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jié),蘇軾郁悶地寫下曠世神品《黃州寒食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又是一年寒食節(jié),不知不覺憶起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的“寒食帖”?!白油蒲员苁?,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元豐五年的這一天,因“烏臺詩案”而被貶的蘇東坡,郁悶地寫下了曠世神品《寒食帖》,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

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

我國好多地區(qū),清明節(jié)前一天仍保留著寒食節(jié)傳統(tǒng)。

《荊楚歲時記》稱:“去冬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焙彻?jié)的起源,據(jù)說是與春秋的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屬介子推有關。重耳流亡國外十余年,介子推護駕有功,當重耳返回故國即位,介子推卻躲入深山,避官上位。重耳以放火燒山企圖逼出介子推,不料山火卻將介子推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jié),民間便有時日禁火之舉。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戶戶在節(jié)前就紛紛制作甜干餅、鍋攤餅、冷粥以便下咽充饑,寒食節(jié)里街上賣干餅的小販特別多。有詩云:“草色引開盤馬地,蕭聲催暖賣餳餅?!?/p>

到了今天,寒食禁火的習俗早已銷聲匿跡了。但介子推淡泊名利,激流勇退的精神,值得紀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大文豪郁郁不得志寫下《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被貶謫黃州,因此,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即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有感而發(fā),作此兩首寒食詩抒發(fā)心中的惆悵孤獨,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后。

此書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并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輝意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解讀曠世神品《寒食帖》

歷代鑒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

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后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云霞之麗,山各(指黃庭堅)又發(fā)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nèi)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于帖后“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后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余韻”四字于卷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蘇軾是一位天才形的書法家,用他的話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睂崬榇司淼膶懻??!逗程返膬?nèi)容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其章法:渾然天成,自然生動,形成強烈的節(jié)奏韻味;結(jié)構(gòu):結(jié)體鈄正、大小變化懸殊,時往東去,又往西來,斜斜正正,大大小小,左右疏密相間,時緊時放,短長肥脊,變化萬千;筆法:渾厚中帶俏麗,圓轉(zhuǎn)中又見勁挺。用筆率意奔放,恣肆揮灑。

《寒食帖》的杰出就在于既包容了蘇東坡扁平的“石壓蛤蟆”之譏,和肥厚的“墨豬”之嫌的風格和技巧,又超出了他平時書寫的水平,可謂是神來之筆。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

命運多舛的《寒食帖》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為馮展云所得,馮死后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顏樸孫購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過,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密切關注。1918年轉(zhuǎn)傳到顏韻伯手中。當年12月19日為蘇軾生日,顏韻伯作跋記錄此事本末。1922年,顏韻伯游覽日本東京時,將《寒食帖》高價出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一時傳為佳話。震災之后,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內(nèi)藤虎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內(nèi)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作跋以記《寒食帖》從中國輾轉(zhuǎn)遞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于懷。

二戰(zhàn)剛一結(jié)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杰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購回,并題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杰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这抑蠛耍圃顭凉袢?。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逗吃娞吩跁ㄊ飞嫌绊懞艽?,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