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就是在諸葛亮幾次北伐的這段時間里,魏國的溫縣,某天,忽然上任了一個新縣令。

而且,這個新縣令,據(jù)說還是一個行為藝術(shù)家。
坊間有傳言,說他母親去世比較早。然后他爹續(xù)弦,讓他多了一個繼母。然后,在這位縣令小的時候,這個縣令的繼母,對他特別不好,總是讓他干家里最累的活。但這位縣令,卻始終無怨無悔,對自己的繼母特別孝順。
甚至有一次,隆冬大雪時節(jié),他這個繼母想吃魚。但是當時他家比較窮,根本買不起魚。而外面是大雪天氣,河面早就凍住了,想釣魚也釣不了。

但即便如此,這位孝順的縣令,還是想出了辦法。接下來,他做了一件極具行為藝術(shù)的事情。
他跑到河面上,解開自己的衣服,用自己的體溫,硬生生捂化了河面。然后,有兩條魚就從洞里跳了出來,被他帶回家奉養(yǎng)給了繼母。
這個故事,叫做臥冰求鯉。

這個縣令,名叫王祥。
對于臥冰求鯉這個故事,后世很多人都覺得,這就是大家編出來的。畢竟,一個人的體溫,怎么可能在大雪天氣下,把河面給捂開呢?
其實這個故事的真相,根本就不重要。王祥當時到底是怎么弄到的魚,甚至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弄了一條魚,同樣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當王祥上任之后,大家都知道了這個故事。
然后,人人都覺得他很孝順。
而按照三國時期的制度,孝順的人,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當然,具體到底是什么情況,我們其實也沒必要討論。因為對于歷史而言,真正重要的,從來都不是那條魚,而是王祥這個人。
因為在正史上,確實沒記載王祥的詳細上任時間。所以我們只能根據(jù)其他的事情,來大致推斷這個時間點,應(yīng)該就是在諸葛亮北伐的這幾年當中。
而他上任的這個溫縣,是司馬懿的老家。

歷史,有的時候就是這么奇怪。一個事件發(fā)生的時候,最初可能無人在意。但若干年之后,大家回過頭去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后來的很多事情,都是從這件小事開始的。
而這個名叫王祥的縣令,他到溫縣去做縣令,恰好正是如此。
說起來,這個王祥,也算是名門之后。王祥的祖上,最初據(jù)說可以直接追溯到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當年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幫秦始皇掃平天下,六國有五個國家,都是他們爺倆滅的。

而到了秦末的時候,王翦的孫子王離,在巨鹿之戰(zhàn)當中,直接被項羽正面滅掉了。因為這一戰(zhàn),王家暫時衰落了下去。
不過,在這之后,王家其他的后人當中,有一些人,就去了瑯琊郡,從此開始在當?shù)亻_枝散葉。
后來,這一脈的王家人,就被大家稱作是‘瑯琊王氏’。

再往后,到了西漢中期的時候,這家人里面,終于出了一個厲害人物。這個人,名叫王吉。因為他直言敢諫,深得漢宣帝的信任。所以在漢宣帝時代,王吉就得到了重用。歷史上的王吉,他對漢宣帝的概念,大概就相當于后來魏征對李世民的概念。
另外,就是這個王吉,首先提出了‘晚婚晚育’的概念。
很多現(xiàn)代人都以為,古人都是很早就結(jié)婚了,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在很多時代,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口數(shù)量,接近土地承載上限的時候,國家其實是提倡晚婚晚育,以此來限制人口數(shù)量。

可能也正是因為王吉的這個提議,導(dǎo)致西漢后期的很多人,結(jié)婚都比較晚。就比如劉秀,后來是快三十歲的時候才結(jié)婚。同時代其他很多人,也都是二十多歲之后才結(jié)婚的。
而從王吉開始,接下來,一直到東漢,王家一直都有人做官,而且官職還不低。到了東漢后期的時候,王家傳到了王仁的手里。這個王仁,后來一度官至青州刺史,他就是王祥的爺爺。
所以,現(xiàn)在我們回頭去想想臥冰求鯉的故事,是不是就能想明白一些事情了?
王祥去臥冰求鯉,天下皆知。但如果是一般人去臥冰求鯉,估計就得被鄰居笑死,覺得這孩子腦子不太好使?就算真需要鑿開河面,他為啥不用冰鑿呢?

但是再往后,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王家卻突然衰落了。
而當時王家突然衰落,這事其實還和孫權(quán)他們家有關(guān)。
大概在董卓入京的時候,王祥的大伯王睿,當時正好擔任荊州刺史。而當時在荊州境內(nèi),有一個郡叫長沙郡。這個郡的太守,名叫孫堅。

然后,為了響應(yīng)諸侯聯(lián)合討董,孫堅就帶兵一路北上。結(jié)果在北上途中,孫堅和王祥的這個大伯王睿,產(chǎn)生了矛盾。最終,孫堅直接進攻,逼得王睿吞金自盡了。
王睿的死,對于王家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為按照當時的政治傳統(tǒng),一個大家族,往往會把絕大多數(shù)的政治資源,都集中給下一代的某一個人,以此來保證家族的穩(wěn)定傳承。而王睿的突然去世,無疑導(dǎo)致王家的政治資源,突然就被斷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接下來,東漢各地開始陷入混戰(zhàn),群雄并起。在戰(zhàn)亂年代,王家再想翻身,那就更難了。
所以最后,王祥的父親,終其一生,都沒有再入仕做官,只是一味帶著家人避難。雖然活了下來,但也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地位。
更要命的是,王祥的母親,去世很早。在他母親去世之后,他的父親又給他找了一個繼母。

而這個繼母入門之后,給王祥又添了一個弟弟,而且對王祥特別不好。等到王祥稍大一些之后,他爹又去世了。
所謂的天崩開局,其實也不過如此。
那么,從一個天崩開始,王祥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個縣令呢?

其實很簡單!一是因為王祥本人,一直都很努力。他確實一直在努力讀書,所以他本人很有學問。再加上他比較會搞行為藝術(shù),比較會經(jīng)營自己的名聲。大家都知道他很孝順,自然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二是因為后來的王祥,遇到了一個貴人。
在整個東漢末年,王家一直在躲避戰(zhàn)亂,沒有出來做官。但是等到三國鼎立的格局成型,到了曹丕登基之后,徐州這邊,某天忽然上任了一個新的刺史,名叫呂虔。

而王家的老家瑯琊郡,恰好就屬于徐州管轄。
熟悉漢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如果一個家族,祖上連續(xù)兩代人出過刺史。那么這個家族,在他們家的家鄉(xiāng),一定是有點東西的。不管是聲望還是人脈,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這種人,在史書上一般被稱作是地方豪強。

而這個呂虔上任之后,不知道他是看中了王祥的名聲,還是之前和王家的長輩有交情。反正最后,呂虔做足了姿態(tài),征召王祥來輔佐自己。而王祥也做足了姿態(tài),多次禮讓。最后呂虔親自派了牛車過來接他,他這才上路。
另外,呂虔出身武將,并不是太精通于政務(wù)。所以,王祥入仕之后,呂虔就把整個徐州的政務(wù),全都交給了他打理。而王祥也確實很有能力,在他的打理下,徐州很快就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因為這件事,王祥一下子就出名了,隨后進入了魏國高層的視線。

再之后,王祥就被舉為秀才,隨后前往溫縣擔任縣令。
大概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里,王祥治理溫縣的時候,和溫縣最大的家族司馬家,開始扯上了關(guān)系,后來就逐漸成了司馬家的人。
此時的王祥,僅僅只是一個縣令。但司馬家的司馬懿,此時卻至少已經(jīng)是御史中丞,甚至有可能已經(jīng)被曹丕托孤,成了魏國的頭面人物。而對于自己老家的這個縣令,司馬懿估計也愿意拉一把。

所以再后來,王祥的仕途就一路水漲船高,逐漸成了魏國的大司農(nóng),后來更是成為魏國的權(quán)柄重臣。在我們未來的三國故事當中,王祥這個名字,也還會出現(xiàn)好幾次。
更不會有人想到,僅僅幾十年之后,王祥身后的瑯琊王氏,就成了整個天下最耀眼的那個家族。
而這一切,最初,可能真的就只是從王祥到溫縣上任,和司馬家搭上關(guān)系開始。

所謂的大風起于青萍之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