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溫州企業(yè)家葉萬煥的世界驟然崩塌,他9歲的獨子葉星身中12刀慘死校園。這個平日西裝革履的父親瞬間崩潰——他蓬頭垢面蜷縮在殯儀館冰柜旁,反復摩挲著兒子冰冷的額頭。"兇手不死,我絕不離開!"半年里,他拒絕所有調(diào)解賠償,只求嚴懲真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9歲男童校園慘死

事情起源于始于課間一次意外碰撞。葉萬煥的兒子葉星寫作業(yè)時,手肘不慎碰到后桌女生林云的眼睛。班主任當即送醫(yī)檢查,確認無大礙后,林星母親承擔了所有費用,雙方和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林云父親林建廈看到女兒紅腫的眼眶后,卻一口咬定女兒遭受了校園霸凌。他強烈要求林星當眾給女兒道歉,班主任考慮到孩子年齡較小,拒絕了他的要求。

次日清晨,心中感覺萬分憋屈的林建廈,懷揣著尖刀進入校園,趁著升旗儀式將葉星騙至衛(wèi)生間,對著孩子連刺12刀。當師生們循著血腥味破門時,這個兇手正倚在尸體旁吞云吐霧。

林建廈認為自己沒有錯,他想不通為什么自己女兒受了傷,大家誰也不肯給他道歉認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兇手拿出精神病證明

法庭上,林建廈拿出一份精神分裂診斷書,證明他患有精神分裂癥。依據(jù)《刑法》第18條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jié)果,經(jīng)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

葉萬喚見狀氣憤地說道:我不要賠償,不接受道歉,只要公正判決兇手!為了替兒子討回公道,他在殯儀館足足待了半年。他說只要兇手一天不受到懲罰,他就一天不離開兒子!

等待結(jié)果的日子是痛苦的,葉萬煥不剃胡須不理發(fā),看上去連街上討飯的大爺都不如。喪子之痛和內(nèi)心的悲憤,早已將他折磨得不成人樣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艱辛的維權(quán)路

他沒有放棄,他守在那里等候法律還給兒子一個公道。這一天雖然有點漫長,可還是來了。2019年3月,林建廈因為犯故意殺人罪且手段極其殘忍被判處死刑。

但林建廈堅持說自己有精神病,理應(yīng)從輕處罰。而法院認為,案發(fā)時林建廈處于病情穩(wěn)定期,作案思維清晰,提前踩點、精準行兇等行為證明其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依據(jù)《刑法》規(guī)定: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yīng)當負刑事責任”。2020年,林建廈被依法執(zhí)行死刑。葉萬煥終于等來了正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個破碎的家庭

2019年死刑判決落地時,兩個家庭已滿目瘡痍。葉家客廳永遠定格在兒子年幼時的照片上,而林家也因為遭遇此變故支離破碎。

刑場槍響那日,葉萬煥終于剃去蓄了半年的胡須,卻在兒子的骨灰盒前哭到暈厥:"星啊,爸爸帶你回家。"

本案中,林建廈將"護犢子"扭曲成私刑報復,同時斷送了兩個家庭的幸福,他被判死刑是罪有應(yīng)得。而校園糾紛處理機制也應(yīng)反省,如果老師不是簡單調(diào)解而是赤血跟進,就不會錯失化解矛盾的良機。

林建廈這12刀不僅捅穿了孩子的心臟,更捅破了社會理性的保護膜。當成年人失去控制情緒的能力,孩童便成了最脆弱的犧牲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留給社會的反省

本案中,葉萬煥的家庭在處理糾紛時理智和氣,我們無可厚非。但是,學生在校糾紛中貧富家庭的對立,極易引發(fā)激烈沖突。

貧困孩子家長經(jīng)常會擔心孩子是否會被差別對待,一旦其認為存在這種情況,就會引發(fā)創(chuàng)傷性應(yīng)激反應(yīng),將自身的創(chuàng)傷與子女的遭遇疊加,形成"代際受辱共同體"的心理防御機制。

貧困家長有時會把子女受挫,視為整個家族尊嚴受損。北京某保潔員在兒子被嘲諷"掃廁所的兒子"后,連續(xù)三周到??棺h,這種過度反應(yīng)實則是一種疊加效果的反應(yīng)。

本案中,無論是葉萬煥還是林建廈,兩家人的日子都過得不錯。至于林建廈為何會如此沖動,可能是太愛自己的女兒了。

配圖需要,請勿對號入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配圖需要,請勿對號入座

結(jié)語

葉星墓碑前,野花年復一年盛開。葉萬煥再也聽不到兒子的歡聲笑語,只留下長久的思念。當我們看到課間嬉鬧的孩童,不禁暗自擔心——那些清脆的笑聲里,是否藏著下個悲劇的伏筆?

這場由課間學生碰撞引發(fā)的血案,最終卻以兩個家庭的破碎為代價,在司法史上刻下永恒的警示:成年人的憤怒,不該由孩子的鮮血來冷卻。而教育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應(yīng)當是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