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雅礱江畔的陡峭山崖上,有一位老人,他用大半生的時間與險峻峭壁和珍貴燕窩為伴。一斤燕窩能賣到2.6萬元,他一年可以采摘五六百個,收入可觀,但依然無法喚回兒子對這門手藝的興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的技藝,曾經是家族引以為豪的資本,如今卻成了無人問津的老傳統(tǒng)。

這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許多傳統(tǒng)技藝的真實寫照:辛苦、危險且前景不明朗,年輕人寧愿選擇進城打工,也不愿意接過這份沉重的接力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余成明的手藝傳承故事,既是一部個人奮斗史,也是一段時代變遷中的遺憾:

當金錢難以換來傳承,當技術無法抵擋潮流,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些靠勇氣和雙手創(chuàng)造的生活方式,還能延續(xù)多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懸崖上的燕窩依舊存在,但采燕人的身影卻越來越稀少。這種孤獨,不僅刺痛了余成明的心,也讓每一個目睹傳統(tǒng)消逝的人感到惋惜。

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群特別的匠人,他們用繩索和膽識,從懸崖間“取走”自然賜予的珍寶——燕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余成明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屈指可數的幾位“采燕人”之一。

四十多年來,他在這片危險的地方拼搏,每年能夠采集五六百個燕窩,換取幾十萬的收入。

他曾期望,這門技藝能傳給自己的兒子,然而兩個孩子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進城務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兩元到兩萬六:燕窩的價值變化與采燕人的道路

余成明于1979年開始從事這一行當時燕窩僅值兩塊錢一兩,勉強維持生活。

他向村里的長輩學習技能,攀爬懸崖、尋找燕窩,逐漸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幾十年來,燕窩的價格如同火箭般飆升,從兩元一兩漲到了現在的2600元一兩,一斤即達2.6萬元。

這并非普通的漲價,而是市場對于稀缺資源的高度追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燕窩被譽為“滋補佳品”,需求激增,采燕人的收益也隨之節(jié)節(jié)攀升。

余成明每年采摘五六百個燕窩,扣除成本后仍能獲得數十萬的收入,生活水平遠高于村里大多數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這筆財富并非輕而易舉得來。采燕是一項極其危險的工作。

余成明必須背著繩索、燈具以及其他工具,沿著崎嶇的小路到達懸崖邊緣。

有些懸崖高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他需要順著繩索滑下,在漆黑的巖洞中搜尋燕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致命的危險。有一次,他差點被落石擊中,幸好反應迅速才保住性命。

這項工作不僅考驗技術,更需要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信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懸崖上的“辦公場所”:采燕人的日常與挑戰(zhàn)

試想一下,余成明的“辦公室”沒有空調和桌椅,只有呼嘯的風聲和高聳的懸崖。

他要先挑選合適的繩索,根據懸崖高度和地形計算長度,再用腰帶固定自己,小心翼翼地滑下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洞內光線昏暗,他只能借助一盞小燈和多年的經驗進行探索。

金絲燕的巢穴隱藏巧妙,有的緊貼崖壁,有的深藏縫隙之中。采摘時還要注意不傷害燕子,否則第二年就沒有燕窩可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完成一處采摘后,他需要重新爬上懸崖,移動到下一個位置,一天下來,身體仿佛散架一般。

但這還不是全部,天氣才是最大的敵人。

雨天使得崖壁濕滑,大風讓繩索搖擺不定;夏天酷熱難耐,冬天則冷得手腳僵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余成明曾回憶說,有一次遇到濃霧,能見度不足兩米,他憑借直覺成功下崖,采摘完畢才發(fā)現繩索已經被磨得快要斷裂。

這樣的驚險場景,并非偶然發(fā)生,而是家常便飯。

但他從未想過放棄,因為這是他的謀生手段,也是他與這片山水之間難以割舍的情感紐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傳承的斷裂:為何年輕人不愿接手?

按常理來說,如此賺錢的技藝應該備受追捧。

可是,余成明的兩個兒子卻堅決拒絕學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并非懶惰,而是恐懼。害怕那條懸掛在懸崖上的繩索,害怕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

盡管城里打工辛苦,但至少穩(wěn)定,每月幾千元的收入讓人活得安心。

相比之下,采燕行業(yè)過于艱難且充滿風險,未來也不明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余成明試圖勸說,但兒子們只回了一句:“爸,這活兒不是人干的。”

不僅是他家,村里其他年輕人同樣如此。

誰愿意把自己的命綁在一根繩子上,去賭那份不確定的回報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且,當代年輕人眼界開闊,通過手機就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紛呈。

在他們眼中,采燕這項工作與“老古董”無異。

余成明也想教導其他人,可惜前來詢問的人寥寥無幾。他無奈嘆息:“時代不同了,這門手藝沒人愿意學了?!?/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燕屋的興起:傳統(tǒng)采燕的終結?

正當余成明為傳承問題發(fā)愁時,科技悄然介入。

“燕屋”應運而生:一種模仿金絲燕生存環(huán)境的人工建筑,吸引它們前來筑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創(chuàng)新降低了采燕的門檻,無需攀爬懸崖即可收集燕窩,效率顯著提高。

據媒體報道,四川部分地區(qū)已經開始嘗試推廣燕屋,效果良好,既能保護金絲燕,又能滿足市場需求。

聽到這個消息后,余成明內心復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感到欣慰,這意味著燕窩產業(yè)仍然可以延續(xù);同時又感到失落,因為傳統(tǒng)采燕人或許真的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燕屋的普及確實讓采燕更加安全和可持續(x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對于余成明而言,這也表明他四十年積累的經驗和在懸崖上學到的技能正在成為歷史。

截至2025年,燕屋已在四川部分區(qū)域實現小規(guī)模推廣,余成明偶爾會去看看,但他更傾向于守護屬于自己的那片懸崖。

他知道,這片崖壁才是他真正的歸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于燕窩的小知識:它為何如此昂貴?

提到燕窩,大家可能只知道它價格高昂,卻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實際上,燕窩是由金絲燕利用唾液筑造的巢穴,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質和唾液酸,具有一定的滋補作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它的高價主要源于其稀缺性。

金絲燕只會在特定環(huán)境中筑巢,像雅礱江這樣的地方并不多見,加上采摘過程困難重重,供不應求導致價格持續(xù)上漲。

不過,市面上一些廉價燕窩實際上是添加膠水的“假貨”,真正優(yōu)質的野生燕窩,如余成明所采,才是行業(yè)的標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傳統(tǒng)技藝的共同困境

在全國范圍內,不少古老技藝都面臨著類似的尷尬局面。

例如貴州的苗族銀匠,他們的銀飾制作工藝精湛絕倫,但年輕一代寧愿進入工廠流水線工作,也不愿學習這項“累贅”的技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東北的皮影戲,曾經風靡一時,如今只剩下幾位老藝人苦苦支撐。

這些技藝要么過于艱苦,要么回報周期長,要么無法適應時代發(fā)展,斷層幾乎成為普遍現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余成明的故事令人既欽佩又感慨。

他用半生時間在懸崖上開辟出一條生路,這種勇氣和毅力并非人人都具備。

但眼看著這門技藝后繼乏人,心中難免有些遺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并非年輕人不懂感恩,而是時代的確發(fā)生了改變。

采燕這一職業(yè),風險巨大且收益不穩(wěn)定,與現代生活的節(jié)奏格格不入。

人工燕屋的出現或許是一種不錯的折中方案,既可以保留燕窩品牌,也不會使金絲燕失去家園。

但我仍然希望,像余成明這樣的手藝人能夠被更多人銘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余成明依然堅持采燕,盡管步伐已不再矯健,雙手也不如從前靈活。

他從未考慮退休,因為那條通往懸崖的道路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也許有一天,燕窩依然會在市場上流通,但采燕人的身影,或許只能留在泛黃的老照片里。

【信息來源】央廣網2019-5-24

央廣網2024-9-4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