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祭祖掃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起源于周代,融合了古代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的習俗。古人認為,清明時節(jié)“氣清景明”,萬物生長,是祭奠祖先、親近自然的好時機。這一天,人們通過插柳、掃墓、吃時令食物、遵守禁忌等傳統(tǒng)習俗,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也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清明習俗:1要插,2要掃

1要插——插柳條,迎福氣

“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白頭”,這句俗語道出了插柳的重要性。

古人認為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清明時柳樹發(fā)芽,人們將柳條插在屋檐下、門框上,或用柳枝編成環(huán)戴在頭上,寓意驅(qū)趕霉運、留住春天的福氣。在江南地區(qū),還有“戴柳成蔭”的說法,希望柳條能為家人遮風擋雨,護佑安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要掃——掃墓祭祖,傳承孝道

掃墓是清明節(jié)的核心習俗。人們帶著鮮花、紙錢、酒食到祖先墓前,清除雜草、添上新土、擺放祭品,表達對先人的思念與感恩。

在福建、廣東等地,掃墓時還會焚燒紙扎的“金山銀山”“房屋車馬”,希望祖先在另一個世界衣食無憂。這些儀式不僅是對親人的緬懷,更是提醒后人不忘根本,傳承孝道家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清明飲食:吃3樣,養(yǎng)身又納福

1. 青團——春天的味道

青團是江南清明必吃的傳統(tǒng)美食。用艾草汁染綠的糯米皮,包裹豆沙或芝麻餡,蒸熟后油亮清香。艾草有驅(qū)寒祛濕的功效,春天吃青團既能養(yǎng)胃,又象征“團圓美滿”。

2. 清明螺——鮮美的時令菜

“清明螺,賽肥鵝”,清明前后的螺螄肉質(zhì)最肥美。南方人常將螺螄與蔥姜同炒,嗦一口鮮香滿口。螺螄殼薄易碎,吃時需要耐心,也寓意著“破除霉運,好事多磨”。

3. 薺菜——藥食同源的春菜

薺菜是清明時節(jié)的野菜之王,民間稱“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用它煮雞蛋、包餃子,能清熱明目。老一輩常說“清明吃薺菜,眼亮心不衰”,既是養(yǎng)生智慧,也寄托了對健康的期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清明禁忌:忌4事,避晦氣

1. 忌穿大紅大紫:掃墓是莊重的場合,穿著素色衣服表達對先人的尊重。民俗認為,鮮艷的顏色容易“沖撞”祖先,也顯得不夠虔誠。

2. 忌傍晚掃墓:古人講究“陽氣盛時祭祖”,掃墓最好在上午至下午3點前完成。太陽落山后陰氣漸重,尤其老人小孩容易受涼生病。

3. 忌嬉笑打鬧:墓地是肅穆之地,大聲喧嘩、追逐打鬧會被視為不敬。福建一些地方至今保留著“掃墓不語”的規(guī)矩,全程安靜完成祭拜。

4. 忌探親訪友:“清明不串門”的習俗源于寒食節(jié)禁火的傳統(tǒng)。古人認為這天陰氣較重,去別人家可能帶去晦氣。如今雖不必嚴守,但掃墓當天還是以祭祖為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傳承習俗,安康順遂

清明節(jié)的每個習俗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插柳條是為家人祈福,掃墓祭祖是傳承孝道,吃時令美食是順應自然,遵守禁忌是敬畏天地。這些傳統(tǒng)看似簡單,卻藏著“天人合一”的哲理。

今日清明,不妨放下手機,帶孩子插一枝柳、嘗一口青團,在傳統(tǒng)儀式中感受血脈的延續(xù),也愿這些古老習俗能助我們驅(qū)散霉運,納福迎祥,安康順利一整年!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chuàng),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quán),未經(jīng)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quán)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