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雷軍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今天的心情有點復雜,甚至堵得慌。

大家都在談小米SU7的車禍,先為三條年輕的生命默哀吧。

據說現場慘不忍睹,人都被燒沒了,任何的文字都顯得蒼白。

雷軍,雷總,也是第一時間發(fā)了文,說自己特痛心,并對車禍表示哀悼。但也表示,網上有好多的猜測,他們因為還沒拿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暫時說不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屬那邊比較激動,揪著兩點問:

1、車為什么撞一下就燒了?

2、出事后車門為什么打不開?

小米官方很快就回應了,根據最新消息(調查還在持續(xù)中),出事前:

1、駕駛的車速不低,應該過百了;

2、路況比較復雜,附近有個施工路段;

3、智能駕駛警告的晚,碰撞前兩秒才提醒,車主接收后雖然減速了,但還是出了車禍。

系統(tǒng)記錄顯示,出事前的十幾分鐘,智能系統(tǒng)警告過好幾次,但最后人還是沒了。

這事一出,網上立馬炸了鍋。但我今天想聊的,不只是小米怎么樣,也不是技術怎么樣。

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我國每年有五萬多人死在馬路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想問問:

新能源汽車出來后,我們在追求技術、速度和各種配置的時候,是不是飄了?

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聊車、開車,越來越像是談一場游戲?

技術封神、參數爆炸、智能加持......好像一切的風險都能被抹除掉。這是一種危險的幻覺,更是一種集體性的“風險失重”——

我們對風險,正變得越來越麻木。

小米SU7這件事,來的很及時,炸醒了沉浸在“科技美夢”中的我們。它用最殘酷的方式提醒我們:

技術再牛,也只是工具;方向盤在自己手里,大家才安心。

這事的背后,有兩個因素在把我們往“溝”里帶。

一、 智能駕駛

現在鼓吹的L2智駕,高速上確實能讓大家解放手腳。但它的定位大家要清楚:就是個“高級輔助”,而不是“代駕老司機”。

它的視野有不少的盲區(qū)(尤其識別不了靜止物),反應的時間可也能救不了你的命(這次的2秒夠干啥?),遇到緊急情況時更不會像人一樣可以靈活避險。

坑就坑在,它在一般的簡單場景下比較好用,而平時越好用,你越容易把它當“神”,放松警惕。

你兩手一甩全靠它,舒服是舒服,但代價就是關鍵時刻會措手不及,甚至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

二、警惕下降

以前十幾秒破百的車大家還都會小心開,現在2.7秒破百的車反而一路狂飆。

技術進步讓“性能猛獸”不再是少數人的玩具,但問題是:

這種技術被輕易交到每個人手里時,我們的駕駛技術、安全意識和敬畏之心,都隨之升級了嗎?

得承認,人的天性就喜歡省事、酷愛刺激、還容易分心。

技術的發(fā)展恰恰精準打擊了這些“弱點”:

輔助的駕駛讓你變“懶”,強勁的加速給你“爽”翻,炫酷的大屏還抓你“眼球”。

技術在狂奔,但我們大腦處理信息、應對風險的能力進化得可沒那么快。

高科技的進步正好放大了我們的“僥幸”和“惰性”,讓我們在享受便捷時,不知不覺降低了自己的安全線——忘了開車這事,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所以,小米SU7的事故,不能白白發(fā)生。

除了追責,我們更應該從根子上進行反思。

1、汽車廠家們, 營銷時要厚道。

一定要一五一十地交代技術局限,做到讓消費者心里有數。

2、監(jiān)管部門, 規(guī)則得跟上。

新能源、高性能車、輔助駕駛,這些都怎么管?車企的廣告是不是都合格、相應的培訓是不是都做了,這些都得抓起來。

3、消費者,心里要有數。

技術始終都是輔助,安全還是要靠自己。千萬不要僥幸,也千萬別分心,一定要充分敬畏生命,更要詳細了解你的車。

4、媒體, 少吹捧。

別再一天到晚只關注各種參數的報道,把這種“內卷”轉向安全吧,都帶頭理性,不要成天吹捧繁榮。

我們的汽車正變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聰明”,這是時代的紅利,但也千萬讓它們麻痹你。

《易經·坤卦》里有句話說得好:“履霜,堅冰至” 。

意思是,當你踩到薄薄的初霜時,就應該警覺,因為嚴寒的冰封季就要來了。

放到這里也一樣——

千萬別忽略車里那些“微不足道”的隱患,

這些“霜”,要的可能是你的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fā),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