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四川方言短劇《家里家外》,整部作品完全吊打同期其他不走心無邏輯的潲水短劇,那些多看一眼都讓人胃部不適,而這部卻如沐春風,讓人不忍快進。除了合理的劇情,正確的三觀,以及編導演全體人員的認真對待,復原的80年代四川的風貌真是高度還原,其中一則細節(jié)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天府可樂,但是整個時間線都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有天府可樂嗎?我一個八零后當年知道天府可樂,但是好像沒有喝過,那么這個天府可樂到底有何來頭,后來怎么樣了?今天江陽沽酒客跟大家說一說。

天府可樂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起源于重慶美華汽水廠,最初生產青鳥汽水,在時代的變遷中,先后更名為中國汽水廠、重慶冰廠、重慶飲料廠等,業(yè)務也拓展至汽水、冰糕、食品等領域。到了1980年,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重慶飲料廠與四川省中藥研究所聯(lián)手,成功研制出天府可樂配方,這是國內首款以天然中藥成分為原料的可樂配方,次年,天府可樂正式面市,從此開啟了一段輝煌歷程。

20世紀80年代,天府可樂迅速風靡全國,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1984年,在國家原輕工部的產品質量評議中,天府可樂脫穎而出,力壓可口可樂等一眾國際品牌,展現(xiàn)出強大的品質實力。1985年,更是被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定為國宴飲料,享有“一代名飲”的美譽。巔峰時期,中國天府可樂集團公司下屬灌裝廠多達108個,產品涵蓋四大類50多種,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75% ,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日本、莫斯科、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成為中國飲料行業(yè)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然而,1994年與百事可樂的合資,成為天府可樂命運的轉折點。百事可樂通過合資獲取了天府可樂的營銷網絡后,便開始壓縮其產量,致使天府可樂的市場份額逐年銳減,從最初的75%降至1% ,幾乎從市場上銷聲匿跡,累計虧損高達7000萬元。2006年,天府可樂無奈將股權出讓,陷入長達十余年的沉寂。
但天府可樂的團隊并未放棄,2008年,天府可樂踏上追討品牌和核心配方的艱難征程。經過不懈努力,2010年,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天府可樂勝訴,成功拿回品牌及其核心配方;2013年,又順利奪回商標。2016年,在沉寂20余年后,天府可樂帶著國人的情懷與期待,重新回歸市場。

復出后的天府可樂積極探索轉型發(fā)展之路,不斷推陳出新,緊跟時代潮流。2021年,對產品進行全面煥新升級,推出草本加強型可樂和青鳥橙汁汽水,包裝設計更加簡潔時尚,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2022年,推出無糖型可樂,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飲品的需求,并與陳昌銀麻花、瀘州老窖等品牌跨界聯(lián)動,推出聯(lián)名款產品,拓展品牌影響力。

2025年,天府可樂在產品創(chuàng)新上再進一步,接連推出“天府可樂小胖罐”“天府可樂電解質”系列、“天府可樂大胖瓶”等新品?!靶∨止蕖币阅贻p化、便攜化設計搶占即飲市場;“電解質”系列主打運動健康場景,填補功能性可樂飲料空白;“大胖瓶”則憑借高性價比切入大眾消費領域,滿足多元化需求 。
在渠道建設和市場拓展方面,天府可樂也在穩(wěn)步推進。目前,銷售網絡主要集中在四川、重慶和貴州等地,川渝市場占比達70%,同時逐步向內蒙古、新疆、廣東以及東北三省等地區(qū)滲透,盡管在部分地區(qū)尚處于起步階段,但銷量正穩(wěn)步增長。此外,天府可樂還積極參加各類展會,如第112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通過場景化體驗、互動等形式,傳遞“國貨自信”與“品質匠心”,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如今,天府可樂的工廠生產二期項目正在有序推進,計劃通過光伏設備鋪排、智能化生產線升級、綠色制造工藝應用及產能擴容,進一步夯實企業(yè)發(fā)展根基,力爭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國貨名片。從輝煌到低谷,再到如今的強勢復興,天府可樂的發(fā)展歷程,不僅是一個品牌的奮斗史,更是中國民族飲料產業(yè)發(fā)展的縮影。未來,在競爭激烈的飲料市場中,天府可樂將繼續(xù)憑借獨特的產品優(yōu)勢和品牌魅力,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讓這瓶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可樂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在下次再看到類似勾起時代記憶的影視作品時,我們也能對其中這些細節(jié)背后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