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的老讀者都知道,駱駝光寫歷史的文章,已經(jīng)近兩千篇,總字數(shù)也已經(jīng)超過了二百萬字。
但是,駱駝寫過的這么多內(nèi)容中,卻幾乎寫的都是王侯將相,文武百官,卻沒有幾個普通人(這里的普通人也是地位相對普通,而實際行為并不普通的人)。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可能有人會說,這還不是因為普通人的事跡太普通,也沒有上述的那些人有知名度,所以為了流量,你才不去寫他們。
這種回答駱駝并不否認,但這其中還有一個關(guān)鍵因素,可能一般人想不到。
那就是在相對“嚴謹且正規(guī)”的古代正史中,其實也幾乎沒有平頭百姓的記載,作為一個寫歷史的人,在沒有明確依據(jù)下,不能亂寫,那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那么問題又來了,那么古代編制內(nèi)的史官們,又為什么不去多寫點平民百姓呢?
有人可能會說,平頭百姓的生活,幾乎千篇一律,哪有那些著名的歷史大人物們有看點,史官寫他們有什么意思呢?
之前駱駝其實也是這么認為的,但直到一本叫《州縣之民:治亂之間的小民命運》書的出現(xiàn),改變了我的觀點。
這本書剛讀的時候,我感覺非常憤怒以及悲痛,但是越往后讀,卻越感覺背心發(fā)涼,原來古代正史少有百姓的記載的原因里,其實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
在乾隆盛世期間,一個地方上賣布的小商人,突然接到了一個大訂單,甲方是本地的縣衙。
單從30多兩的政府采購預(yù)算上看,這筆生意是非常值得做的,但是讓這個小商人沒想到的是,他這邊剛拿著中標書去供貨,就被知縣下面的克扣了銀子,然后沒多久之后,知縣又親自出馬,說他供應(yīng)的布質(zhì)量有問題。
布商為人耿直,就和縣令辯解,你猜結(jié)果怎么著,這個布商直接被打死了,至于他家后來賠沒賠錢,家里的布店歸了誰,以及縣令在這起案件中得了多少利,雖然沒有明確記錄,但懂的人自然都懂。
還是在乾隆盛世期間,一個地方上的秀才,為了賺錢,曾跟著家人去外地賣布,后來因為他想去看個親戚,于是就和家人分開了,結(jié)果他卻被一個捕快給抓了,捕快抓了他以后,給他上遍了大刑,一看問不出什么就沒再繼續(xù)。
秀才一看對方找不出自己的問題,還給自己上了一遍大刑,就表示自己這個有身份的秀才,要讓捕快等著瞧,結(jié)果捕快不愿意等,又把秀才打了一頓,結(jié)果秀才回家沒多久就被打死了。
這兩件事看似沒什么關(guān)聯(lián),但你要是再多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古代的基層,連自己能開店的商人,和身上有功名的秀才,攤上了事,都有可能搭上性命,那么普通的百姓呢,你敢想嗎。
那么基層的地方吏和官,為什么這么兇殘呢?
據(jù)書中提及的資料顯示,古代基層的胥吏,雖然算是基層事業(yè)編,但是明面上的待遇,卻很一般,不光收入微薄,還絕了科舉當官的路,因此這幫人在任期間,會想盡一切辦法弄錢。
至于基層的縣官,即使你自己想清廉,你的上司呢,你即使不想進步,也不能鶴立雞群吧,所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那么基層的胥吏又去剝削誰呢,縣官的十萬雪花銀又從哪里得來呢?
那就只有苦一苦百姓了。
你說這種東西,會被史官記錄在史冊上嗎......
作者當年就是因為不甘心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被掩蓋,所以費了很大力氣查找資料,才寫成了這部古代基層版的“史記”,對古代基層真實生活感興趣的,不妨去讀讀看,但一定不要展開聯(lián)想,否則你會驚出一身冷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