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評論員 程千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京都內(nèi)的某個夜晚,產(chǎn)房燈光如霧靄般氤氳。年輕的母親將襁褓輕輕放在白色搖籃里,嬰兒的小手突然抓住她染著淚水的指尖。這一刻的觸感,將成為她此生最鋒利的記憶。走廊盡頭那扇不貼標識的門悄然打開,吞沒了她潰不成軍的背影。

在少子化浪潮席卷的櫻花國,這樣的秘密分娩室如同深海游魚吐出的氣泡,在幽藍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時隱時現(xiàn)。那些被放入棄嬰接收點的孩子,如同漂流瓶里的信箋,承載著生命最初就不得不面對的殘酷詩意。他們的臍帶還殘留著母體的溫度,卻已注定要成為沒有根源的浮草。

3月31日,日本內(nèi)閣官方長官林芳正在記者會上的字斟句酌,恰似在走鋼絲的政治家。他說要繼續(xù)“謹慎探討”這個問題,其中“謹慎”二字里,裹著倫理的荊棘與現(xiàn)實的泥濘。匿名制讓血緣成為永遠待解的方程,卻讓更多走投無路的女性抓住救命稻草。這矛盾如同陰陽太極,在少子化懸崖邊旋轉(zhuǎn)出令人眩暈的圖騰。

筆者到北海道札幌的棄嬰接收點外駐足,早春的殘雪覆蓋著金屬門環(huán)。門后傳來斷續(xù)的嬰啼,像折斷的銀鈴墜落深井。工作人員說最近接收的嬰兒多帶著進口奶粉的甜香——那些年輕的母親,即便在絕境中仍要為孩子挑選最好的口糧。這讓筆者想起京都醍醐寺的垂枝櫻,最凄美的綻放總是離枝頭最近的地方。

櫻花國秘密分娩制度像是現(xiàn)代社會精心打造的潘多拉魔盒。它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哭聲,卻也可能關(guān)閉孩子追問來處的權(quán)利。當十八歲的少年在戶籍欄看見“來源不明”的刺目朱砂,那瞬間的暈眩將是一生難愈的暗傷。血緣之謎終將化作幽靈,在午夜夢回時叩擊心門。

但誰又能苛責那些在產(chǎn)床上顫抖的雙手?在女性職場參與率長期徘徊45%的櫻花國度,單親母親的貧困率如附骨之疽。當托兒所排隊名單長到需要以孩子的出生年月排序,當保育費成為比房貸更沉重的枷鎖,那些襁褓中的生命,便成了經(jīng)濟理性計算下的犧牲品。

筆者采訪過一位在保育園工作的老人。她說每天清晨都能看見母親們強作歡顏的臉,粉底遮不住眼下的青黑。“她們把哭泣留到深夜的地鐵站,把笑容留給哭鬧的孩子?!边@位見證過泡沫經(jīng)濟崩潰的老保育員,如今又在少子化寒流中見證著新時代的生存困境。

林芳正內(nèi)閣官房長官提到的支持體制,像遠方燈塔的微光。但要讓這光芒真正照亮迷途,需要拆解的不僅是制度藩籬,更是整個社會對母親角色的想象。當“賢妻良母”的規(guī)訓依然暗潮涌動,當職場與家庭的平衡仍是海市蜃樓,那些通往秘密分娩室的小路就會繼續(xù)生長。

最近,在奈良公園遇見抱著混血嬰兒的少女,她坐在吉野櫻下哺乳,花瓣落在嬰兒睫毛上。問及未來,她說要把孩子送回接收點?!爸辽倌抢镉泻銣叵浜团浞侥獭?,她低頭親吻嬰兒頭頂?shù)男郎u,”而我連明天的面包錢都沒著落”。春風掠過她腕間的自殺預防手環(huán),發(fā)出細碎的銀鈴聲響。

櫻花國棄嬰接收點不該是生命的終點站,而應是暫時避風的港灣?;蛟S某天,當社會真正準備好接納所有形態(tài)的生命故事,當每個母親都能在陽光下講述自己的選擇,那些白色搖籃里的哭聲,終將成為新生命的序曲而非挽歌。在此之前,人們?nèi)孕柙谶@倫理迷霧中,為那些被迫分離的母子點亮人性的燈塔,哪怕這光芒微弱如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