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也許將再次改變醫(yī)美世界的格局和發(fā)展方向。當然,這似乎成為了一種習慣,對于艾維嵐而言。第一個提出“醫(yī)美行業(yè)再生材料”的產品,到今天所有產品都在談論“再生”。第一個提出“微球”概念的醫(yī)美產品,到今天所有注射材料不跟“微球”沾點邊,都拿不出手。今天,艾維嵐將醫(yī)美產品拉到了基因層面的討論。

眾所周知,人體由基因、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幾個機構層次構成,之前醫(yī)美材料的研究,尤其是惰性材料,大多數停留在組織層面的研究,少數在細胞層面。而這一次,艾維嵐將視角直接帶入到了基因層面,從本質上探討了膠原生成的機理,“活性再生”的機理,安全性,也讓大家直觀認識了艾維嵐與其它注射材料由本質的區(qū)別。

近期,由@羅盛康教授團隊牽頭做的研究《A Feedback Loop Driven by H4K12 Lactylation and HDAC3 in Macrophages Regulates Lactate-Induced Collagen Synthesis in Fibroblasts Via the TGF-β Signaling》發(fā)表了,此次發(fā)表的文章刊登于期刊《Advanced Science》,該期刊最新影響因子14.4。超越Sculptra和Radiesse(發(fā)表于J Am Acad Dermatol,影響因子12.8),成為醫(yī)美再生材料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影響因子最高的研究性論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向全體作者致敬

大家可能發(fā)現了,中國目前醫(yī)療美容監(jiān)管以及批證的體系,都是按照監(jiān)管藥的思路來做的,也就是以救濟原則來看待所有產品的申報,在救濟原則下,患者將“求生”作為首要考慮點,會接受小于獲益的損失,也就是藥物的不良反應。但是醫(yī)美行業(yè)卻是基于非救濟原則下的一個產業(yè),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尋求美麗的過程。

這個“非救濟原則”一定程度造就了醫(yī)美行業(yè)的特殊性,因此相較于公立醫(yī)院執(zhí)業(yè)醫(yī)生而言,醫(yī)美行業(yè)需要其從業(yè)的醫(yī)生同時具備多項技能。醫(yī)美的治療是綜合了醫(yī)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美學、哲學,更為復雜的治療過程,這個行業(yè)里,我們將“患者”稱為“求美者”,作為求美者,更加注重的是“零損害基礎上的單純獲益”,“求美”是第一原則。原則上求美者是健康人群,不能接受由帶來的損失或風險,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醫(yī)美產品的安全性要求比治療領域藥品更嚴格。因此對于醫(yī)美醫(yī)生而言,除了需要融貫上述各類學科內容外,需要了解更多生物學、細胞學、基因層面的研究型內容,甚至更前端的抗衰機理。

所以我們未來會看到,產品的研究和競爭越發(fā)的卷,真正從細胞層面、基因層面,去闡釋自身材料的抗衰機理和安全性。這又再次應了我之前預測的:關于再生材料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技術類的論文會成為各大雜志期刊的熱門,更多我們看見的再生醫(yī)美的效果背后那些證據和實錘會不斷地被發(fā)現。

我們來回顧一下,我給大家羅列了幾條,我過去在很多文章里提到過的,比如,明明是為了提升面部緊致度而打艾維嵐,結果打完后發(fā)現自己膚質改善了(比如皮膚細膩了,膚色變白了,變亮了,黃褐斑減輕了,痘痘改善了,毛孔變小了);比如以前皮膚敏感的,有酒渣鼻的,打完后發(fā)現皮膚沒有那么容易紅了;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應用(脫發(fā)啊,私密啊),這些我就不一一說了,當時我們是通過這些臨床發(fā)現反推了一下,推測可能因為艾維嵐促進了膠原蛋白的新生,所以在緊致增容的同時也改善了膚質。

那么今天要帶給大家的這項重磅研究,就為我們的推測提供了堅實又有力的證據,我且稱它為童顏針作用機制探秘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打了艾維嵐以后,膚質都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尤其有一些炎性皮膚反而得到了控制

傳統童顏針:對炎性刺激的思考

回看PLLA這個品項,過去我們對它的認知是:它的確是跨時代意義的醫(yī)美產品,它的作用機制的確是再生,但是它是以炎性刺激為主的再生,這樣的觀念被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刻板印象中。而重點來了,炎性不是與衰老正相關嗎?一個醫(yī)美抗衰產品成為了促炎因子?!越打越衰老?!我們還敢打嗎?買個伏筆,我會寫一篇炎性-衰老-再生的文章,相信又將是一篇所有醫(yī)生和消費者關注的爆文!

關于為什么是炎性,我之前給大家說過,炎性的環(huán)境形成,與PLLA的顆粒形狀有關系。微球不同的形態(tài)對組織刺激的差異,球形最低,銳角越大刺激越大,一般來說,三角形>五邊形>球形,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微球的外觀越是接近圓形,它對組織的炎性刺激就越?。?/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炎性刺激,三角形>五邊形>球形

有人說,那是不是能這樣理解,片狀晶狀的微球顆粒,是不是因為刺激性大,所以能長得多?

的確,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這樣理解的,所以你們也一定聽說過,有的產品主打增容,有的產品主打緊致,我想這可能是產品的賣點定位設計不同。但是仔細想想,如今的醫(yī)美大環(huán)境已經非常卷了,如果炎性刺激很大,求美者的注射體驗就不會太好,可能很多年前我們還能接受打完后“腫好幾天”,如今,別說腫好幾天,就是腫一天,都有可能機構連同醫(yī)生和產品一起被掛在小紅書。

所以說,現在的醫(yī)美市場,真的是“既要,又要,還要”,既要有效果,又要安全性,還要注射體驗感好。

以傳統童顏針為例,在可被檢索的文獻以及FDA公示的數據庫中,我們也看到了層出不窮的AE(Adverse Event不良反應)事件。1993年6月至2014年8月,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的不良事件查詢數據庫(MAUDE)共報告了3782起與filler相關的不良事件。其中,40%與傳統的童顏針有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FDA數據統計(參考文獻2)

這些數據也從側面佐證了為什么童顏針在國外上市那么多年都一直賣不好,顯然受制于產品工藝,它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阻止了它的發(fā)展。過去未改良的童顏針無論在復溶和結節(jié)發(fā)生率上,都不是很適應醫(yī)美市場的需求。

這個事情到了中國就有所不同了。迄今為止,我在臨床上收到的關于艾維嵐的反饋,鮮有負面,可以說在腫脹程度,注射體驗感和效果安全性方面,艾維嵐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這些現象的背后,醫(yī)生們就開始探究原因了,因此才有了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篇羅盛康教授團隊的研究,究竟是什么樣的再生機制,讓它和傳統童顏針有所不同?

在羅教授的研究者,亮點之一就是它著重證實了PLLA(艾維嵐)作為緩釋乳酸的載體,對巨噬細胞安全無毒害作用,且有效促進巨噬細胞遷移和吞噬能力:能夠加速巨噬細胞聚集,促進TGF-β的分泌,進而刺激成纖維細胞合成Ⅰ型和Ⅲ型膠原蛋白;同時清理炎癥和損傷組織,創(chuàng)造有利于膠原合成的微環(huán)境,減少不成熟或纖維化膠原的形成

巨噬細胞和再生的關系

那么大家就要問了,這個巨噬細胞這么厲害的嗎?它和再生醫(yī)生們關系呢?

我們先來看看巨噬細胞在再生過程中擔任的角色:巨噬細胞是一種有效的免疫效應細胞,在組織穩(wěn)態(tài)和損傷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促進組織損傷的發(fā)生和進展,并在各種發(fā)病機制疾病中促進傷口愈合和組織重塑(參考文獻4)。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羅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巨噬細胞對再生的意義重大,簡單來說就是:巨噬細胞耗竭后膠原蛋白增加被抑制,這表明巨噬細胞在乳酸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中作用很大。

醫(yī)生們用小鼠做了體內實驗,一共設置了4個不同的組別:第一組作為正常對照;第二組小鼠腹膜內注射氯膦酸鹽脂質體用于耗竭巨噬細胞;第三組小鼠真皮層注射PLLA 誘導膠原蛋白合成;第四組也就是關鍵組,這組的小老鼠在PLLA 注射前1天,腹膜內注射氯膦酸鹽脂質體(驗證巨噬細胞在膠原蛋白合成過程中的作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四組實驗小鼠

勇敢免疫熒光和Masson染色檢測檢測皮膚樣本中F4/80(巨噬細胞標志物)、膠原蛋白I和III的蛋白水平。發(fā)現第三組小鼠在PLLA注射后膠原蛋白表達顯著增加;而第四組小鼠當巨噬細胞耗竭后膠原蛋白增加被抑制,這表明巨噬細胞在乳酸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中作用很大(下圖b-d)。而這一結果,再次在Western blot檢測得到了驗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一旦巨噬細胞耗竭,膠原蛋白新生被抑制

那么,巨噬細胞會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嗎?醫(yī)生們再次設計了一個體外實驗,將巨噬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分層培養(yǎng):然后第一組只放成纖維細胞;第二組在成纖維細胞中加入了PLLA(艾維嵐);第三組則是巨噬細胞+PLLA+成纖維細胞。

Western blot檢測結果顯示巨噬細胞的存在顯著促進了成纖維細胞中乳酸誘導的膠原蛋白合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巨噬細胞的存在顯著促進了成纖維細胞中乳酸誘導的膠原蛋白合成

所以,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巨噬細胞在再生的過程中,真的太重要了;它的耗竭會抑制膠原蛋白的新生,而它的存在又可以加成乳酸去誘導膠原蛋白的合成。

為什么艾維嵐是非炎性再生?

驗證艾維嵐對巨噬細胞的作用,成為了揭示艾維嵐作用機制的關鍵。醫(yī)生們用了三種方式驗證了艾維嵐對巨噬細胞安全,無毒害作用:

1. CCK-8細胞活力檢測:不同濃度的PLLA(0.25、0.5、1 mg/mL)處理巨噬細胞(BMDMs)72小時后,細胞活力未受影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活細胞標記(Tubulin-tracker)觀察PLLA處理后巨噬細胞的形態(tài);同時用MTT實驗進一步驗證細胞活力,結果與CCK-8一致,表明PLLA對細胞無毒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Calcein-AM/PI染色檢測巨噬細胞活性,結果顯示PLLA處理后活細胞比例無顯著性變化,進一步證明PLLA的安全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驗證了無毒害作用后,我們就要看看艾維嵐對巨噬細胞有沒有什么正面的作用。

醫(yī)生們又通過了g-h 劃痕實驗,驗證了PLLA處理顯著促進了巨噬細胞的遷移能力,且呈劑量依賴性,從而加速了巨噬細胞的聚集。

又通過了i-j 熒光微球吞噬實驗:PLLA處理后巨噬細胞吞噬微球的數量顯著增加,增強了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有助于清理炎癥和損傷組織,創(chuàng)造有利于膠原合成的微環(huán)境,減少不成熟或纖維化膠原的形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此,我們終于對之前那些發(fā)現,找到了一點點線索:為什么艾維嵐的再生機制不同于之前的傳統童顏針,原來是因為,它給再生提供了一個友好安全的環(huán)境,并且它還在再生的同時,清理了炎癥和損傷的組織,這也側面佐證了過去我們發(fā)現的,艾維嵐的附帶價值:緊致增容的同時,一些膚質問題得到了改善,呈現出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美”

我一直在想,假如國內上的第一款童顏針不是艾維嵐而是傳統童顏針,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再生時代“是否能夠到來?或者來得這么快,來的這么迅猛?中國醫(yī)美能否引領這個時代?當然,時光無法倒流,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之中老天自有安排的,就像是現在的醫(yī)美市場一樣,這是一個最的時代,也是一個最的時代。優(yōu)勝劣汰,水落石出?;仡^來看,恰恰第一個再生材料的橫空出世是艾維嵐,一個最好的產品加上最好的團隊去市場化操作,才能得到這樣的結果,領導了這個時代,顛覆了國外的傳統統治地位,就像諾基亞、索尼以及曾經許許多多的行業(yè)巨無霸,這些行業(yè)巨頭依舊會被取代新的優(yōu)質生產力所替代。

更多關于這項研究的內容,限于篇幅,我們下次再細細討論,而且我將分享更加顛覆性的內容,敬請期待!總之,時刻保持學習和辯證的思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愿你我都能從今天的分享中獲益。

那就到這里,最后別忘記點“在看”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參考文獻

1. Zou Y, Cao M, Tai M, Zhou H, Tao L, Wu S, Yang K, Zhang Y, Ge Y, Wang H, Luo S, Ju Z. A Feedback Loop Driven by H4K12 Lactylation and HDAC3 in Macrophages Regulates Lactate-Induced Collagen Synthesis in Fibroblasts Via the TGF-β Signaling. Adv Sci (Weinh). 2025 Feb 13:e2411408. doi: 10.1002/advs.20241140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945346.

2. Ortiz AE, Ahluwalia J, Song SS, Avram MM. Analysis of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ata on Soft-Tissue Filler Complications. Dermatol Surg. 2020;46(7):958-961. doi:10.1097/DSS.0000000000002208

3. Dong Y, Zhang Y, Yu H, Zhou L, Zhang Y, Wang H, Hu Z, Luo S. Poly-l-lactic acid microspheres delay aging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in rat skin. Front Immunol. 2024 May 31;15:1394530. doi: 10.3389/fimmu.2024.1394530. PMID: 38881903; PMCID: PMC11177849.

4. Zhou D, Huang C, Lin Z, et al.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function with emphasis on the evolving roles of 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J]. Cell Signal, 2014,26(2):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