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車禍致3死”事件發(fā)酵三天后,小米官方、遇難者母親和雷軍先后回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簡單來說,小米官方還沒拿到車輛,所以暫時給不出任何結(jié)論;遇難者家屬表示小米調(diào)查組始終沒有和自己聯(lián)系;雷軍發(fā)文稱小米方面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還沒有辦法回答,但也表態(tài)“無論發(fā)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次事件,讓我想到了7年前的電影《升級》,這部影片由雷·沃納爾導演,豆瓣評分8.2,品質(zhì)和口碑都不錯,電影背景設定在人工智能時代,格雷和艾莎這對情侶去拜訪科學家艾倫,參觀體驗了他設計出的人工智能芯片STEM。

回家路上,格雷和艾莎所乘坐的汽車開進了暴徒聚集的貧民窟,在那里兩人遭遇襲擊,艾莎被歹徒開槍打死,而格雷則身受重傷下半身癱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生活要繼續(xù)下去,復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燒,想要給愛人報仇的格雷找到了艾倫,植入STEM芯片,就此重新站起來,智力、體力、反應能力都大幅升級,他開啟了調(diào)查和復仇之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以說,《升級》是對近未來的預言,里面情侶乘坐的極具科幻感的汽車,像極了特斯拉新款車型Cyberttruck(當然,馬斯克好像承認過說外形設計借鑒了《銀翼殺手》),而車內(nèi)的智能交互和自動駕駛,當下的智能車輛基本已經(jīng)全部實現(xiàn)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電影里,格雷和艾莎去艾倫的豪宅時,乘坐的是艾倫的汽車,他們自己的智能車跟在后面抵達目的地。離開時,兩個人搭乘自己的車,簡單輸入目的地,車輛就能帶他們回家,全程智能駕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影片中兩個人都在乘客艙里,不需要在駕駛艙操作汽車,甚至小兩口聊天聊到興頭上,還開始了親密舉動。

然而,很快他們發(fā)現(xiàn)車輛偏離了原定的目的地,不但越開離目的地越遠、速度也越來越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個人開始和車輛的智能系統(tǒng)互動,要求車輛回到原定目的地,哪怕停車也好,他們已經(jīng)感覺到車輛不太正常了。然而車輛不但沒停,反而迅速提速,兩個人想切換成人工駕駛也失敗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識到危險已經(jīng)來臨,格雷將艾莎推回座椅,系好安全帶,接著車輛失控翻車,兩個人雖然幸免于難,卻馬上遭遇歹徒襲擊,最終釀成慘劇。

電影里的悲劇,和現(xiàn)實中小米SU7的悲劇,都源自智能駕駛

如果高速上的三個女生沒有依賴智駕,而是始終握緊方向盤自己駕駛,看到施工路牌時就警醒減速,大概率可以避免慘劇。

如果電影里情侶不是乘坐智能駕駛汽車,而是方向盤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傳統(tǒng)汽車,就不會開進危機重重的貧民窟,艾莎就不會命喪槍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和電影里的智能駕駛不能完全依賴一樣,回到小米SU7事件,撿重點說。4月1日晚小米汽車的六點回應中,第六點明確指出,小米SU7標準版有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包括碰撞預警 (FCW) 和緊急制動 (AEB) 兩個子功能,作用對象是車輛、行人、二輪車三類目標,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間。這個功能和行業(yè)同配置的AEB功能類似,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

用人話翻譯過來就是,小米智駕識別的障礙物有一定限制,比如事故中突遇改道、水泥樁等障礙物就沒能識別,但這些在日常駕駛中會經(jīng)常遇到,進而說明智駕不能完全代替駕駛,只能作為輔助駕駛,對于路況和障礙物的判斷,依舊要依賴人眼,而不是電腦和機器。

但官方宣傳不是這個樣子。

雷軍在不同場合多次對小米SU7智能駕駛有過闡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里,小米智能駕駛團隊發(fā)布了4個重大版本,從高速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到城區(qū)NOA,再到無圖城區(qū)NOA,最后到端到端全場景自動駕駛,完成了我三年前對他們提的要求,進入智能駕駛行業(yè)第一陣營。”雷軍曾在今年年初的直播中透露。

在最近舉行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雷軍稱,”任何一輛小米汽車現(xiàn)在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動駕駛。”

“端到端”是不是代表著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自動駕駛“是否意味著無需駕車人手動參與?

7年前的電影《升級》,是對這次的小米SU7事件的預言,就算科技再怎么先進和智能,人也不能完全依賴智駕,還是要掌握車輛控制權(quán)。但品牌方和媒體的宣傳,卻一再強調(diào)智駕的優(yōu)勢,而回避智駕的短板和危險性。

事故發(fā)生后,社會各界有很多觀點。有一種說法是“什么時候開始出了交通事故開始找車企了?”這種觀點顯然是偷換概念,如果是完全由人操控的傳統(tǒng)燃油車,自然是人的責任,但這一次是有智駕的新能源車,消費者買車花的錢包含了智駕服務,難道不應該享受“端到端的自動駕駛”?出了事故難道不是車輛本身技術(shù)不成熟、車企和媒體宣傳的責任嗎?電影《升級》亦是如此,在自動駕駛已經(jīng)普及的時代里,當車輛系統(tǒng)失控,難道要怪情侶倆沒有自己開車嗎?

希望這次事件能給其他擁有智駕車輛的車主敲響警鐘,要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方向盤就要掌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