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柳綠梢頭,又一個清明時節(jié)。有些地方下起紛紛春雨,仿佛要應和杜牧耳熟能詳?shù)脑娋?,也有些地方陽光明媚,讓人忍不住要約上好友出門踏青賞春。不過,春和景明的人間氣象是一種狀態(tài),與清明節(jié)有關的情緒又是另一種狀態(tài)。提起清明節(jié),人們的第一印象,似乎總伴隨著沉重、肅穆的哀思。

而事實上,清明節(jié)既是屬于逝者的節(jié)日,也同樣屬于生者。當我們立足此時此刻,追憶、緬懷那些已經(jīng)永遠離我們而去的人時,浮現(xiàn)在我們心中的復雜情感,當然少不了哀思的成分,卻也不只有哀思而已。近年來,許多年輕人在清明祭掃之際參謁名人陵墓,給崇敬的古人掃墓,以此表達懷古之情,便是一個代表性的案例。

孔子、秦始皇、曹操、諸葛亮、杜甫、蘇軾、岳飛、陸游……在那些對歷史有獨特情懷的年輕人眼中,這些古人的名字不僅是歷史書上的一個個詞條,更對應著一段段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與值得敬仰的崇高品質,有著讓人心潮澎湃的力量。

其中,某些古人并沒有實體墓葬留存至今,甚至在史書記載中不知所終。但這并不妨礙年輕人以自己的方式,在各種相關場合表達對他們的感懷之情。

單從形式上看,年輕人的這種追思,似乎和一般意義上的掃墓祭祖沒有太多區(qū)別。然而,在表象之下,與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氛圍相比,這類活動有著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年輕人給古人掃墓時,并沒有多少哀傷、悲痛的感受,反而能從中得到一種昂揚向上、鼓舞人心的溫暖力量。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古代名人和今人在時間線上距離遙遠,其已經(jīng)去世的事實,不太容易調動我們的淚腺;另一方面,這也與年輕人在清明節(jié)祭拜古人的精神訴求有關。從本質上看,與其說祭拜古人是為了“緬懷逝者”,不如更多是為了“托古言志”。通過紀念古代名人、表達崇敬之情,年輕人釋放出的,是一種想從古代名人身上繼承、發(fā)揚的精神品質,進而更好追求自身理想的美好期待。

當我們在清明節(jié)祭掃、緬懷與我們天人永隔的親人故交時,心中除了深深的思念,也多少會懷有一份“我要好好生活下去、做有價值的事情,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看到”的想法。從這個角度,在萬物復蘇的春意之中,清明節(jié)的存在不僅一點都不“違和”,反而與自然的節(jié)律十分般配。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節(jié)的這種情緒變化,并非只是當代年輕人的獨特感受,而是深植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中。清明節(jié)自古便有掃墓祭祖的習俗,與此同時,踏青、插柳、放風箏等富有生命力的活動,同樣是節(jié)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哀”與“樂”并存的節(jié)日氛圍,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生死關系的獨特理解。生命的終結固然值得懷念,但活著的人仍要繼續(xù)前行。

歷史上的許多文人墨客在清明時節(jié)吟詠詩篇,既有“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的惆悵之思,亦有“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的明快之音。清明節(jié)的意義,或許正在于讓人們借此超越生死之辯,去思考自身與更廣闊世界的聯(lián)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