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結婚的時候,不僅要看對方的人品,還要看對方老人怎樣。
因為家里若是有一位“無德”的長輩,輕則天天雞飛狗跳,重則一地雞毛,三代人都被拖著過苦日子。
有些老人,一邊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一邊攪得兒女生活不得安寧。
更可怕的是,他們的影響不只是一天兩天,而是代代相傳。
老人“無德”毀三代:遇到這2種老人,堪稱一個家庭的災難。

一:“嘴巴刻薄、愛挑事”的老人
“嘴巴刻薄、愛挑事”的老人,嘴上不留情,背地里不干凈,3句話能讓人心里堵3天。
他們表面上是個熱心長輩,實際上是個愛挑撥是非的“家庭攪屎棍”。
張阿姨的兒媳小倩生完孩子沒多久就崩潰了,差點得了產后抑郁。
她不是不懂事,也不是不孝順,而是婆婆太過分。
她剛生完孩子,身體虛得很,醫(yī)生說要靜養(yǎng)。
可張阿姨一句話:“你哪有那么嬌氣,我那時候生兒子,沒幾天就下地干活了。”就讓小倩吃不下、睡不好,心里憋屈。
坐月子的時候,小倩吃了兩口雞湯,張阿姨就在廚房和鄰居講:“現(xiàn)在的媳婦啊,吃得多干得少,還要我伺候,我真是命苦?!?/p>
鄰居轉頭告訴小倩,誰受得了?
更可氣的是,張阿姨還常在親戚面前裝可憐:“我這兒媳啊,對我沒一句好話,孩子我白帶了,吃飯也不給我熱一口。”
聽起來多委屈,其實全是顛倒黑白。
家里氛圍越來越差,小兩口一見面就吵架。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里從沒有笑聲,有的只是冷臉和抱怨。
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敏感,稍微說一句就哭,動不動就躲在角落里發(fā)呆。
老師說,孩子在學校里也不合群,和別的孩子玩不到一塊去。
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他在一個負能量滿滿的環(huán)境里長大,心靈早就受傷了。
一個愛挑事、嘴巴不饒人的老人,不只是破壞夫妻關系,更是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
這樣的“德行”,毀的真的是三代人。

二:“只索取、不付出、不講理”的老人
很多人說,老人年紀大了,脾氣難免差點。
但有些老人不是脾氣差,是壓根就沒把兒女的生活放在眼里。
他們表面上是“我老了、你們要孝順我”,實際上是“我自私,你們得全聽我”。
老家李叔,去女兒家住的一年,差點把女兒逼瘋。
他外孫剛上初一,正是最叛逆的年紀。
李叔搬過去住,本來是說幫忙照顧外孫,結果每天就是看電視、打麻將,啥也不干。
他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我把你拉扯大,你現(xiàn)在就是該孝順我?!?/strong>
家里飯菜不如他意,他能摔筷子;
衣服沒給她及時洗,他就發(fā)脾氣;
孩子不聽話,他不是教,而是罵:“你跟你爹一個德行,沒出息。”
外孫一開始還叫他“姥爺”,后來都怕見到他。
學校打來電話說孩子上課睡覺、不交作業(yè),李叔第一反應不是心疼,而是罵女兒:“你連個孩子都教不好,你還能干嘛?”

最可怕的是,他經常在孩子面前貶低孩子爸爸:“你爸爸啊,真是一點用都沒有,我當初就不同意你媽媽嫁給這樣的人,現(xiàn)在可不是,一家人受罪吧?!?/p>
孩子聽多了,心里能不亂嗎?
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需要鼓勵和引導,結果在家天天被打擊,自尊心全被磨沒了。
最后,孩子有一次考試不及格,居然偷偷跑了出去。
那孩子在親戚家躲了3天才肯回家,但從那以后就像變了一個人,話少了,笑也沒了。
你說,是孩子的問題嗎?
不是,是那個“我只管享受,不管后果”的姥爺,把一個正在長大的孩子硬生生逼出了陰影。
這樣的老人,看上去沒干壞事,實際上天天在傷人。
他們不打不罵,卻用語言和態(tài)度,一點點掏空這個家的溫度。

三:有的老人,不是沒文化,而是沒“教養(yǎng)”
有些人會說,老人那一輩吃了很多苦,脾氣難免不好。
可吃過苦,不代表就可以成為別人的“苦”。
一個人到了老年,最該有的是慈悲心和分寸感。
可偏偏有些老人,一輩子沒學會什么是“尊重別人”。
他們覺得“我年紀大,我說了算”;覺得“你是兒女,就得聽我的”;覺得“我付出過,就永遠有理”。
這種思維,不但壓垮兒女,也毀了孫輩的心性。
孩子在一個沒有溫情的家庭里長大,學不會愛,也學不會溝通。
長大后,他不是性格自卑,就是情緒暴躁。到那時候,毀掉的,不只是一個孩子的人生,而是這個家未來幾十年的希望。
“我這都是為了你們好”“你們要孝順我”“我含辛茹苦養(yǎng)你們大,不該對我好點?”
這些話聽起來有理,仔細一看,背后全是自私。
他們從不關心兒女累不累,只關心自己吃沒吃好、住得舒不舒服;
從不關心孩子過得開不開心,只關心自己有沒有被當成“老祖宗”一樣供著。
這樣的老人,情感上是一口無底洞,理智上是一個斷了根的樹。他們看不見別人,只看見自己。
而他們帶給家庭的,不是依靠,而是疲憊;不是溫暖,而是寒心。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