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皇權至高無上,冠冕之下是九五之尊,生殺予奪,大權在握。

古來有昏君,有暴君,有明君,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這普天之下獨一份的殊榮,往往都是男子的。女子不被允許靠近朝堂,更不能肖想成為皇帝。

然而,歷史上就是有這么幾位奇女子,憑借非常手段不斷向上攀爬,逼近了權力的核心——比如呂雉、慈禧。

她們在她們的時代中呼風喚雨,把持朝政,在千年以來的男權至上社會中,撕開了一道口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她們上行的路終究是礙了天下的眼的,因此她們都沒能得到一個好結局,身后代表的家族幾經零落,她們本人也沒能在歷史上留下什么好名聲,大多被稱作“毒婦”或是“禍水”。

而正是在此間,有一位女子登頂皇位,成為中國歷史上名正言順的女皇,以不輸歷代帝王的手腕和才能鎮(zhèn)住了朝堂的悠悠眾口,將國家治理的風生水起。

此人便是武周皇帝,武則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武皇的一生,可謂名滿天下,謗滿天下,在歷史中飽受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屬于她的故事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她是當之無愧的傳奇女皇。

榴花烈烈,芳卿不凡

武家興于初唐,因早在李淵起事時多加資助而授有從龍之功,武則天的父親官至尚書,與原配本有四子,原配夫人同二、三子卻早早過世,續(xù)妻楊氏又出三女,其中行二的就是武則天。

武則天早年也是得父親寵愛,錦衣玉食的名姝,奈何父親在她年僅十二歲時便猝然離世。

兩個異母兄長同本家堂表親沆瀣一氣,時不時欺壓武則天母女,其母楊氏最終不堪其辱,帶著三個親生的女兒一路向北投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此,武則天便與那些養(yǎng)在溫室里的嬌花不同了,每每看著以淚洗面的母親,她便生出一股不平之氣。

那些奸惡親戚欺壓母親,無非是看她一個寡母,又是續(xù)弦,失去了丈夫又沒有親生子可守,逼著她離開罷了,似乎女子沒了男人的庇護,就是無用的。

她一時恨那些須眉濁物仗勢欺人,一時恨母親軟弱難當,一時又恨自己勢單力薄、無力反抗。她自此下定決心要改變命運,在那個限制女子讀書成才的年代,她年紀輕輕便飽讀詩書,眼界也絕非尋常同齡人可比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她十四歲那年,轉機出現了,太宗聽聞她才貌不凡,將她招入宮中。能擺脫寄人籬下的日子自然是好的,但她缺少娘家的勢力,在深宮中或許舉步維艱——母親對她這樣說著,滿眼不舍,拉著她的衣袖,啼泣不止。

年幼的武則天卻沒有一絲慌張和不安,她抽回手,鄭重地對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

她還沒見到天子,又怎知等待她的是福是禍,她有信心在其中自己博得一條出路來。

于是宮車粼粼,載著年少的武則天入宮,太宗見她眉宇之間略有嫵媚之色,賜名媚娘,封才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或許是因為她彼時無權無勢,只得了小小才人,不過比宮女略高些,區(qū)區(qū)一絲嫵媚,在這盡態(tài)極妍的六宮粉黛中也不能套牢皇帝的心,彼時她在這后宮中,實在言微人輕。

唯一一次出頭便是在宮宴上,太宗得一匹烈馬,名叫獅子驄,馬倌數人不能制服,所傷者甚眾,席間談及這匹烈馬,無人敢說自己可以馴服。

此時,一個嬌小少女主動請纓,說自己只要三樣東西,便可馴服它。

此女正是武則天,太宗深感意外,問她所需何物、如何馴服,她便應聲答道,只需鐵鞭、鐵錘和匕首,它若不聽,就鞭笞它,若還要發(fā)狂,就用鐵錘打它的頭,若還不肯馴服,就用匕首處理掉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許是這一番話中透露出了一股肅殺之氣,太宗雖然贊許了她的勇敢,卻愈發(fā)與她疏遠,本不多的寵愛更是衰減許多。

于是武則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盡管如此,她耐得住寂寞,沒有在這深宮中自暴自棄,始終堅持找到出路。

很快,太宗病重,武則天在侍疾期間邂逅了太子李治,二人年齡相仿,竟有些同齡人的相惜之意,少年媚娘形貌昳麗、才華出眾,如死水般的深宮中長出的榴花,紅灼灼燒的太子臉紅心熱,二人情投意合,偷偷相戀。

然而,太宗終究還是薨逝了,后宮一時凄風苦雨——根據唐朝律法,已有所出的嬪妃長居冷宮,無所出的嬪妃要去感業(yè)寺出家為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武則天不甘在青燈古佛旁了此一生,好在臨行前李治向她承諾,等他坐穩(wěn)了皇位,就去接她回來。

在感業(yè)寺的日子是武則天最難熬的日子,在那望不到盡頭的日子中,她很怕,怕登上皇位的李治許給她的是空口無憑,怕他身側鶯燕環(huán)繞,忘了他的媚娘。

在苦苦思念中,她提筆寫下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是武則天寫過的、最為纏綿悱惻的詩,此后的歲月,她詩中再無這般柔情。此詩最終落到來上香的李治手中,思緒翻涌,他終于記起了自己的承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恰逢后宮中,王皇后有意用她扳倒彼時受寵的蕭淑妃,暗中相助,加上李治力排眾議,武則天終于回到了宮中,從此奠定了她一路光輝的基礎。

璽替璧白,鳳易龍威

二度進宮的武則天褪去了一身少女的青澀純真,她這一次,并不是真的要做李治后宮中的一朵嬌花——后宮與前朝的聯(lián)系千絲萬縷,嬪妃的背后往往代表著一方勢力,從升遷到立儲,牽扯各方利益眾多。

武則天與王皇后很快斗倒了蕭淑妃,隨后,王皇后對于這位昭儀并未太放在心上——她代表的是朝中老權貴的利益,連皇帝一時也輕易動她不得,可是她忘了,自己的對手本是兩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治早有心拔一拔這些朝堂老狐貍的爪牙,奈何他一人難戰(zhàn)腹背之敵。

武則天迅速的成為了和他擁有相似目的的隊友,她為了越過皇后向上爬,他為了牽制權臣打壓中宮。行動順利,王皇后一時竟被壓了風頭。

王、蕭二人于是屢次向皇帝控訴武則天的疏錯之處,企圖挑撥離間,然而李治對武則天有所愧疚,全心信任于她,并不為所動。但此事也提醒她,要抓緊手腳行動了。

然而,李治畢竟是有所顧念的,武則天深刻地明白這一點,但她不要他心有顧念,她需要讓李治徹底厭了王皇后,將她廢黜,自己才有上位的可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李治性子優(yōu)柔寡斷,若非徹骨之痛,只怕他是狠不下心的。

永徽五年,恰逢武則天誕下一個小公主,李治極珍愛這個襁褓中的小女兒,堪稱掌上明珠。

某日,王皇后來探望小公主,逗弄了一會兒小家伙,武則天有意避開,待王皇后走后,竟親手將女兒捂殺于襁褓之中。

待李治回來,驚問噩耗,一時勃然大怒追索兇手,下人皆回,只有王皇后來過。王皇后縱有百口也莫辯,一時連蕭淑妃也一同廢黜了。不久,這倆人就被武則天暗暗地處理掉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皇后之位終于落到武則天手中,她立刻對政治表現出了極強的興趣,親自現身以國母的身份祭祖親蠶,鼓勵耕織——此舉意在告訴世人,武后不只是皇帝之后,還是一個獨立的權力個體。

李治常染頭風,不能理事,武則天往往代為處理,一來二去,她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越來越高,對于權力的渴求也愈發(fā)強烈——她不甘諸事都要請示皇帝,偶爾行擅專之舉。

縱使李治再信任她,作為帝王,也很清楚權力在不可遏制地流向她,對他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的傾向。于是他開始連同朝中大臣,敲打武后。

然而武后是誰?她不是能被尋常陣仗嚇破膽的女人,她是能用親生女兒換后位的狠厲人,這件事非但沒有熄滅她的權力欲,反而使之愈演愈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實在是著迷于那至高無上的位置,可惜這個位置,自古只能坐一個人,因此哪怕是她愛過的李治,總是要下去的。

她不要等著男人施舍給她權力,當初王皇后何嘗不是如此?

拿著李治給的權力自以為千秋萬代,可誰想君恩如流水,別人賞賜的權力,那終究不是自己的。這東西,終究還是要拿在自己手里,才最為安心。

這時李治背地里將受打壓的上官儀召入宮中,秘密商議要廢黜武皇后。可此時的武則天已有諸多耳目,這個消息很快就到了武則天耳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于是先發(fā)制人,對李治興師問罪,李治驚慌失措下,將全部的責任推給上官儀。

如是,上官儀被殺,其家人受株連,連帶處理反對武皇后掌權者若干,李治此舉非但沒能奪回權力,反被架空了。

公元683年,高宗李治因病去世,皇嗣繼位的人選也是由武則天決定的。

長子李弘作為武后親子,體弱卻心懷天下,能力不俗,可是他親近父親、不喜歡母親大權獨攬的作風,屢次與武后離心,于是不多時就“暴病而逝”,有傳聞說是被武后毒死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次子李賢也是政治才能卓越,曾奉命監(jiān)國,然而他也和哥哥一樣,與武后關系日益惡化,最終被廢。

隨著李顯和李旦相繼被立廢,最終武后以太后之位臨朝。滿朝文武大多拜服于她,卻還有“牝雞司晨,乃國之敗兆”的聲音。

對此,武后只是穩(wěn)坐朝堂,厲聲詰問他們,他們的榮華富貴是她給的,蔭封庇護是她賞賜的,天下之治是她操勞的,如此,他們有何臉面?

此時,她離皇位只差一步,而這一步,是一位僧人助她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偽造一部佛經,稱武后是彌勒佛轉世,是天賜予大唐治世的。

這之后又有人附和,武后一面推辭,一面對附和者一一優(yōu)待,最終進言勸武后登基者有六萬之數。

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從此李唐的天下并不屬于李唐家的媳婦,而是屬于武周的皇帝。

武則天所治時期,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許多曾被埋沒的璞玉被一一挖掘,成為興邦的棟梁,她勸耕織,平私斗,興水利,計租稅,手腕果決,分毫不讓從前的帝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史稱其為“貞觀遺風”,然而,這只是后人壓低武則天成就的說法,武則天的治世絕不是在吃貞觀之治的遺產,而是在打新的地基,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

為著這些年的政治斗爭,這個國家是有所損耗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武周仍為開元盛世喂足了養(yǎng)分,可見其底蘊。

是非功過,無字評說

誠然,武則天作為皇帝,讓百姓吃飽穿暖,是有功的,但她也做了許多錯事:

比如她實行酷吏制度,鼓勵告密,使得朝廷和民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更有甚者有意誣告,連被武則天稱作“國老”的狄仁杰都曾被誣告下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她搓磨子侄,死在她手上的不止有當年那個襁褓之中的小女兒,還有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她的親侄女……

為了上位,她的手上沾上了太多親人的血,不僅外人稱她心腸歹毒,骨肉至親也避她不及,她分外寵愛的太平公主,也不大與她親近,唯恐受到猜忌……

比如她豢養(yǎng)面首,圈了一數男寵,效仿男皇帝們的三宮六院,還設控鶴監(jiān)管理他們。

然而她有時過縱他們,其中有些人仗著寵愛,野心見長,甚至做出種種違逆律法,目空一切之事,如薛懷義,屢屢冒犯,肆意妄為,最終被武則天秘密處理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年輕時種下的怨恨之種,終于在時間的催發(fā)不可收拾。她晚年自覺力不從心,開始著手安排接班人,在立子和立侄之間搖擺不定。

她是武周皇帝,這位子的后人,也應當是姓武的;可是自古以來,宗廟中尊嫡親,若她真立了侄子為帝,他必然尊自己的親父母為圣,她這個姑姑在廟堂是沒有位置的。

于是狄仁杰進言道,陛下認為這世上,姑侄之于母子,哪個更親近些?

如醍醐灌頂,武則天召回了被貶為廬陵王的李顯——明眼人都明白,女皇是要還政給兒子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李顯早就對母親懷恨在心,根本等不及其中斡旋,武氏那邊也蠢蠢欲動,于是兵逼皇宮。女皇叱咤一生,到了晚年竟要遭遇兵變,被迫退位,禪讓于中宗李顯。

此等屈辱和失望狠狠地打擊了武則天,歲月未曾大改的容貌,也在這之后迅速衰敗,一如她的生命逐漸凋零。

病重之時,她恍然,自己被權力的美妙裹挾太久了,眼里不知何時,已容不下至親摯愛,最終落得孤家寡人。她斗后宮,斗前朝,斗家庭,斗國家……

此時的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疲乏,她累了,不想再做什么大圣皇帝,而是想做回李治的妻子,李家的兒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八十二歲那年,武則天靜靜地離世了,她去了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與高宗合葬,并不篆刻碑文,而是留下一塊無字碑,供后人任意評說。

或許,是她不想糾結于自己的身后名,也或許,是她最后的驕傲,認為這世上,無人可以真正為她蓋棺定論

武則天和武周政權,如流火,轉瞬而沒。然而她所對抗的,不只是政敵,還有千百年來施加于女性的不公枷鎖。

在評價前朝帝王時,他們未必沒做過傷天害理之事,人們卻只著眼于他們的政績,稱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只因武則天是個女人,人們便挑剔她的品行種種,指責她不淑不慈、品行不端,然而她只不過是做了歷代帝王都會做的事而已。

然而武則天是帝王,是獨立的人,這兩個身份都先于她作為女人的身份。她的功過是非,她的喜怒哀樂,她的痛苦和光榮,旁人都無法理解。

得到這樣的結局,她悔么?或許晚年眾叛親離時有過悔意,但若時光倒流,她大概還會走上這樣的道路吧。

這就是屬于武則天的、屬于中國歷史上第一女帝的威嚴和生命力。

塵世間最好的文人墨客都不配撰寫她的碑文,更無法定義和評判她。唯有歲月如筆,一筆一畫在石碑上為她刻下時間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