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zhàn)國末期,諸侯爭霸愈演愈烈,秦國崛起之勢已不可阻擋。在此背景下,魏、趙、齊、楚四國涌現(xiàn)出四位以“養(yǎng)士”聞名的貴族——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史稱“戰(zhàn)國四公子”。
他們憑借門客之力縱橫捭闔,或力挽狂瀾于國難,或深陷權力漩渦身敗名裂,最終結局皆折射出亂世貴族的宿命。

魏無忌出身魏國王室,為魏安釐王異母弟,封于信陵。他以“禮賢下士”著稱,門下食客達三千人,甚至能實時掌握趙王行蹤,令魏王忌憚。
其生平兩大功績尤為矚目:
竊符救趙:公元前257年,秦圍邯鄲,趙國危在旦夕。魏無忌通過如姬盜取兵符,擊殺大將晉鄙,率八萬精兵解趙之圍。
此舉雖為救趙,卻因違抗王命被迫流亡趙國十余年。
合縱破秦:歸魏后,他率五國聯(lián)軍大敗秦軍于河外,直逼函谷關,一度遏制秦國東進。
然而,功高震主招致魏王猜忌。秦國趁機散布謠言,稱魏無忌欲篡位,最終他被剝奪兵權,沉溺酒色,四年后郁郁而終。其死標志著六國抗秦核心力量的瓦解,史家評其“身心受摧殘最甚”。

二、孟嘗君田文:權謀家的家族覆滅
田文為齊國宗室,以“雞鳴狗盜”典故聞名。其父田嬰為齊威王幼子,封薛邑。田文繼位后廣納門客,曾歷任秦、齊、魏三國相位,展現(xiàn)出極強的政治投機性。
秦國歷險:秦昭襄王聽說田文賢能,就先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并請求見到田文。田文到了秦國,秦昭王立即讓田文擔任秦國宰相。臣僚中有人勸說秦王道:“田文的確賢能,可他是齊王同宗,任秦國宰相,謀劃事情必定是先替齊國打算,而后才考慮秦國,秦國可要危險了?!?/p>
于是秦昭王就罷免了田文的宰相職務,并圖謀殺掉田文,最終,田文靠門客裝狗盜裘、學雞鳴騙開函谷關得以逃生。
反戈母國:齊湣王因為派田文去秦國而感到內(nèi)疚。田文逃回齊國后,齊王就讓他做齊國宰相,執(zhí)掌國政。隨著田文的名聲進一步提高,田文專權也進一步加強,以至于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齊湣王感受到了來自田文的威脅,借田甲挾持案,嫁禍田文。
田文恐懼,就到了魏國,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公元前284年,在田文的配合下,魏國同西邊的秦國、趙國聯(lián)合,幫助燕國攻打并戰(zhàn)敗了齊國。齊湣王逃到莒,后來就死在那里。齊襄王即位后,與田文修好,田文便在諸侯國之間持中立地位,不再從屬于哪個君王。
晚景凄涼:晚年退守薛邑中立,死后諸子爭位,齊魏聯(lián)手滅薛,田氏絕嗣。
田文一生游走列國,雖以權術保全性命,卻因背棄宗國、家族內(nèi)斗,終致血脈斷絕,成為四公子中唯一“叛國者”。

三、平原君趙勝:忠趙之士的善終特例
趙勝為趙武靈王之子,歷仕趙惠文王、孝成王兩朝,相趙48年。其事跡集中于邯鄲保衛(wèi)戰(zhàn):
毛遂自薦:秦圍邯鄲時,他攜門客毛遂赴楚求援,促成楚趙聯(lián)盟。
散財守城:盡散家財招募死士,組織妻妾編入行伍,堅守至信陵君援軍抵達。
相較于其他三人,趙勝雖經(jīng)歷“三去相位”的政治起伏,但始終忠于趙國,得以善終。其子孫承襲爵位至趙亡,為四公子中結局最平穩(wěn)者。

四、春申君黃歇:移花接木的慘烈收場
黃歇是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出身者,憑借辯才從門客躍居楚相。其人生跌宕起伏:
救楚太子:設計助楚太子熊完(后為考烈王)逃離秦國,奠定政治根基。
移花接木:為鞏固權勢,將懷有身孕的妾室李環(huán)獻給無子的楚王,欲使己子繼位。然李園兄妹野心膨脹,于楚王死后在棘門設伏,刺殺黃歇并滅其全族。
黃歇掌權二十余年,卻因貪戀權位墮入陰謀,最終身首異處,成為四公子中結局最血腥者。

五、四公子命運的歷史鏡鑒
養(yǎng)士雙刃劍:門客體系雖能短期內(nèi)聚攏資源,如信陵君竊符、孟嘗君脫秦等,卻也加劇君主猜忌,甚至反噬自身,如黃歇被門客朱英預警而未聽。
權力與道德悖論:信陵君違抗王命卻存趙護魏,孟嘗君叛齊求存,凸顯亂世中忠義與生存的沖突。
時代洪流下的個體:四公子活躍于秦國商鞅變法后(前356-前338年)至秦滅六國前(前221年),其個人成敗皆與秦國崛起進程交織。信陵君死后18年魏亡,春申君死時楚已遷都避秦,歷史大勢已不可逆。
可以說,戰(zhàn)國四公子以養(yǎng)士為器,或力挽狂瀾,或權傾一時,卻終未能逃脫時代桎梏。信陵君抑郁、孟嘗君絕嗣、春申君族滅、唯平原君得保首領,其命運差異映射出權力游戲的殘酷本質。
他們的故事,既是個人才智與野心的史詩,亦為中央集權趨勢下貴族政治衰微的注腳。正如司馬遷評信陵君:“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薄Y賢下士的光環(huán)背后,終究難敵歷史的濤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