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位 8 旬老太方秀琴,本應安享晚年,卻陷入養(yǎng)老困局。
方老太操勞一生,與丈夫育有 7 個孩子,4 兒 3 女。她和老伴省吃儉用,好不容易將孩子們拉扯大。

命運卻接連給她沉重打擊,老伴積勞成疾早逝,最年長的一兒一女也因病離世。

13套房產(chǎn)卻無人贍養(yǎng)
即便歷經(jīng)磨難,方老太的生活本還有希望。
她坐擁 13 套房產(chǎn),為保障自己晚年生活。
她留下一套,將其余 12 套均分給 3 個兒子,期望兒子們能輪流贍養(yǎng)自己。
起初,大家依約輪流照顧,可僅一年后,問題就接踵而至。
二兒子因生活困難、自身單身,自顧不暇。四兒子嫌棄母親大小便失禁,不愿再照顧。

善良的三兒子賈福和妻子于心不忍,將母親接回家中悉心照料,這一照顧就是四年。
然而,四兒子賈小旺不僅不感激,還在背后散播謠言,污蔑哥哥是為了母親的養(yǎng)老金才如此殷勤。
不僅如此,他還把未分到房產(chǎn)的兩個女兒牽扯進來,聲稱有房產(chǎn)要拆遷,如果想分一杯羹,就得一起贍養(yǎng)老人。
8 旬老太就這樣被子女們像踢皮球一樣踢來踢去,曾經(jīng)含辛茹苦養(yǎng)大的孩子,如今卻讓她的晚年充滿悲涼。

這不禁讓人深思:子不孝,究竟是為什么?

一碗水端不平的父母,寒了孩子的心
中國人常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有些父母偏偏就是做不到。
那些晚年被兒女冷落的老人,年輕時多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偏心。
他們可能給兒子買房卻讓女兒自生自滅,可能把好吃的全塞給小兒子卻讓大女兒啃饅頭。

甚至當著全家人的面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養(yǎng)老還得靠兒子”。
可結(jié)果,被偏愛的孩子習慣了索取,覺得父母付出是應該的。
被冷落的孩子心里扎了根刺,表面上不吭聲,等父母老了需要照顧時,一句“當年您不是最疼他嗎”就能噎得人說不出話。
最扎心的是,有些父母到死都不覺得自己偏心。
他們覺得“大的讓著小的”是天經(jīng)地義,覺得“女兒遲早是別人家的”。

最后躺在病床上才發(fā)現(xiàn),那個“別人家的”女兒連電話都不接,而捧在手心的兒子正忙著算計房產(chǎn)證上的名字。

自己活成“低配版”,卻要求孩子當“頂配”
見過這樣的老人嗎?自己天天打麻將、喝酒吹牛,卻罵孩子“沒出息”。
自己年輕時對爹媽甩臉色,現(xiàn)在怪兒女“不孝順”。自己一輩子沒看過幾本書,卻要求孩子必須考上清華北大。
這種父母有個致命問題,活得特別“雙標”。
他們自己過得渾渾噩噩,卻指望孩子變成圣人。

小時候?qū)⒆诱f“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等孩子長大了又說“現(xiàn)在年輕人懂什么”。
他們永遠在挑刺,永遠在比較,永遠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更孝順。
更可怕的是,這類父母特別擅長“情感綁架”。
孩子送保健品,他們說“凈買些沒用的”,孩子給錢,他們嘀咕“這點錢夠干什么”。
等孩子真忙得沒空回家,他們又哭著說“白養(yǎng)了個白眼狼”。

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種下的是恨
中國式父母最愛說兩句話:“我都是為了你好”和“等你當?shù)鶍屃司投恕?。可偏偏就是這兩種“愛”,最容易養(yǎng)出不孝順的孩子。
第一種是“溺愛式摧毀”。
把孩子當祖宗供著,要星星不給月亮,結(jié)果養(yǎng)出個只會伸手的巨嬰。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父母即使老了,也得繼續(xù)當提款機。

第二種是“打擊式教育”。
永遠在說“你不如隔壁小王”“考99分有什么驕傲的”,孩子考了全班第一,家長板著臉問“為什么不是全校第一”。
這種孩子長大了,要么拼命證明自己,把父母當競爭對手。要么徹底心寒,連話都不愿意多說。
最可悲的是,很多父母直到躺進養(yǎng)老院都不明白:“我掏心掏肺對孩子,怎么就換不來一句好?”
他們不知道,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早就把親情一點點磨沒了。

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這話雖然難聽,卻說透了一個真相,父母怎么對待孩子,孩子就怎么對待父母。
等到父母老了,孩子不過是把當年受過的傷,原封不動還回來而已。
但話說回來,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孝順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義務,而是兩代人的修行。

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公平,孩子還父母真心的牽掛和關懷,這才是中國人說的“母慈子孝”。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故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但一定是講情的地方。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zhí)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nèi)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xù)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