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章編號:F20240712

心理信息共享???/p>

2025年世界孤獨癥日特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994 篇文章

2008年起,聯(lián)合國大會將每年的4月2日確定為“世界孤獨癥日”,以提高人們對孤獨癥(自閉癥)的認識和關注。

談及孤獨癥,就不能不提大熱美劇《良醫(yī)》,天才自閉癥醫(yī)生肖恩·墨菲,用他的巧手和智慧,治愈了許多病人,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這部作品,最近也被改編成國產電視劇,青年演員張晚意,就飾演國產的自閉癥天才醫(yī)生。

無論是哪個版本,肖恩·墨菲與身邊人之間的誤解,可謂貫穿了整個故事。

比如,肖恩在面試時,因自閉癥的特質而被路人誤解為冷漠無情,但實際上他憑借敏銳的醫(yī)學直覺成功救治了一個生命垂危的小男孩。

又比如,在急診室值班時,肖恩因對環(huán)境噪音敏感而顯得煩躁,這讓同事誤以為他不專業(yè)。但實際上,他憑借對細節(jié)的敏銳觀察,成功診斷出一名患者的特殊病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他們會誤解我?”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這些疑問,或許也曾在你的腦海中徘徊過。

對于孤獨癥(自閉癥)、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以及許多神經(jīng)多樣性人群來說,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往往比想象中更深。

普通人可能很難準確共情孤獨癥患者的情緒,而孤獨癥患者也可能難以解讀普通人的社交暗示——這種困境,使得界限的設定變得尤為復雜。

在4月2日世界孤獨癥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一杯咖啡呼吁,希望大家能帶著更多的理解與耐心,去探討這個問題,并嘗試給出一些專業(yè)的解讀和“破壁法則”。

因為,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也都值得擁有溫柔且尊重的邊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孤獨癥與雙重同理心問題

雙重同理心問題(Double Empathy Problem)由孤獨癥研究者 Damian Milton 博士提出。

它描述了當兩個對世界有著截然不同體驗的人進行交流時,彼此如何產生誤解。

這一問題在孤獨癥患者與普通人之間的溝通中尤為重要。

我們通常更容易理解那些與自己有相似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的人。

由于神經(jīng)類型的不同,當人們有不同的神經(jīng)類型時,由于偏好、社交風格、為人處事、情感體驗和其他領域的差異,溝通更有可能中斷(Milton等人,2022)。

舉個例子:

在我大學時期,每次去取郵件時,我都會只拿自己的郵件,而不會代取室友的。

我認為,既然我不喜歡別人隨意碰我的東西,別人應該也不希望我碰他們的。

這個行為對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但我的室友卻對此感到困惑,甚至認為我過于自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表明,雙重同理心問題不僅影響孤獨癥患者對普通人的理解,也同樣影響普通人對孤獨癥患者的理解。

一項研究邀請 81 名普通人閱讀由孤獨癥患者或普通人撰寫的個人敘述,結果發(fā)現(xiàn),當讀者閱讀自閉癥患者的敘述時,其換位思考的準確度明顯較低(Cheang 等人,2024)。

另一項研究則讓孤獨癥患者與普通人進行對話,并由第三方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當溝通雙方的神經(jīng)類型相似(如孤獨癥患者與孤獨癥患者之間,或普通人與普通人之間)時,對話往往更順利(Jones 等人,2023)。

這表明,溝通障礙并非單方面的問題,而是雙方都可能存在誤解。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更開放、包容的視角,去理解那些與我們擁有不同神經(jīng)特質的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與界限有什么關系?

雖然有時界限是由我們自己或他人明確設定的,但更多時候,它是隱性的,需要根據(jù)具體情境來推測和判斷。

例如,我們可以猜測,在特定的角色和情況下,應該向特定的人透露多少自己的信息。

當雙方根據(jù)對社會的不同體驗做出這些推論時,結論必然會有一些偏差。

因此,對于普通人和自閉癥患者而言,這種偏差可能尤為明顯。許多時候,自閉癥患者可能無意間越界,而普通人卻誤以為這是刻意為之。

由于彼此對社交規(guī)范的認知存在差異,界限往往難以被雙方準確識別和尊重。

當這些誤解沒有得到及時澄清時,就容易引發(fā)困惑、沮喪,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憤怒”——雙方都感到對方的行為難以理解,卻又不知如何有效溝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三件事對確定普通大眾和孤獨癥患者之間的界限非常有幫助:

1. 清晰的溝通。

在與不同神經(jīng)類型的人互動時,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對方的暗示。

因此,明確設定界限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可以提前討論多晚打電話算太晚就不能打了,或者在邊界被打破時第一時間讓對方知道。

清晰、具體的溝通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摩擦,還能幫助雙方在尊重彼此需求的基礎上建立更順暢的交流方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避免設想

當有人沒覺察到我們的底線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做出假設,認為對方是故意的。

有時對方可能根本不知道這條界限的存在或其重要性。

如果有人觸犯了你的底線,在做出判斷之前,先主動溝通,詢問對方的意圖,這樣不僅能避免誤解,還能促進相互理解,使雙方的關系更加和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提出問題

有時,我們會很快認定別人和我們有相同的喜好,我和室友在處理郵件時就是這樣。

不過,當與一個可能對世界有不同體驗的人交流時,關于喜好的小問題可能會起到很大作用。

例如,我們可能這樣問:"你喜歡開車時聽音樂還是安靜?"或者問:"你喜歡擁抱嗎?"然后再判定你與正交談的人有相同的喜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雙重同理心問題會讓不同神經(jīng)類型的人之間劃定界限變得更加復雜。

盡管如此,只要有清晰的溝通、開放的心態(tài)和好奇心,無論彼此的思維方式如何不同,只要愿意傾聽和理解,我們就能找到更和諧的相處方式。

End

作者 |詹妮弗-格拉奇(Jennifer Gerlach,LCSW)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常駐伊利諾伊州南部,專攻精神病、情緒障礙和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石蕊(238)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校對團隊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Neko

聯(lián)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