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當代年輕人的"上香經(jīng)濟學"
這年頭,不少年輕人在上班和上進之間,果斷選擇了" 據(jù)某 最絕的是,現(xiàn)在上香都講究"精準投放"。求財?shù)娜ヘ斏駨R,求姻緣的去月老祠,考研黨直奔文殊菩薩,連程序員都找到了專屬的"代碼保佑佛"。北京雍和宮門口的大爺都學會新詞了:"小伙子,你這是要拜'事業(yè)佛'還是'桃花佛'啊?" 二章:燒香的前世今生 燒香這事兒,最初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印度那地方,熱得跟蒸籠似的,一群和尚圍坐講經(jīng),分分鐘就能睡倒一片。你想啊,佛經(jīng)本來就晦澀難懂,再加上這天氣,簡直就是天然催眠曲。 這時候,有個機智的和尚發(fā)現(xiàn),燒點香能讓大伙兒精神一振。這招比現(xiàn)在的紅牛還管用,香味一飄,昏昏欲睡的和尚們立馬來勁了。這就好比現(xiàn)在的打工人靠咖啡續(xù)命,古印度和尚靠燒香提神。 佛教傳到中國后,燒香這事兒可就玩出花來了。咱們老祖宗早就懂"香火外交"的道理——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不是葡萄干,而是各種香料。這可把漢武帝高興壞了,立刻把燒香升級成了"國家級"活動。 最搞笑的是漢武帝的"以香招魂"。寵妃李夫人去世后,漢武帝想她想得茶飯不思。有個方士說能用香料把魂魄招回來,結果煙霧繚繞中,漢武帝還真看見個影子。這事兒要擱現(xiàn)在,估計能拍成《尋夢環(huán)游記》漢代版。 到了民間,燒香的功能就更豐富了。驅(qū)蚊、提神、凈化空氣,簡直堪比古代版"空氣凈化器"。讀書人點香開竅,彈琴的點香助興,連喝茶都要配香,活脫脫把生活過成了"香道"。 最逗的是,古人還用"一炷香"來計時。這就好比現(xiàn)在人說"等我抽根煙的功夫",結果一抽就是半小時。估計古代人約飯也說"等我燒完這炷香",然后讓朋友餓著肚子等半天。 第三章:燒香的"國際朋友圈" 你以為就中國人愛燒香?那可太小看這個"國際朋友圈"了。 古巴比倫人燒香占卜,古埃及人燒香祭祀,連希臘人都覺得煙霧能通神。這要放在現(xiàn)在,估計得建個"全球燒香愛好者"微信群,天天交流哪家香料好。 最絕的是印度教,他們把燒香玩出了新高度——不僅燒,還要把香灰往臉上抹,說是能凈化心靈。這要擱現(xiàn)在,估計能開發(fā)出"香灰面膜",主打一個"心靈SPA"。 第四章:現(xiàn)代燒香的"科技與狠活" 現(xiàn)在年輕人上香都玩出科技感了。電子香、電子木魚、在線求簽,一套操作下來,功德值直接拉滿。有人在手機里裝了五個寺廟APP,每天定時"云上香",比上班打卡還準時。 最搞笑的是"電子木魚",敲一下+1功德,敲太快還會提示"施主,您這手速是要超度誰?"有人開發(fā)了自動敲木魚程序,結果被網(wǎng)友吐槽:"你這屬于功德造假,要封號的!" 現(xiàn)在最火的要數(shù)"倒流香"了,煙霧不往上飄,反而往下流。這玩意兒在古代是用來打仗的——軍隊生火做飯,用這招可以隱藏蹤跡?,F(xiàn)在倒好,成了網(wǎng)紅拍照道具。 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這香是不是拜反了?"結果商家立刻推出"萬能倒流香",號稱"往上拜財神,往下拜地基主,橫著拜還能求姻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