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生原創(chuàng)分享】

當西方神話還在“用肋骨造人”,因此不惜宣稱“男人比女人少一根肋骨”時,東方智慧已開啟“手工定制”模式——

一、上古時代的“硬核手藝人”?

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的情形,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個性化生產線”:

天地開辟,山河壯美,尤其當時的黃河流域,風光旖旎(yǐ nǐ),天神女媧來到這里,她不禁感慨這里風物雖好但缺少了最重要的元素——人類的活動。于是,據《風俗通義》記載,這位女神開始參照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人類,她“摶黃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純手工捏制VIP客戶,批量生產普通成員,堪稱效率與藝術性并存的典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女媧的真實身份可能更接近上古部落的女性領袖。她“人首蛇身”的形象,實際是龍蛇圖騰崇拜的一種具象化(《山海經》認證);而“煉石補天”的壯舉,則暗含早期人類對抗自然災害的集體記憶。

試想,在整個人類的童蒙時代(據考證還屬于舊時器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一位帶領先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抵抗各種災害、發(fā)展人口的女首領,被后世尊為創(chuàng)世女神,這波“史詩級包裝”倒也不算過分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補天:一場石器時代的“搶險工程”?

某日,天柱崩塌、洪水滔天(《淮南子》稱“四極廢,九州裂”),女媧面臨上古版“末日危機”。她沒有選擇去西方尋找諾亞方舟,而是擼起袖子開啟硬核救災:

?材料創(chuàng)新?:熔煉五色石為“補丁”,比她更早玩轉高溫冶煉技術的,大概只有自然界的火山了吧?

?生態(tài)修復?:“斷鰲足以立四極”,用神龜腿代替倒塌的天柱,這“原生態(tài)建材”簡直是……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了。

?環(huán)境治理?:“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妥妥的治水防洪組合拳。

這場行動被《論衡》評價為“虛妄之言”,但換個角度看,它或許隱喻著母系氏族時期人類改造自然的雄心——天漏了?補!地塌了?填!沒有機械臂與混凝土,就用智慧與勇氣向自然宣戰(zhà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造人背后的“社會學實驗”?

女媧的“造人流水線”藏著早期文明的密碼:

?人口戰(zhàn)略?:從手捏到繩甩,本質是部落人口擴張的“技術革新”——《太平御覽》稱“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者,引縆(gēng)人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婚姻制度?:為避免“隨機配對”引發(fā)社會混亂,她主動擔任上古“民政部總顧問”,《路史》記載“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讓人類告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混沌狀態(tài)。

?音樂外交?:發(fā)明笙簧樂器(《世本》蓋章),用音樂凝聚族群,堪稱原始版“文化軟實力”。

考古學家在河南西水坡遺址發(fā)現的6500年前龍虎蚌塑,或許正是其部族后裔傳承女媧時代“天文歷法與部落信仰”的物證——既能補天治水,又能搞藝術促和諧,這位女神的工作報告絕對能寫滿三卷竹簡。

?四、從神話濾鏡到文明符號?

女媧廟里的香火繚繞了數千年,但剝開神話外殼,我們看到的是一位上古領袖的務實畫像:

?地理錨點?:傳說她生于成紀(甘肅天水),葬于風陵渡(山西芮城),恰與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區(qū)域重疊,暗示其部族活躍范圍。

?技術遺產?:煉石補天或對應早期礦石冶煉嘗試,而“蘆灰止水”可能是利用草木灰附固石材以筑堤壩的實踐經驗。

?性別隱喻?:作為罕見的女神創(chuàng)世傳說,她象征著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過渡期的權力余暉(《說文解字》甚至將“媧”解釋為“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惠生說:女神,還是女工程師??

今天的我們,或許更愿意相信女媧不是揮揮衣袖就造山填海的神明,而是那位帶領先民燒制彩陶、搭建房屋、譜寫樂章的部落首領。她的“神話簡歷”里,藏著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智慧:天破了就補,人少了就造,秩序亂了就定規(guī)矩——這種“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剛性思維,是不是很符合現代理工科的“工程師精神”?

下次聽到女媧傳說時,不妨腦補這樣一個場景:

一位身著麻衣、手執(zhí)石斧的女首領,正站在黃河邊指揮族人壘土、疊石以防洪。她頭頂的星空依舊閃爍,但屬于人類文明的火光,已然被她親手點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