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手締造武周政權(quán),將權(quán)力握在手中近半個世紀。

她曾廢子立侄,殺伐果斷,卻在晚年病重之際,將苦心經(jīng)營的江山還回李唐。

這一讓位之舉,是被政變所迫,還是早有籌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晚年臨政,悄然松手權(quán)柄

武則天的退位,不是一日之間的突然轉(zhuǎn)變,而是多年累積之后的一次順勢而為。

705年正月,武則天已年逾八旬,居于洛陽的上陽宮。那時她體力衰弱,病情纏身,幾近臥床不起。盡管如此,她仍沒有徹底放下政務,宮中大小事務仍要送到她榻前。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作為她身邊親近之人,更是得以專權(quán)理政。

然而,朝中大臣們早已對“二張”積怨頗深。張柬之、崔玄暐等人暗中聯(lián)手,在太子李顯的默許下,發(fā)動政變,一舉誅殺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讓位。

面對突變,武則天沒有多做抵抗,而是沉默了幾個時辰后,只簡單說了一句:“此非吾所能制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日后,武則天下詔將皇位還予太子李顯。

就此,延續(xù)了十五年的武周徹底告一段落,唐朝國號重新啟用。

人們往往以為這是“被迫退位”,其實武則天在此之前已經(jīng)做了許多“鋪墊”。

早在701年,武則天就帶著李顯和李旦兩個兒子,以及眾多李家宗室,自洛陽遷往長安。

途中,她親自設宴,頒布赦令,恢復唐朝舊臣舊號,還將政務慢慢移交給李顯。

這次“還京”行動,并非一次尋常巡幸,而是她在用一種象征性的方式,逐步交還權(quán)柄。

武則天深知,自己年事已高,二張兄弟難堪大用,朝中李家宗室、太平公主與舊臣勢力日漸強大,如果再不退,讓局勢繼續(xù)僵持下去,恐怕到頭來不但無法善終,連多年苦心經(jīng)營的形象也會一朝崩塌。

那一刻,她清楚,退位不代表失敗,而是一次有分寸的“體面收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位李唐”,不是情感,而是精算

關于她為何最終選擇將皇位歸還李唐,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她被“母子恩情”打動。

狄仁杰曾多次進言:“陛下若將皇位傳于武三思、武承嗣,將來您死后不能入李唐宗廟,難道要寄祀于武氏廟堂?是為人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孫香火不斷。姑侄關系畢竟不能與母子相比?!?/strong>

這番話似乎讓人覺得武則天是個重情的母親,但實則不然。

武則天自登基以來,權(quán)謀手段之果敢,遠超歷代多數(shù)帝王。她曾廢李顯為廬陵王,親自將他流放房州十四年;又誅殺親子李弘、逼死李賢;武則天可不是一個靠親情決定政事的人。

真正讓她點頭“還政”的,是利弊權(quán)衡之后的清醒決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唐立國已久,宗廟、制度、文官系統(tǒng)皆根基深厚。李家的威望猶在,百姓普遍還是認“唐不認周”。她在位之初,憑借雷厲手段壓制宗室、整頓吏治,暫時穩(wěn)住局面。

但到了晚年,隨著武則天身體日衰,權(quán)力也漸漸開始旁落,她清楚地看到,若武氏接位,朝中不服者眾多,必起動蕩。

更何況,武氏子弟中,根基薄弱、威望不夠。

武三思雖被扶持多年,但在民間毫無聲望,募兵抗敵連千人都難招來。

反觀李顯,雖十幾年無權(quán)在手,卻仍有百姓相助,短時間內(nèi)能召集萬人。

朝野之間,何去何從,一目了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往深處看,若繼續(xù)推行“武周”,武則天的身后歸宿也將陷入尷尬。

一個在歷史上失去民心、最終敗退的王朝,它的創(chuàng)建者也難逃貶斥之名。

武則天何嘗不想留一個好名聲?留名青史,是她最在意的東西。

于是,武則天主動還政,為自己換來“則天皇后”之謚,入葬乾陵,與高宗合葬一穴。

雖為女帝,終得李氏皇后之名。

與其搏一個“稱帝到底”的虛名,不如穩(wěn)妥落筆,留一個千秋傳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心思唐,武周難繼

一個政權(quán)能否延續(xù),從來不止看掌權(quán)者一人之意,而要看人心向背。

武則天稱帝之初,天下一度安穩(wěn),百姓無論出于敬畏還是敬服,皆肯俯首。她改革科舉、設殿試、重用賢才,短短數(shù)年內(nèi)政有序,百業(yè)復蘇,“武周之治”也確曾贏得百姓認可。

但時間久了,問題便漸漸浮出水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一、酷吏政治引發(fā)民怨。武則天任用來俊臣、周興等酷吏整肅政敵,手段極端,告密之風盛行,朝臣人人自危。

連狄仁杰也曾多次被誣陷,只因她尚能分辨是非才得保全。官場氛圍肅殺,許多忠良之士不是罷職便是死于非命。

第二、外戚干政,朝綱不清。

后期寵信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使得后宮私事漸滲透政務。

政事廳多次傳出“二張參政”的傳聞,群臣敢怒不敢言,只有太平公主私下冷笑:“這是皇帝?更像是一個昏庸老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宗室權(quán)爭,民間觀感變壞。百姓早年尚可忍受“女皇臨朝”,但當看到武家子弟爭權(quán)奪位、官位層層下授、武三思等人強行掌控兵權(quán)時,開始出現(xiàn)“思唐”之聲。

地方州縣甚至有百姓私下議論:“若李家回歸,日子也許能過得安穩(wěn)些?!?/strong>

而此時,外敵不斷。西北突厥屢次犯邊,契丹趁亂作亂,一度逼近幽州。

吐蕃也不斷侵擾,安西四鎮(zhèn)頻頻失守。

武氏宗親多被派去領兵,卻屢屢敗北,戰(zhàn)局不振,軍心不穩(wě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一次突厥求和事件中,朝廷因無人可用,居然安排武則天的侄孫前去和親,結(jié)果人未抵突厥便被扣為人質(zhì),至今未歸。

對外疲弱,對內(nèi)動蕩,人心、軍心、官心,三心皆散。

至此,武則天再怎么雄才大略也明白,這“天命”已不在武,而在李。

退一步,保全自身與族人;讓一步,留住身后千秋功業(yè)。她選擇了后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jié)語

武則天退位后,被尊為“太上皇”,居住上陽宮,不再過問政事。但她仍堅持每日早起,略施脂粉,整理衣冠。

傳說中,武則天在最后幾天曾寫下一句“我功過,后人評說”,并命人在陵前立無字碑。

今日站在乾陵前,風沙漫過碑腳,碑身光滑無字。千年已過,無字勝有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武則天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慈母皇太后”,更不是世人所言的“梟雄女帝”。她是一個懂得進退、善于權(quán)衡的政治操盤者。

武則天看懂了朝局,看穿了人心,最終以一位女帝的身份,做出了一個極為清醒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