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 /林鴻東

荻花洲附近的海面,有座鱷魚嶼。

鱷魚嶼,又稱白嶼,其形如鱷魚。這是當前所能找到的關于鱷魚嶼的常見說法。由于鱷魚嶼知名度較高,我想地方志文獻中應該也會有記載。特意專題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在明清地方志書中,均無鱷魚嶼說法,只有白嶼的記載。

關于白嶼,目前找到的最找的記載是明弘治三年的《八閩通志》,僅有一句話:“白嶼在仁德里十三都”?!?仁德里十三都”在哪?在“侖上、下店、蕭厝、苧溪鋪”,現(xiàn)都在同安區(qū)境內。這個仁德里十三都,很可能是“翔風里十三都”之誤?!跋栾L里十三都”在哪?就是鳳翔街道一帶,內陸部分有“普陀、洪厝、文崎、洪前”,濱海部分有“劉五店、射埔、東界、浦南城”。與現(xiàn)鱷魚嶼的位置吻合。

清康熙時期的《大同志》有涉及白嶼的記載,具體為:“白嶼,在縣東南翔風十三都,廣四里??h治二水夾流入海,俱經(jīng)丙洲、白嶼南下?!薄洞笸尽返挠涊d,證實了《八閩通志》的“仁德里十三都”實為“翔風里十三都”之誤。白嶼稱“廣四里”,丙洲稱“廣二里余”,當時的白嶼比丙洲大接近一倍。

清光緒時期的 《同安縣志》稱:“白嶼,在翔安里十三都,周廣四里。縣東西二溪之水夾流而行,由是嶼入海。嶼兩頭昂起,狀如雙鯉朝天,中間低伏,望之若與海平。有清泉一泓,漁人常于此汲焉。”有意思,志中認為白嶼“兩頭昂起,狀如雙鯉朝天”,并沒有說到形如鱷魚,民間要有俗稱,也是稱為雙 鯉島,不太可能是鱷魚嶼。清光緒時期的《馬巷廳志》記載與《同安縣志》相同。也就是說,一直到清末,無論是縣志還是廳志,都沒有出現(xiàn)鱷魚嶼的字眼。 清光緒 《同安縣志》還記載道:“白嶼甘泉,在翔風里白嶼,國朝(清)侍衛(wèi)高華松祖墓前。其味清甘,可以試茶,大旱不涸。”我去過今天的鱷魚嶼,見過嶼上的高氏祖墓(《劉五店志》稱為高嗣本墓),也見過高氏祖墓前的甘泉。甘泉早被做成水井,現(xiàn)稱為將軍井。從這點看,志中的白嶼確定就是今天的鱷魚嶼。

民國版的《同安縣志》則讓人迷惑,一是白嶼的介紹沿用了清光緒時期《同安縣志》與《馬巷廳志》的說法,二是關于白嶼甘泉的介紹,同樣也沿用了 《同安縣志》的說法。但奇怪的是,在寶珠嶼之后,民國版《同安縣志》增加了一條關于鱷魚嶼的介紹,具體內容為:“鱷魚嶼在后邊鄉(xiāng)之前,劉五店之后,產(chǎn)銀鯧魚,味極鮮美。”—— 這當是鱷魚嶼之名在地方志中的首次出現(xiàn)。從民國版《同安縣志》看, 鱷魚嶼的位置與白嶼相似,卻并非白嶼。難不成,白嶼附近,還有一座盛產(chǎn)銀 鯧魚的小鱷魚嶼?或者,它只是沒有親身到現(xiàn)場考察的撰志者的一次失誤。

無論如何,今天的鱷魚嶼確實就是明清時期嶼上有甘泉的白嶼。至于,它又是什么原因,什么時候,從狀如雙 鯉 朝天變成狀如雙鱷且與朱熹傳說相關的鱷魚嶼,這就需要進一步的了解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光緒十一年《同安縣志》所載“白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光緒《馬巷廳志》記載中的白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民國《同安縣志》記載中的白嶼與鱷魚嶼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lián)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chuàng),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歡迎轉發(fā)、群發(fā)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jīng)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