小會,周莉,胡利華,等.布洛芬在兒科的臨床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24,17(26):174-178.
[9] 毛艷.小兒高熱治療中布洛芬混懸液與對乙酰氨基酚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7):9265-9266.)
[10] 劉霄. 布洛芬、賴氨匹林和對乙酰氨基酚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比較 [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09, 16(004): 33-5.
[11] 羅雙紅,舒敏,溫楊,等.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fā)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6,11(02):81-96.
[12] Rainsford KD.Ibuprofen:from invention to an OTC therapeutic mainstay[J].Int J Clin Pract Suppl,2013,178:9-20.
此文僅用于向醫(yī)療衛(wèi)生專業(yè)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