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這個春意盎然、草長鶯飛的四月,清明悄然而至。當柳絮隨風飄揚,當春雨輕撫大地,我們又將面對那些藏在心底的思念。

這幾天緬甸地震的消息刷屏全網(wǎng),生命在自然災害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渺小。在城市的角落,那些因災情失去親人的家庭,也將迎來失去至親后的第一個清明。思念如影隨形,時而如刀割,時而如潮涌。

如何面對思念?如何與離別共處?

有一句話說得好:"親人的離去不是一場暴雨,而是此生漫長的潮濕。"這種潮濕,浸潤著我們的日常,成為生命中永遠的底色。思念的滋味,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

然而,我們該如何與這份思念相處呢?

其實,最好的懷念是記得,也是放下。記得他們曾經(jīng)的音容笑貌,記得他們教給我們的道理,記得與他們共度的每一個美好時刻;同時,也要學會放下悲傷,放下執(zhí)念,帶著他們留給我們的愛和力量繼續(xù)前行。

近年來,隨著"云祭祀"、"數(shù)字紀念"等新形式的出現(xiàn),我們對逝者的緬懷方式也在悄然變化。有人選擇將親人的音容笑貌制作成數(shù)字人,有人用VR技術重構逝者生前的影像,還有人在元宇宙中購買一片虛擬土地作為紀念空間。這些新興的祭奠方式,反映了現(xiàn)代人對"永恒記憶"的渴望。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思念的本質從未改變。

其實,逝去的人從未真正離開。他們化作我們血液里的基因,成為我們性格中的特質,融入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那些愛我們的人,通過我們的言行舉止繼續(xù)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對他人的善意,是來自他們對我們無微不至的愛;我們面對挑戰(zhàn)時的勇氣和智慧,是來自他們的言傳身教。

當下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許多人失去了靜下心來緬懷逝者的空間。但清明節(jié)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回望來路,珍視當下。那些離我們而去的人,一定希望我們活得更好一些。所以,最好的紀念不是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自拔,而是用心感受這世間所有美好,去他們沒來得及去的地方,完成他們未完成的夢想。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但雨后必是晴空萬里。愿我們都能在思念中找到前行的力量,在回憶里汲取生活的勇氣。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學會在愛里告別,懂得在思念中認真生活,這或許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