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讓我點評幾個小時前,特朗普凌晨推出的關稅政策。

我想起電視劇走向共和里面慈禧的一段臺詞,對這個宣戰(zhàn),對那個宣戰(zhàn),總共對11國宣戰(zhàn),光緒都看懵了,親爸爸這是奧特曼附體了么?

那么特朗普呢,他如同慈禧加強版,對柬埔寨關稅49%,對越南關稅46%,對泰國關稅36%,對瑞士關稅31%,對印度關稅26%,對韓國關稅25%,對日本關稅24%,對歐盟關稅20%,對英國關稅10%........

這個名單太長太長了。

讀者讓我點評,我直接援引紐約時報的觀點。

紐約時報認為,特朗普關稅幅度遠超預期,打擊面遠超預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

對美國的正面影響。

就是稅收收入大幅度增加,預期增加6萬億美元的收入,可以大大緩解美國36萬億的債務。

就這么一條。

負面影響有一籮筐。

1、會引起所有被美國加關稅國家的對等制約。

你對我加關稅,我也會對你加關稅。

美元如果繼續(xù)向以往那樣保持強勢貨幣的姿態(tài),疊加各國的對等關稅之后,將極不利于美國的出口貿易。

意思是說美元本來就很貴,不對美國加關稅我都不想買你家產品,何況加了關稅之后。

而你美國對全球加,全球也只能反過來對你加,于是,你美國的商品,就顯得更貴了。

2、會引起美國進口商品的大幅度漲價,從而使得通脹更難治愈,增加美國民眾的生活成本,并引起GDP的下降。

3、中國將是美國這一輪普遍關稅政策之下的最大獲利者。

因為美國和各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惡化,而中國與美國之外的各國之間,依然采用此前的貿易模式。

也就是說,中國與非美國家繼續(xù)在運轉昔日的國際貿易體系,美國孤立了一圈,孤立了自己。

這是來自外媒的觀點。

我基本上是認同的,在這個基礎上,給讀者們做進一步的分析展開。

首先我們看出口貿易,我認為特朗普的想法是分階段的。

紐約時報說得對,長期看影響美國的出口貿易,因為美國幾乎得罪了所有國家。

但是短期看,美國一階段想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以后出口給誰,而是當下的制造業(yè)回流。

特朗普在一階段想要做的事情是我不向全世界采購了,我想自己生產,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那么這個階段下,是沒有出口問題的。

等制造業(yè)真的回流了,等真的有出口問題了,到時候再減關稅,再擁抱過去的全球貿易模式,刺激自己的出口不就得了?

非常商人的想法,每個階段都尋求對自己最有利的模式。

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人性問題。

作為商人,你敢在美國投產么?

反正如果是我,我不敢。

因為我沒有辦法確定你特朗普到底能夠執(zhí)行多久。

特朗普可不是電視劇里的慈禧,過了幾年,如果特朗普說了不算了,作為商人,我都投產了,你讓我咋整?

因為我的競品的價格不是我定的,是關稅決定的。這會子關稅高,我覺得投產有得賺,等關稅不在了,進口商品沖擊之下,我還有競爭力么?

制造業(yè)又不是直播網(wǎng)紅,說有就有,那東西廠房設備砸下去,動輒數(shù)年。

而要形成產業(yè)鏈,要形成全產業(yè)鏈,要一個個都敢跟投,你看看我,我看看,彼此觀望的時間算進去,沒有20年,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如今都80了。

基于人性,如果商人們彼此觀望,遲遲不擴產,你覺得會怎樣?

一方面進口的價格大增,一方面自產的能力不足,除了通脹,看不到別的可能。

擔心的不只有紐約時報,包括高盛在內,都很擔心。

高盛主要擔心的是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因為這些價格上升,全都會轉嫁給消費者。

消費者無力負擔,進而影響企業(yè)利潤,拖累GDP0.5個百分點,拖累美國經濟。

至于紐約時報說的,最大的受益者將是中國,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勸諫。

他們在對特朗普表達,你這么個搞法,殺敵800,自損1200,得不償失。

他們說的最大的受益者是我們,是長期視角,如果美國一直這么干,那最后只能全世界都不陪美國玩,你自己玩吧。

但是短期來看,所有人都是有損失的,包括我們,因為從此進入了貿易壁壘階段。

我們也有損失的,我們失去了美國這個客戶。

作為世界工廠,我們從頭到尾并不想失去任何客戶,我們本著開門做生意,把所有人都當顧客的店家心態(tài)。

但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某個顧客非要怎么樣,只能由他去。

何況他是要和全世界都這樣。

所以對出口是不利的,但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外部越是紊亂,我們越是可以期待下下階段內部的刺激幅度。

所謂外需之外,就只能靠內需嘛,對國內某些機靈的投資人,特朗普的一意孤行,或許是利好。

那么我們把話題拉回美國。

特朗普這么做,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的。

按照我們那天講的財富的底層邏輯,階層的產生真相,美國這個國家,相當于從漢初,走到漢末這樣一個階段。

這個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實質上是分配比例之間的問題。

美國剛建立的時候,可能是3%,37%,60%,后來變成3%,67%和30%,到現(xiàn)在變成3%,87%和10%。

很多人分蛋糕的比例從60%一路下降到30%,到10%,怎么辦呢?

只能3%不斷向未來借錢,去補貼這些人的消費,這才是36萬億美債的來源。

特朗普的想法是說,包括傳統(tǒng)盟友歐盟,英國在內的外國人都對不起美國,集體賺了美國的錢,所以他要加關稅。

但實際上,美國與全球之間的關系從來都是平衡的。

財富世界里有兩個部分,貿易與金融。

你站在貿易的角度,美國對全球幾乎都是逆差,似乎是大家合伙在賺美國的錢。

可是,你站在金融的角度,這些國家賺了美國的錢之后,錢呢?錢在哪兒?

錢又流入了美國,以投資的方式流入了美國,進入了美國的金融市場。

也就是說,美國貿易上是逆差的,金融上是順差的,財富上,是平衡的呀。

你不讓大家從貿易上賺你的錢,你要玩自給自足。

那么請問,沒有了順差的這些國家,拿什么錢去投資美國?

美國的金融市場沒有了來自全世界的這么多錢持續(xù)不斷的注入,何以維系?

人不可能揪著自己的頭發(fā)把自己拉到空中,美國也不可能貿易順差的同時,金融順差。

這是常識啊。

如果美國的富老頭們發(fā)現(xiàn)不再有來自全世界的源源不斷的錢注入美國金融市場,請問,他們賺什么錢呢?

他們沒得賺,為什么要留在美國呢?難道是圖美國人勤快?成本低?要合伙幫著特朗普搞制造業(yè)么?

如果美國的金融無法提供長期回報,那資本的錢,一定會外流的。

即便出于經濟以外的考量,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考量,他們也會考慮類似日本這樣的地方,就如同巴菲特前些年早已布局的那樣。

那真就如美國媒體擔憂的,這么做的結果不是讓87%的蛋糕逐步流入10%,緩解3%向未來借的債務,而是外流了。

而如果特朗普真能把這件事執(zhí)行且長期執(zhí)行下去,那我們那天聊財富底層邏輯里的第八個話題的抄底策略。

就未必能兜得住了。

當然,我相信,大概率他是執(zhí)行不下去的。

因為萬事萬物都遵守能量守恒,錢的流動遵守,人也遵守。

我原以為特朗普會逐步扶植美國的制造業(yè),慢慢形成美國制造業(yè)的既得利益群體,等到這個群體成長起來,再讓制造業(yè)的力量去對抗金融業(yè)的力量,逐步形成平衡。

但沒有想到年邁的特朗普這么剛,在制造業(yè)既得利益群體連個萌芽都還沒有的情況下,直接以一人之力,力壓全美資本。

這個先破后立的打法,短期內無法形成任何既得利益群體的支援,他的自信簡直是,讓我不由得想起三國演義里司馬懿的臺詞:

諸葛亮食少而勞多,豈能久乎。
關注公眾號,記憶承載,方能閱讀正文《財富的真相與人類社會的底層邏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