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某紅書發(fā)了個隨想后,反饋還不錯,評論區(qū)讓我多聊聊,我就展開說說。還是要說一下,這里并不是說未來經濟狀況不好大家都沒工作,所以靈活就業(yè)。而是說,工作越來越不穩(wěn)定是常態(tài),越早接受生活可能越容易一些。
首先第一個問題,學歷過剩的結果是啥?
也沒啥,最主要的就是,祛魅。
祛魅就是沒人把大學生當回事了。
這事本身倒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今后沒人愿意為學歷掏錢了,學歷變成了個標簽而不是 “資格證書”,你還得證明自己,才能給自己定價。之前的文章里也講過,絕大部分名校畢業(yè)生,畢業(yè)十年之后月收入過不了兩萬,很多文科類的更低。與此同時海外留學的收入也在跌,并且遠遠沒到底。
我以前一度理解不了美國那邊為啥大家讀博的激情那么弱,后來知道他們已經經歷過了我們當前這種情況。上世紀 80/90 年代,大學生供應太多,導致根本沒有那么多崗位。美國那邊私營為主,國家沒義務解決就業(yè),很多文科和理科博士去加油站工作作為過渡。
一直到現(xiàn)在,美國博士找不到工作很正常,或者說找不到適合博士的工作很正常,一些冷門博士當本科用。
當然了,專業(yè)和專業(yè)不太一樣,比如計算機相關的,現(xiàn)在依舊很火,但是你讀個天文專業(yè),或者 “法國語言文學”,“古生物” 什么的,那你就等著吧。這也是為啥這些年博士們大量回流,問就是拒絕那邊高薪。其實是那邊找工作太難了,單位不給工作簽,只能回來了。
那后來怎么解決的呢?
美國那邊沒解決,每個人都后果自擔。
一方面美國讀書比較貴,大家一算計,發(fā)現(xiàn)很多專業(yè)性價比太差了,也就不那么熱衷學歷了。美國人一般不會在那些明顯沒 “錢途” 的專業(yè)上使勁讀,這類專業(yè)就被亞裔給占領了。
中國這邊讀書費用很低,所以不少人特別熱衷讀書,不過這兩年隨著學歷貶值,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其實最大的成本是時間。
另一方面美國人習慣了找不到工作就去靈活就業(yè)。論靈活就業(yè),美帝永遠走在最前邊,畢竟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絕大部分職業(yè),都是他們那邊最先出現(xiàn)的。甚至大家上某紅書,就能看到,很多國內去美國讀博的妹子,畢業(yè)也不去上班,在家?guī)揄槺闫鹛栕鲎悦襟w,也算靈活就業(yè)的一部分。
或者沒班上就去創(chuàng)造個班,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各種奇怪玩意,什么吃播,什么喊麥,早年都是從美國那邊來的。這兩年油管上甚至養(yǎng)著一群 “戒色” 博主。我經常在想,第一個把 “戒色” 這事當班上的人真是個天才,如今那些頭部博主已經都財務自由了,還有太多人看不懂為啥這也能賺到錢。如果大家有心去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有太多非主流職業(yè)都能賺到錢。
這就跟前些年提倡的 “萬眾創(chuàng)業(yè)” 似的。不出意外,咱們這兩年又要提這個口號了。
不僅年輕人,35 歲以后的中年人也得接受工作越來越難找的現(xiàn)實,甚至有博主建議大家四十歲 “畢業(yè)” 就別找了,隨便自己干點啥也比找工作強。
所以每個人都得提前考慮到時候自己該做點啥,比如口才好的提前搞個直播號,動手能力強的哪怕做個手工博主。啥特長都沒可以考慮下做體力勞動,隨著咱們國家跟發(fā)達國家的距離越來越近甚至超越,必然的結果就是體力勞動越來越貴。其實現(xiàn)在也已經很明顯了,你家隨便做點啥,去找個工人過來,費用大概率嚇你一跳,他接一單的費用,可能頂你一天收入。
也就是說,體力勞動不一定是去工地搬磚或者進廠打螺絲,比如現(xiàn)在一線城市雇一個帶小孩阿姨,動不動月薪上萬,跟本科生也沒啥差別,而且這么高的收入,很明顯供不應求。
此外大家知道吧,中國絕大部分財富都在 “70 后” 老登手里,他們現(xiàn)在五十來歲,還行動自如,但是很快就要跟美國那邊似的,需要人給看著了。
可能有小伙伴說,有錢的老頭有多少,能撐起多大的規(guī)模?
不是這么算的,這是個 “分級配套體系”,最有錢的,比如蔡瀾那種,幾十上百人圍著他轉;一線豪宅里的那些老頭可能三四個人給照顧;中產老頭可能需要一個住家保姆;沒啥錢的老頭,可能使用鐘點工阿姨,相當于 “共享保姆”。甚至在小地方,包括我老家那種五線小城市,現(xiàn)在都有大量的住家保姆,退休金挺高那群人孩子不在身邊,他們找個保姆照顧他們。
甚至都不用想未來,如果大家認識這方面的中介,就知道這個產業(yè)現(xiàn)在已經不小了,有的干的好的一個月兩三萬也正常。問題是中國的真正的老齡化還沒來。到時候需要天量的人力來照顧這些老人,就跟日本似的。我還見過專門陪老人們釣魚的,把裝備搬上車,把老人帶到水池子邊,把裝備鋪開,晚上再逆向操作一遍。但是這種人一般得有點情商,得會聽老頭們瞎扯淡。
至于 AI 和機器人能不能解決,我傾向于覺得這兩樣可以緩解人力勞動強度,提高大家的生活質量,但是改變不了格局,還是得有人參與。有點像 Excel 引入之后,白領們更忙了。
不說養(yǎng)老了,說回主線。
后續(xù)慢慢往兩個方向發(fā)展,一種是極致的穩(wěn)定,也就是真正的體制內,不包括國企什么的,放在二三十年的長度上,唯一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只有公務員,其他的都不行,或者說不保險。
這個社會絕大部分人,長期來看都得做好靈活就業(yè)的心理準備。當然了,這個詞不太好聽,可以叫 “自由職業(yè)” 或者 “創(chuàng)業(yè)”,本質都是一碼事。
這里并不是傳播焦慮,其實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沒幾個企業(yè)能活幾十年,能活幾十年的企業(yè)不一定收留你幾十年,疊加中國充沛的勞動力。所以大家都應該提前接受這個現(xiàn)實。
其實你接受 “遲早靈活就業(yè)” 這個現(xiàn)實之后,會發(fā)現(xiàn)也沒啥。
甚至我這些年碰上以前的同事,他們很多在二十來歲就因為績效不好,公司不給續(xù)約,然后被動失業(yè)了。
當時大家都是很痛苦的,但是多年后回過頭來,都表示 “感謝公司不收留之恩”。他們就是那個時候被迫去思考出路在哪,不少人反思之后覺得自己不是干碼農的料,干脆不上班去單干,多年后普遍還不錯。
畢竟相比上班,單干是非常鍛煉人的,這么多年積累下來,單干那群人能力比上班的強一些也正常。
他們普遍覺得 “失業(yè)得趁早”。
也就是說,如果遲早要面對一個問題,不如早點面對,有十來年的思考時間,總比只有幾個月強。單身的時候思考這類問題,總比拖家?guī)Э谶€背著車貸房貸強。而且在一個公司待時間久了,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覺得可以一直待下去,哪天突然沒班可上,會極度痛苦。很多外企就是這樣。
那未來趨勢是啥樣的呢?
1、成熟的社會自然會給每個人找個坑,只是這個坑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沒想法、沒特色、啥也不擅長、又不愛思考,那你的坑可能非常平均,但是總會有,只是價格問題。
社會保障體系的趨勢肯定是越來越完善,也就是將來大家想餓死也費勁,但是想靠保障系統(tǒng)過得很好,也不太現(xiàn)實。。小病靠醫(yī)保,大病靠命。此外最大的痛苦往往是欠債產生的,不欠債也沒啥難的。學會 “定存”,賺到錢立刻就把 20% 的存起來,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動,養(yǎng)成習慣,這個習慣不會讓人發(fā)財,但是可以避免很多痛苦。
前幾天去了趟上海,注意到一個之前沒注意到的事,那邊超市配貨員、酒店保潔、保安什么的,老年人比例非常高,而且都打扮的很精神,跟我在日本的體會非常像。上海經濟發(fā)達,年輕人需求大,他們不愿意干這些活,這些工作就給沒啥技能的老人了。
上海在很多時候就是個風向標,上海的很多現(xiàn)象,都會慢慢向全國擴散。
2、想過好,得發(fā)掘特別技能。
理論上講,每個人都有個特別強大的 “出廠設置”,只是你沒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沒想好怎么變現(xiàn)。再或者你有強烈的沖動去做某件事,比如想去做口播博主,想去做讀書博主,甚至想去做戒色博主,但是有強烈的 “羞恥恐懼”,一直不敢邁出那一步。
這時候你就能理解那句 “失業(yè)要趁早” 的含金量了。很多時候,人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走投無路,才能放下面子和恐懼去走那條一直想做的事。不把你逼到混不下去,你不會放下面子,直到放下了,你才能意識到天地多寬敞。
前幾天還有讀者跟我說,她幾十年就干明白一件事,就是減肥成功了,從兩百多斤減到了一百斤左右,拍了個視頻,一直不好意思發(fā),拖了一年才發(fā)朋友圈,發(fā)了之后有不少人找她付費減肥?,F(xiàn)在盡管沒賺到大錢,但是完全不用去上班了,而且很激情,覺得能一直做下去。
其實社會給每個人都安排了十幾年的緩沖期,讓你充分思考自己到底能干點啥,也就是干起來不累、又有成就感、還能養(yǎng)活自己的事,在靈活就業(yè)那天來臨前做好準備。
3、保持開放性。
我們的教育讓我們有種執(zhí)念,太過在意知識和教育。
這倒也沒啥問題,但是問題是,寫入教材的東西,往往都老的沒法看了,誰也別指望通過教材里的東西獲得超額收益。
只有保持開放性,多去嘗試新東西,不要太在乎面子,多嘗試,多進入一些新領域,進去之后干中學,而不是迷失在沒完沒了的 “準備” 中。
我其實挺反感不少人扯未來趨勢,動不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什么的,誰看不出來啊,但是這些領域對絕大部分人是完全封閉的,你扯一個絕大部分人進不去的領域有啥意義?
關鍵還是多思考普通人能干的事。
大家思考過一件事沒,咱們這個社會整體趨勢是,生產的東西越來越 “沒用”。這里說的 “沒用”,指的是越來越跟生存無關,比如對大家至關重要的農業(yè),從事人口越來越低,美國那樣的超級農業(yè)國,農業(yè)人口只占總人口的 1%。而且呈現(xiàn)出 “越賺錢越沒啥用” 的趨勢,比如那些超級主播,網紅,橄欖球運動員,這些東西整個行業(yè)沒了,對社會一點影響都不會有。
所以說大家思考 “未來能干啥”,也要往這個方向思考,人類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務虛,因為基礎需求滿足起來是很容易的,精神需求是無限的,你滿足任何一個小分類,那都夠你吃一輩子。其實在中國也沒啥 “小眾” 一說,任何小眾分類上的人數(shù)都比歐洲一國都多。
此外賺大錢這種事,運氣占了 90%,所以要避免掉入線性思維的坑,避免成天焦慮世界上有那么多比你優(yōu)秀的人。大概率再過一些年,會發(fā)現(xiàn)你把那些比你優(yōu)秀的人甩了一大截。這個世界并不靠實力排位,這一點對于實力不咋地的人來說是好消息。
文末總結下吧。
1、并沒有傳播焦慮的意思,我傾向于覺得未來找工作應該不難,但是穩(wěn)定的越來越少。你想過得稍微好一些,可能就得徹底放棄穩(wěn)定,去追求自己的 business,最好是線上的,這樣邊際成本低。
2、最重要的是,觀念上做好準備,經常想想,如果走投無路,你會去做啥?如果想到了,為啥不現(xiàn)在考慮做起來?絕大部分事情都得經過很長時間的磨合。
3、你越抗拒 “靈活就業(yè)遲早到來” 這個事實,可能發(fā)生的時候你越崩潰,如果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多做嘗試,其實會發(fā)現(xiàn)路很多,尤其現(xiàn)在這個年代。
3、保持開放性,如果腦子里突然蹦出來一個想法,發(fā)現(xiàn)做的人很少,那應該高興而不是第一反應就覺得做不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